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相关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对1998年12月~2003年12月临床诊断为药物相关急性。肾衰竭12例患儿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引起肾损害的主要药物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结论应用有。肾毒性药物时要重视病史的询问,严格掌握指征,注意剂量、疗程、患儿的年龄及机体状态,尤其对有脱水、肾脏病史者。用药期间须密切观察尿常规、尿酶及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Dent病合并肾衰竭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例Dent病合并肾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8、10岁;既往肾功能均正常,无肾脏钙化;肾衰竭发病前1周内均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例1疾病急性期(10天)肾活检提示合并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经激素治疗后肾功能完全恢复;例2病程6个月时肾活检提示合并亚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经激素治疗后肾功能稍有改善但未恢复正常。结论对于Dent病患儿发生急性肾衰竭,特别是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诱因者,应及早行肾活检,以除外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从而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生、监测及预防.方法 总结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及化疗后出现的相关心血管系统改变,并对其化疗药物累积剂量、心脏毒性发生时间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及亚临床心脏毒性与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建议小于300 mg/m~2),对患儿心电图、心脏超声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功能改变.结论 儿童急性自血病的治疗应采取精确的危险分组,注意药物的累积剂量,监测患儿的心脏功能,避免过度治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总体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性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例诊断为药物性VBD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女1例、男2例,年龄9月龄~8岁,临床均以黄疸型胆汁淤积伴瘙痒为主要表现;予护肝、退黄,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2例经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基本恢复;1例治疗1年余仍有轻度的黄疸型胆汁淤积表现,仍在随诊中。结论早期识别药物相关性VBDS,停用相关药物并予积极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我国2007年至2011年≤18岁住院患儿中慢性肾衰竭病例的肾脏替代治疗情况及转归.方法 制定统一的儿童慢性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现状调研表,分发至28家参研医院进行回顾性病例登记,进行相关资料统一汇总、分析.结果 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28间医院住院患儿确诊慢性肾衰竭1033例,474例患儿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占45.9%.380例慢性肾衰竭患儿接受血液透析治疗,133例次出现急性并发症,占35.0%;119例次出现慢性并发症,占31.3%.177例患儿接受腹膜透析治疗,79例次出现并发症,占51.0%.47例患儿接受肾移植治疗,9例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我国儿童慢性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发展不平衡.维持性透析仍以血液透析为主,腹膜透析发展较为滞后.儿童肾移植治疗仍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小儿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肾衰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肾脏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儿童急性肾衰竭预后、提高患儿生存率的关键。现重点介绍小儿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从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期到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竭的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11和13岁。临床均符合肾病综合征(原发性、单纯型),1例为频复发、2例为继发激素耐药型,肾脏病理均为微小病变。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他克莫司后出现急性肾衰竭,均发生于他克莫司治疗后4周内,且前1周内均有感染诱因,经停用或减量他克莫司并对症、支持治疗,肾功能均于2周内恢复正常,其中2例继续应用他克莫司、1例更换为环孢素A。随访10~42个月,3例患儿的肾功能均维持正常。结论在他克莫司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开始4周内,如果合并感染,可能导致可逆性的急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A肾病时肾衰竭的罕见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IgA肾病肾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儿,6岁,入院前3个月内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3次,均有呼吸道感染诱因,不伴明显蛋白尿。前2次经抗感染、对症处后约1周内尿色转清。第3次肉眼血尿发作1天后出现少尿、急性肾衰竭,经血液滤过、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完善肾活检,病理示轻-中度系膜增生性Ig A肾病(M1E1S0T0),伴急性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多量红细胞管型)。进一步给予抗感染、利尿、碱化尿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肌酐逐渐下降,病程近4周时恢复正常。结论 IgA肾病时肉眼血尿导致急性肾衰竭较为少见,其主要机制为红细胞管型造成肾小管的机械堵塞。  相似文献   

9.
小儿造影剂肾病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造影剂肾病(RCIN)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998年10月-200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6例RCIN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同期共应用血管内造影剂检查(包括静脉肾盂造影、心血管介入治疗造影、脑血管造影、肾动脉造影)92例,其中发生RCIN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8岁(其中2、3、4、7、12、17岁各1例);6例中5例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恶化,血清肌酐(Scr)168.3~249.7μmol/L;1例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Scr583.1μmol/L,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刷状缘脱落,多灶性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球正常。2例原发病血尿加重,2例出现镜下血尿,1例出现蛋白尿(+),l例出现镜下血尿和蛋白尿(+)。5例非少尿型肾功能恶化患儿经药物治疗10~21d病情恢复。1例少尿型肾衰竭患儿除药物治疗外,间断予血液透析13d,病愈出院。结论应加强对RCIN的监测,小儿RCIN多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恶化,经合理药物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多能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大量蛋白尿在小儿肾病慢性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蛋白尿是小儿肾病综合征 (NS)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持续大量蛋白尿除给患儿带来不少病理生理改变、增加治疗困难外 ,还可促进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病变进展 ,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衰竭。 3年前我们曾就此问题进行初步讨论[1] ,本文再就近年来的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