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Ⅰ~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注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 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 Aspect 和HXD 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对硬膜外麻醉寒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咪达唑仑对硬膜外麻醉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发生寒战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寒战出现后2min内,A组TCI咪达唑仑,B组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监测2组患者术前和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警觉/镇静(OAA/S)观察评分法监测镇静程度,评价治疗寒战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总体处于平稳状态,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患者MAP、HR的监测值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监测值给药后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寒战有效率明显大于B组(P<0.01)。2组给药后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A组OAA/S评分维持在2~3分,B组OAA/S评分在5min和10min时维持在3~4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镇静程度减弱。结论:TCI咪达唑仑减轻硬膜外麻醉寒战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年龄60~80岁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μg/L,每隔5 min增加0.5μ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血浆部位浓度值。结果(1)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1、1~2、3~4、4~5时BIS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S、MAP、HR与MOAA/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静作用以及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对其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于硬膜外阻滞麻醉下骨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利多卡因组(LC组,n=20):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400mg;氟比洛芬酯组(F组,,n=20):在LC组的基础上,给予氟比洛芬酯100mg;帕瑞昔布组(P组,n=20):在LC组的基础上,给予帕瑞昔布40mg。在麻醉前、麻醉后、术后12小时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OAA/S镇静评分的变化。结果:各组的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硬膜外穿刺间隙,感觉阻滞平面及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病人的HR均无明显的改变;麻醉后各组MAP均有所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后3组BIS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与麻醉前相比差异不显著,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别。F组和P组后BIS、OAA/S警觉/镇静评分均降低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增加,其中BIS均在90%左右,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临床上(OAA/S警觉/镇静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有明显的镇静作用(P0.05)。而F组和P组间没有差别。结论: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显著降低镇静评分,具有镇静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加强其镇静作用,但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氯胺酮对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病人,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K1、K2、K3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在硬膜外麻醉达到预定平面后,开始泵注负荷量(0.5μg.kg-1)右美托咪啶,继以0.5~1.0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待BIS降至≤60并稳定10min后,K1、K2、K3组分别静注氯胺酮0.2、0.4和0.6mg/kg,N组给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各组给氯胺酮前及后0、3、6、9、12及15min时点的BIS、警觉/镇静(OAA/S)评分、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与静注氯胺酮前比较,K1组静注氯胺酮后各时点HR、MAP、BIS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OAA/S评分降低(F=3.66,q=4.472~5.367,P0.05);K2组给予氯胺酮后HR、MAP无明显变化(P0.05),BIS值在用药后3min明显升高(F=2.60,q=4.642,P0.05),6min时又恢复至用药前水平,OAA/S评分给予氯胺酮后明显降低(F=18.65,q=11.424,P0.05);K3组MAP给予氯胺酮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HR静注氯胺酮后不同时点均明显升高(F=7.46,q=5.530~7.604,P0.05),BIS值在静注氯胺酮后3~9min明显升高(F=10.39,q=5.280~6.865,P0.05),而OAA/S评分明显降低(F=71.36,q=22.350,P0.05)。与N组相比,K1组各时间点OAA/S评分、HR、MAP、BIS无明显差异(P0.05);K2组静注氯胺酮后3min时BIS明显升高(F=7.72,q=4.788,P0.05),0~15min时点的OAA/S评分明显降低(F=18.64~44.90,q=6.828~12.213,P0.05),而HR、MAP无明显差异(P0.05);K3组BIS在静注氯胺酮后3~9min时点明显升高(F=3.34~7.72,q=3.787~5.267,P0.05),在0~15min时点OAA/S评分明显降低(q=9.454~12.932,P0.05),而HR、MA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单次小剂量应用氯胺酮时,BIS值不能反映病人的真正镇静深度,氯胺酮可显著加深病人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R0、R2、R4、R6组(n=11).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RCe) 2、4、6 ng/ml TCI瑞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TCI丙泊酚,初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PCe)均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PCe,并对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P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R0组相比,R2、R4、R6组睫毛反射消失、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CSI、BIS明显升高,PCe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C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与PCe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SI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对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60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拔管后即刻(T3)的BIS值、OAA/S评分、MAP、HR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D组T2时间点的BIS值、MAP、HR、OAA/S评分显著低于T1时和C组(P<0.05);T3时间点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D组无明显变化。D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D组术中知晓发生率低于C组。各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提供较为稳定的镇静状态,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降低全麻药物用量,且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中血药浓度和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丙泊酚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武县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0例经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3组。对所有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警觉/镇静观察(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进行常规监测,在给予患者进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即刻进行OAA/S评分,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患者的BIS、MAP及丙泊酚血药浓度情况。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过程中3组患者不同OAA/S评分时,其BIS、MAP、血药浓度达标需要时间。结果 各组患者MAP、BIS值随着OAA/S评分降低逐渐降低,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评分点下,75岁以上组患者的MAP、BIS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随着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年龄的增加,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浆浓度降低,麻醉起效较快,临床应用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手术期间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Bl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来调整麻醉药用量,评价BIS、CSI在监测麻醉深度方面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拟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麻醉下施实气管内插管的全麻患者160例,按照瑞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4组:R1组(0.9%氯化钠)、R2、R3、R4组分别为2.0μg/(kg·min)、3.0μg/(kg·min)、4.0μg/(kg·min)瑞芬太尼。结果随着4组患者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也逐渐降低(P<0.05);同时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 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有相关性,但各组间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 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在宫腔镜电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开始后10min、术后10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手术结束的时间为零点计时,记录患者睁眼的时间,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恢复到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明显短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芬太尼的用量多于芬太尼,两组丙泊酚的用量R组明显少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R组明显多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妇科宫腔镜电切术,苏醒迅速,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穴位按压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ASAI-II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60例,每组30例,随机分为穴位按压组(X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观察术毕时(T1)、达到清醒标准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15min(T3)的MAP、HR、PETCO2、SPO2、改良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同时记录达到清醒评定标准的时间.结果 在T3时点MAP和HR在X组比C组的升高(P<0.05);PETCO2、SPO2在相应时间点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在T3时点X组明显高于C组(P<0.05);X组在T3时点清醒满意度比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时间比较,X组明显快于C组(P<0.05).结论 穴位按压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术后催醒明显提高清醒质量,不会增加催醒期并发症,保证临床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分析围术期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来调整麻醉深度对七氟烷应用总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影响,并与以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麻醉深度组做比较.方法 择期七氟烷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的血压来调节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o),保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在基础值的±20%;AAI组:保持术中AAI值维持在15~20;BIS组:保持术中BIS值维持在45~55.于麻醉诱导前、气腹即刻、游离胆囊三角、游离胆囊、腹腔冲洗、缝皮和拔管前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AAI、BIS和ETsevo,并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毕1 h内取3个时点行镇静/清醒(OAA/S)评分.结果 麻醉维持期ETsevo对照组大于AAI组和BIS组(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AAI组与BIS组均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1h内各时点的OAA/S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I和BIS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BIS、AAI监测运用于吸入麻醉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中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从而减少麻醉药需要量,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有预见性的使用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讨舒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I-II并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0.3μg/kg(S组)和芬太尼3μg/kg组(F组),每组30例。观察麻醉诱导前1min,麻醉诱导后2min,气管插管后1、2、3、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1)两组在麻醉诱导后SBP、DBP、MAP、HR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SBP、DBP、MAP、HR高于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气管插管后1min SBP、DBP、MAP、HR均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组插管后各时刻点SBP、DBP、MAP、HR均高于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组注药后4例发生呛咳,但程度均不严重。结论与芬太尼一样,0.3μg/kg舒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循环应激反应,但应注意给药的顺序和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小儿气管内全麻中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患儿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2、 4 ng/ml(R2、R4).通过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患儿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将患儿入室后(T0)、靶控输注后3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和摘除扁桃体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① R2组患儿T3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明显升高(P<0.05).② R4组患儿T3时点各项指标与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R2组患儿T4时点MAP、HR与T0时点比较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R4组患儿T4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⑤ R2组部分患者 HR>100次/min,与R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4 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为1%),可以使BIS和AEPI值维持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同时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7.
张晴 《当代医学》2021,27(34):35-37
目的 探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心血管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96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维持.比较两组心率(HR)、动脉压(MAP)、肌松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结果 注药后10 min,两组HR、MAP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松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O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显著麻醉效果,且能减轻对人体心血管应激的刺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氯胺酮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东方手足外科医院予以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分别对两组予以氯胺酮基础麻醉,试验组另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术前、切皮时、手术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并对比两组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结果:术前两组患儿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皮时、术中30 min的MAP、HR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切皮时和术中30 min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氯胺酮麻醉可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术后麻醉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全麻诱导用量的影响及相应脑电监测参数的变化。方法  3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GE)和全麻组 (G) ,每组 15例。异丙酚输注通过TCI系统(Diprifusor)进行 ,以预期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控目标 ,最初设定目标血药浓度为 1.0 μg/mL ,以后每 3min递增0 .2μg/mL ,直至OAA/S(镇静 /醒觉评分 )从 5分 (清醒 )降至 1分 (对轻推无反应 )。每次调整目标血药浓度前行OAA/S评分 ,并记录即时的异丙酚预期效应室浓度 (ce)、BIS、AAI、MAP、HR和SPO2 。结果 OAA/S评分从 5分到 1分时所需异丙酚预期ceGE组较G组为低 ,在 1分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AAI和BIS值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逐渐下降 ,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在相同OAA/S评分水平时 ,两组的AAI和BIS值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AAI和BIS值与异丙酚预期ce之间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 ,而数量化脑电参数AAI和BIS在此过程中仍能较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患者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麻醉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另外40例接受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研究组),观察比较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时间点MAP、HR指标,T_0时MAP和HR、T_1、T_3时MAP指标,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和T_3时HR、T_2时MAP和HR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7.50%)虽略低于对照组(1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在制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术手术方案时可靠考虑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此麻醉方式相对丙泊酚静脉麻醉,术后苏醒速度快、安全、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