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广泛分布于亚、欧、非、美四大洲,其中以印度和地中海沿岸最为严重,解放前和解放初,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是本病的重流行区,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仅西北荒山丘地区常有散发,但近年来四川阿坝地区发病上升,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这三县的黑热病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2.
李会灵 《现代护理》2004,10(3):291-29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1]。2011年4月,我院收治1例黑热病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治愈  相似文献   

4.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治疗、转归、预后均有不同,但二者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慢行进行性贫血,症状和体征较为相似很难鉴别。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实验室诊断包括骨髓象的分析、病理报告等,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但均较繁琐,随着血细胞计数分析仪的问世,MCV、RDW二个指标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1],但二者用于RA和CAA鉴别目前未见报道,现对我院近4a来已确诊的RA和CAA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病例和方法1…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别诊断。明确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主要区别。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体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霉菌相,在含糖培养基中产生特殊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并可见腊肠状细胞和横壁。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诊断的金标准是从体内分离出病原菌,而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卫民  刘丹 《疾病监测》2012,27(2):156-157,164
201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发生一起炭疽死亡病例疫情。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噬菌体裂解实验及青霉素敏感实验进行分析和诊断。共确诊6例病例,其中5例皮肤炭疽病例治疗痊愈,1例肺炭疽死亡。患者有明确的病、死畜接触史。通过对感染病畜肉的追踪销毁、接触人群的隔离检查及患者接触环境的消毒,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1日至1月7日,我部先后出现2名发烧、皮肤疱疹等不适症状患者,发生疫情后,我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部队营院进行了彻底的消毒处理,对患者进行了隔离治疗。结合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分析,确诊为水痘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1].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国华  胡艳  张允东 《疾病监测》2005,20(6):304-307
目的通过对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调查分析,了解当地AFP监测现状。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根据脊髓灰质炎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要求,对该例AFP病例的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和对病例住所周围及县人民医院AFP病例进行主动搜索。结果2004年6月,固始县段集乡发生了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该病例为“零剂次”免疫儿童,于6月20日出现双侧下肢麻痹,经国家和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病例。在调查中发现,该病例周围5岁以下儿童OPV3次以上接种率仅为32.26%,OPV“零剂次”儿童占16.13%。结论计免工作存在管理混乱、疾病监测系统不敏感、存在免疫空白区等问题。提高OPV接种率是保护儿童免受脊灰野病毒、疫苗变异株病毒侵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调查核实诊断2021年8月湖北省荆州市某医院首次报告的1例疑似福氏耐格里原虫感染脑膜脑炎病例,查找感染来源,并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通过访谈病例家属、医生及同村居民,查阅病历,现场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病例的发病就诊经过、临床特征及发病前可疑暴露史等情况,进行环境调查和采样检测,分析感染来源。结果 病例为男性货运司机,47岁,居住在荆州市的农村地区,2021年8月1—7日清理屋前池塘水草,9日出现发热、头痛等,11日出现昏迷、言语模糊,15日深昏迷后经机械泵维持生命体征,16日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脑脊液考虑福氏耐格里原虫感染,当日湖北省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开展调查,17日病例出院后死亡。病例清理水草的池塘水样中发现疑似福氏耐格里原虫包囊结构。当地相关部门在可疑危险水体设置警示牌,向周围居民宣传相关健康知识。结论 本例病例是1例疑似福氏耐格里原虫感染引发的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例(PAM),发病9 d后死亡,可能与清理池塘水草有关。在报告过PAM病例的地区开展外环境水体监测及后续病例监测,并加强人群的宣教,普及相关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述1例来北京市就诊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高变异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方法 对疫情开展病例个案调查、排毒监测、病毒传播的风险评估,参考《高危和聚集性AFP病例调查指南》要求,对病例进行消毒和隔离。 结果 2010年7月,北京市从1例江西省来京就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经国家脊灰实验室核苷酸序列测定为Ⅲ型脊灰疫苗病毒高变异株。患儿曾在原籍口服一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但接种过程不规范。 结论 该病例最终经专家小组分类诊断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最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周毅  李婷婷  唐云  刘芬  陈爽  文泽力  张列  赵勇  唐萍  漆莉 《疾病监测》2022,37(4):435-439
  目的  分析我国重庆市1例尼泊尔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境外输入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拭子、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开展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结果  该病例为COVID-19普通型,尼泊尔输入,病例回国前72 h内2次SARS-CoV-2核酸检测和2次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回国入境在机场海关上述检测均为阴性,集中隔离第5天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基因测序为B.1.617.2进化分支,为Delta变异株,与近期印度流行的SARS-CoV-2变异株属同一进化分支。 病例入院后第1天IgM抗体阴性、IgG抗体阳性。  结论  Delta变异株传播快,外防输入不能松懈,国家及地区应分级精准防控。 在入境、转运、集中隔离等闭环管理环节做好个人防护,集中隔离要做好院感防护、医学观察及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疫苗需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同时针对入境人员选择采集鼻咽拭子标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参加健身运动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现况调查方法,于2004-07/08随机抽取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的老年居民15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问卷对老年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运动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慢性疾病诊断标准:高血压以1999年WHO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mlnHg=0.133kPa)以及有高血压病史且近两周内服降压药者均列为患高血压;其他疾病均以县级及以上医院的诊断为准。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视为患病。运动情况包括开始运动的年龄、主要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每次运动时间等。运动频率分为偶尔运动且无规律、每周运动1-3次、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分为〈20min,20-30min,〉30min。将所调查人群分为运动组和非运动组,其中既往无运动史或偶尔运动且无规律为非运动组;每周运动1-3次或每周运动3次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为运动组。结果:发出调查表1500份,收回合格问卷1428份,有效率9520%。运动组1013人,非运动组415人,有规律健身运动参与率70.94%(1013/1428)。5种慢性疾病总患病人数602人,总患病率42.16%(602/1428)。①运动组5种慢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41.56%(421/1013),非运动组为43.6%(18l/415)。两组无差异。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运动组显著低于非运动组(29.32%,34.70%,X^2=3.99,P〈0.05),而两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4种慢性病的患病率相近。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加,30岁前仅有7.50%(76/1013)的人开始参与健身运动,79.07%(801/1013)的人是在40岁以后才参与健身运动的,35.74%(362/1013)的人是在60岁后开始参与健身运动的。参与健身运动的年龄越晚,慢性疾病患病率越高(28.95%-48.07%,X^2=16.85P〈0.01)。每周运动1-3次的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每周运动3次以上者(47.70%,35.55%,X^2=15.41 P〈0.01)。每次运动〈20min者患病率最高达53.80%。而每次运动20-30min与每次运动〉30min间无统计学差异(X^2=0.53P〉0.05)。多数老年人选择了步行和传统体育类项目,但不同运动方式间的患病率无差异。结论:①开始健身运动的年龄影响老年个体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②有较高频率的运动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③5种慢性疾病中,高血压的患病与个体的运动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