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腹膜透析(PD)置管方法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手术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在2008-12~2010-12入住我科的100例急、慢性肾衰竭病人,在不同手术方法下置入腹膜透析管,回顾总结两种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体会和注意事项。45例病人采取了解剖法置管,其中15例选用卷曲管,30例选用直型标准Tenckhoff腹膜透析管;55例病人采用解剖法联合腹壁悬挂术置管,其中20例选用卷曲管,35例使用直型标准Tenckhoff腹膜透析管,术后均使用百特双联系统装置进行腹透。结果:用两种手术方法成功植入腹膜透析管后,术后无论是立即作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或是由间歇性腹膜透析(IPD)过渡到CAPD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及隧道口渗液、感染等。除2例病人未到拆线期死亡外,其余98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解剖法置管的45例中,总漂管发生率15.5%,卷曲管1mo内腹透管漂移发生率为13.3%,经胃镜刷及体位变化复位未成功,直型标准管1mo内漂管发生率为16.6%,经胃镜刷及体位变化2例复位成功,3例仍引流缓慢。应用解剖法联合腹壁悬挂术置入的55例卷曲管和直型标准Tenckhoff腹膜透析管均未出现漂管。结论:腹透管的成功置入是腹透病人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置管方法采用解剖法联合腹壁悬挂术置入直型管成功率高,术式简单,方法稳定,临床费用下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D)导管隧道出口位置对PD导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的影响。 方法 对2011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外科手术置管腹膜透析患者3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双卡夫Tenckhoff直管,局部麻醉外科手术法置管。按照腹透导管出口位置分为观察组(高位出口)182例和对照组(低位出口)17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漂管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漂管8例,漂管发生率4.4%,手法复位成功率100%;对照组漂管19例,漂管发生率11.2%,手法复位成功13例,成功率68%,再次手术6例,成功率100%。两组漂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相关感染情况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取高位导管隧道出口方式,可减少漂管的发生,同时也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调整隧道出口位置及方向对于维持腹透管的良好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科应用双套导管和双涤纶环导管先后对30例肾功能衰竭终末期(ESRF)患者进行了不卧床持续性的腹膜透析(CAPD),治疗6200透析日。结果双套管组(A组)中腹膜炎(PTN)发病率、导管梗阻率(CO)及透析液的交换时间(DET)均明显低于双绦纶环导管组(B组)P<0.01,为降低CAPD中PTN的发生率提供可行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 ̄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和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漂管率。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鹅颈直管术的患者68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6例为A组,采用延长腹直肌内段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2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术后1年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率。结果 A组36例患者中有6例(16.7%)发生漂管,B组32例患者中均未发生漂管,两组漂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衰竭的患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最常用的Tenckhoff双涤纶套导管.深层涤纶套置于腹直肌后鞘,作用是固定导管的作用.浅层涤纶套位于皮下隧道中,距离皮肤出口处2~3cm,防止细菌侵入的效果.如果浅层涤纶套脱出,细菌会经过出口进入隧道引起隧道炎,再由隧道至腹腔引起腹膜炎.隧道炎、腹膜炎都是腹膜透析很严重的并发症.方法:收集大庆市第四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室2005年1月~2014年1月间腹膜透析患者中,腹膜透析管浅涤纶套外露的12例患者,整理分析,及其发生的形成原因.本中心所有腹膜透析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手术切开方法,术前仔细测量置管位置,进行宣教,术后常规护理.管路采用百特双卡夫腹膜透析直管,长度为41cm.药物使用百特双联腹膜透析液.将其中发生了浅涤纶套外露的患者按手术因素,护理因素,自身因素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因手术因素造成涤纶套外露的患者1例,护理因素造成涤纶套外露的患者2例,自身因素造成涤纶套外露的患者9例.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浅涤纶套外露临床发生较少,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及腹膜透析治疗持续时间等有较大影响,故应引起临床重视[1].我们通过针对加强换药,个别指导,加强营养,心理护理手术时皮下隧道缩短及浅层涤纶套脱出后用无菌手术刀片将浅层涤纶套与导管分离等措施后,未发生腹膜炎、腹膜透析拔管等严重并发症及后果.  相似文献   

7.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腹膜透析导管的通畅是CAPD成功的首要条件,导管漂移(又称漂管)将严重影响透析效果。我们对26例次漂管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期降低退出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 患者发生浅层绦纶套外露的因素,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所致的严重后果.方法 调查2005 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 的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资料,发生浅层绦纶套外露的原因,时间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105例CAPD患者中有5例发生浅层绦纶套外露,浅层绦纶套外露在本中心发生率为4.8%,常见于术后2年内.浅层绦纶套外露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浅层绦纶套距离皮肤出口较近及隧道出口处感染.经恰当的护理,5例中无1例发生腹膜炎.其中除1例因致难治性隧道炎而拔除腹膜透析导管而退出腹膜透析外,余可继续行腹膜透析治疗,时间最长者已近3年.结论 重在预防.预设隧道出口时应保证出口与皮下涤纶套有足够的距离.因5例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故对术后早期患者更应加强观察、随访及护理,以便早期发现症状,让患者得到及时的处理,避免浅层绦纶套的外露.当患者已发生浅层绦纶套外露时,可通过精心的护理与再教育,可避免进一步发展至隧道炎及腹膜炎,并不一定均需切除浅层绦纶套,也不一定需立刻拔除腹膜透析导管.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救治小儿急性中毒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409-1409
目的:将腹膜透析方法应用于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并观察疗效。方法:4例患儿均采用手术植管,脐下2cm或平脐水平左侧(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Tenckhoff单涤纶套小儿导管,应用Y型腹透管道,手术方法与成人相同。IPD治疗方式。结果:4例患儿经8-14d(平均10.5d)腹膜透析,肾功能及异常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腹膜透析应用于小儿急性中毒疗效显著,并具有血透无法比拟的优点,这些优点主要有①CAPD可在家中进行透析,患儿活动自由,因而患儿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②病人的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③小儿的血管通路不易建立,而腹透则可避免;④腹透技术设备简单,无需血透那样的机器设备;⑤对于山区及边远地区的儿童,腹透尤为适合。值得在无血透设备的边远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10.
腹透管移位(又称漂管)是腹膜透析管路相关的并发症。我院从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行腹膜透析植管术48例,其中3例发生导管移位,现将导管植入术后导管移位非手术复位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50~66岁。基础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1例。腹透导管植入术均采用标准的Tenckhoff直管,行腹腔置管术后,遵医嘱行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帼英 《浙江医学》2014,(14):1278-1280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其是一种居家治疗,易被患者接受,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腹膜透析管漂移(简称漂管)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首要原因.漂管是指腹膜透析导管的腹腔内端向上漂移出真骨盆;腹膜透析管移位表现为出液缓慢,变换体位后仍可流出,腹部X线检查可见导管位置不当或移位.若能提高患者居家护理能力,有利于减少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住院率,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观察双联系统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分析退出腹膜透析和死亡的原因。方法50例患者应用百特公司生产的Tenckhoff卷曲型腹透管,手术植管至膀胱(或子宫)直肠窝。结果50例患者,目前仍继续腹透治疗的患者19例(38.0%),透析最长时间5年7个月1例,32例(64.0%)透析过程中未发生过一次腹膜炎,40例(80.0%)患者透析2年以上,腹膜透析改血液透析9例(18.0%),肾移植5例(10.0%),死亡17例(34.0%)。结论严格掌握腹膜透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保证腹膜透析的充分性和良好的营养状态是长期进行腹膜透析减少退出和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龙海 《安徽医学》2005,26(2):127-129
目的 初步探讨腹膜透析 (PD)治疗肾功能衰竭时植管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方案。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月~ 2 0 0 4年 9月对 2 6例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不同条件下手术植入腹膜透析管 ,均采取解剖法植管 ,选用直形标准Tenckhoff腹膜透析管及PD双联系统装置。结果 成功植入腹膜透析管 ,术后无论是立即作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 ,或是由间歇性腹膜透析 (IPD)过渡到CAPD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及隧道口渗液、感染等。除3例患者未到拆线期死亡外 ,其余 2 3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对于某些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 ,PD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不需特殊设备 ,植管方法及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及环境的影响。在PD植管中 ,注意手术切口和隧道口渗液 ,应双荷包缝合腹直肌后鞘 ,并仔细缝合腹直肌前鞘。制定PD计划时 ,应按患者的个体化PD治疗方案实施。迄今PD仍是救治各种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 ,基层医疗单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章俊  汤珣  范应方  方驰华 《广东医学》2006,27(8):1280-1281
腹膜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肾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腹透治疗常规需要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既往置放Tenckhoff腹膜透析管需要在腹壁做一小切口.经这一小切口观察腹腔视野有限,难以确定导管的正确位置;此外,常用的Tenckhoff腹膜透析管置管后导管体内可部分移动,置管失败率高达10%~22%。本研究尝试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天鹅颈腹透管,无需手术切口,导管定位准确。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经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的66例实施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采用肝素液封管(n=33例),研究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n=33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自发性出血、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更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导管血流量、静脉压。结果研究组血液透析1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静脉压与参照组透析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低于透析1个月后,参照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低于透析1个月后,研究组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静脉压高于1个月后,研究组透析6个月后的静脉压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应用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的效果优于肝素液封管效果,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带涤纶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对照组行动静脉内瘘透析,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单根导管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CVP 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应用于血液透析中操作安全简便、透析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的腹膜透析管连接系统(双联系统)及责任制护理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运用双联系统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并加强对38例CAPD患者的责任制护理,了解临床疗效、腹膜炎及堵管发生率。结果双联系统行CAPD,腹膜炎发生率仅为28.95%(11/38)。结论加强责任制护理,运用双联系统行CAPD能显著减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右侧颈部前路和中路植入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2年6月于我科行右侧颈部植入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患者42例.其中从右侧颈部前路植入的患者20例为A组,从右侧颈部中路植入的患者22例为B组,观察对比两组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局部出血、血肿;导管感染;导管堵塞)、透析中血流量及透析spKt/V值的影响.结果 两组的局部出血/血肿、导管感染、导管堵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spKt/V值、血流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从右侧颈部中路植入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透析中有较高的透析血流量及spKt/V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秋月  崔文芳 《海南医学》2011,22(13):146-147
目的通过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探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应对。方法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置管患者中,术后第一天出血1人次,导管相关性感染7人次,早期导管功能障碍3人次,晚期导管功能障碍9人次,置管处周围皮肤瘙痒4人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早发现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居家护理宣教,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卧床连续性腹膜透析(CAPD)和CAPD联合间断性血液透析滤过(HDF)比较常规的血液透析(CHD)对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情况。方法:40例患者分为三组进行观察,15例为单用CAPD患者,采用Tenckhoff透析管,每日交换8L,以2.5%或1.5%的浓度进行非卧床连续性腹膜透析,观察腹膜透析半年前后血清13,微球蛋白水平。5例为CAPD联合HDF患者,均为血液透析转为腹膜透析患者,且已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年以上,观察CAPD联合HDF治疗半年前后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其余20例每周透析2~3次,检查治疗半年前后的血清中β2微球蛋白的水平。结论:腹膜透析能避免透析膜的不兼容性引发的免疫反应,而且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保护残余肾功能作用,因此相对血液透析对β2-MG的清除作用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