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定位模板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安全性。方法303例PSA〉4.0ng/ml和(或)DRE异常和(或)前列腺B超、CT或MRI异常者接受经会阴定位模板饱和穿刺活检。年龄35~90岁,平均69.7岁。PSA0.2~3000.0ng/ml,中位数13.7ng/ml。前列腺体积7~190ml,中位数47ml。结果每区活检1~4针,共11~44针,平均23.7针。前列腺癌活检阳性率37.6%(114/303)。PSA0~4.0、4.1~10.0、10.1~20.0、20.1~30.0、30.1~70.0及〉70.0ng/ml者阳性率分别为22.2%(4/18)、8.2%(6/73)、21.6%(22/102)、48.4%(15/31)、68.4%(26/38)及100.0%(41/41)。前列腺体积〈20、20~40、41~60及〉60ml者阳性率分别为68.0%(17/25)、51.4%(54/105)、27.5%(19/69)及23.1%(24/104)。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RUS引导下经会阴定位模板饱和穿刺活检精确而安全,对于前列腺癌的准确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PSA〈4.0ng/ml的前列腺活检患者中前列腺癌检出率为15.2%,而且有证据显示在这些前列腺癌中许多具有临床意义。因此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在低PSA水平时也应进行前列腺活检,特别是年龄〈60岁的男性。本研究旨在评价年龄〉60岁的男性中低PSA水平时接受前列腺活检的意义。研究对象来自前列腺癌筛查研究,共有782例连续性病例因PSA水平〉2.5ng/ml或者直肠指诊异常而接受6针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病理结果根据患者年龄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共127例(16.2%)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肿瘤均为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年龄〈60岁组穿刺阳性率为19%(67/362),60~69岁组为16%(44/277),〉70岁组为11%(16/143)。穿刺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P=0.05)。患者的PSA速率、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以及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15例PSA〉4ng/ml、直肠指检异常或B超发现异常回声的患者行经会阴的6点系统加异常回声处活检。年龄43~91岁,平均72岁。PSA〈4ng/ml者66例,4~10ng/ml者96例,10~20ng/ml者90例,〉20ng/ml者63例。结果 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111例,阳性率35.2%。PSA〉4ng/ml、指检异常、B超发现异常回声及PSAD〉0.15者穿刺阳性率分别为43.4%(108/249)、42.9%(75/175)、32.8%(63/192)及52.1%(75/144)。以PSAD〉0.15时的阳性率为最高,与其余3种标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准确率高,并发症少而轻,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sPSA)与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uPSA)比值(s/uPSA)对血清PSA处于诊断“灰区”—sPSA于4.0~10.0ng/ml(放射免疫法范围)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血清PSA(sPSA)于诊断“灰区”的共191例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其尿PSA(uPSA)水平,根据前列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PCa组,n=76)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组(BPH组,n=115),比较两组s/uPSA比值以及两组间sPSA和s/uPSA比值的受试者运算特性曲线(ROC)面积。结果BPH组与PCa组的sPSA分别为(5.20±1.09)ng/ml和(6.41±2.12)ng/ml,uPSA分别(3.57±0.97)ng/ml和(2.17±0.61)ng/ml,sPSA和uPSA在BPH组与PCa组两者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t=1.24,P〉0.05);BPH组与PCa组的s/uPSA分别为(2.32±0.61)和(4.13±1.09),PCa组s/uPSA比值明显高于BPH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17,P〈O.01)。s/uPSA比值和sPS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和0.703。在保持95%敏感性时,s/uPSA比值和sPSA的特异性分别为77.1%和39.6%。结论在血清PSA值4.0~10.0ng/ml范围内,s/uPSA比值较sPSA更好地检出前列腺癌:在保持同一敏感性时,s/uPSA较sPS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系统性12+1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6例经直肠前列腺系统性12+1针穿刺活检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其中PSA<4ng/ml、直肠指诊发现结节者66例;PSA介于4~10ng/ml、f/tPSA值异常、PSAD值异常者190例;PSA〉10ng/ml、任何f/tPSA、PSAD值者560例。结果816例患者中活检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者358例,总阳性率为43.9%(358/816)。其中位于前列腺尖部阳性者235例,占确诊病例总数的65.6%(235/358)。术后发热9例(1.0%,9/816),并发血尿49例(6.0%,49/816)。几乎所有患者皆有短时大便带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直肠系统性前列腺12+1针穿刺活检术定位准确,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可以随机增加穿刺点,利于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加间歇性雄激素阻断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3例T3。期或T4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B组15例采用非那雄胺加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治疗。间歇期内B组继续服用非那雄胺。结果:治疗后9个月,A组1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有效率为88.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3~37.3ng/ml,平均(7.6±6.5)ng/ml。B组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有效率为93.3%。PSA为0.1~10.5ng/ml,平均(4.2±2.8)ng/ml。B组PSA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7(31~82)个月,B组停药间期(25.1±10.1)个月长于A组(15.7±8.6)个月(P〈0.05)。A组5年生存率为55.6%(10/18),B组为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A组仍有6例有效(33.3%),B组8例有效(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加上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能使晚期前列腺癌PSA进一步降低,停药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对14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0ng/ml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BPH组)及12例前列腺癌(PC)患者(PC组)进行了术前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DPSA)测定。结果BPH织PSA值为29.61±15.89ng/ml,DPSA值为0.60±0.36;PC组PSA值为85.89±53.76ng/ml,DPSA值为1.93±1.31,两组间PSA及DPS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认为当血清PSA力10ng/ml时.PSA几乎不能区分BPH和PC,而DPSA以0.7为标准值时,其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PSA。同时分析厂造成BPH者PSA值>10ng/ml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检出前列腺癌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理想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方法临床表现怀疑前列腺癌患者214例,其中前列腺特异抗原〉4.0ng/ml 203例。均行13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年龄50~90岁,平均70岁;PSA水平0.8~112.3ng/ml,平均18.7ng/ml;前列腺体积12.3~182.5ml,平均61.3ml;直肠指诊阴性173例,阳性者41例。依穿刺结果,对比分析13针中6、8、10和13针穿刺阳性率。结果13针穿刺阳性率为36.0%(77/214)。在各种穿刺点组合中包含前列腺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能发现全部前列腺癌阳性病例的97.4%,与13针穿刺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于初次前列腺活检的病例,包含尖部、中部、底部、外侧中部、外侧底部的10针法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采用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拟或单纯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32例,其中13例行单纯行内分泌治疗,19例行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3个月,TURP+内分泌治疗组血PSA、剩余尿量及IPSS分别由术前的(35.7±12.1)ng/ml、(145.0±65.8)ml、(21.4±5.1)分降至(4.9±1.9)ng/ml、(27.0±15.2)ml、(8.7±2.6)分(P〈0.05),最大尿流率由(4.3±1.6)ml/S增至(11.7±3.7)ml/s(P〈0.05);治疗12个月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单纯内分泌组术后3个月血PSA由(31.4±10.7)ng/ml降至(5.6±2.2)ng/ml,两组比较,血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IP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组5年生存率为50%,TURP+内分泌组为51.5%,总体生存率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919)。结论:TURP+内分泌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影响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及阴性患者随访策略。方法136例患者因血清tPSA〉4ng/ml或伴前列腺硬结接受穿刺活检术。根据前列腺体积或硬结情况分别选择6针、8针或10针穿刺。病理为阴性,但提示HGPIN、ASAP或PSA持续〉4ng/ml,建议3-6个月后重复穿刺活检。结果136例患者共接受1172针活检,平均8.6针。总阳性率为23.5%,其中6针、8针和10针穿刺阳性率分别为0、19.1%和34.5%(P〈0.01)。30例接受了2-3次重复活检,所有重复活检均为阴性。47例患者接受平均3.6年随访,仅1例后经TURP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余未发现可疑前列腺癌局部或远处转移表现。结论根据超声前列腺形态选择穿刺方案可使绝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初次穿刺即获得确诊。重复穿刺阳性率低,应注意选择适应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PSA〉4ng/ml、直肠指检异常或超声发现异常回声的患者采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其中30例患者采用骶管内麻醉下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年龄45~86岁,平均68±3.6岁,PSA〈4ng/ml为4例,4-10ng/ml为10例,〉10ng/ml为16例。对照组30例,年龄50-84岁,平均70±3.5岁,PSA〈4ng/ml为3例,4-10ng/ml为9例,〉10ng/ml为18例。对照组采用直肠指检压迫下穿刺或表面麻醉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骶管内麻醉组阳性率为60%(18/30),患者术中无疼痛表现,对照组阳性率为33%(10/30),患者在术中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结论与常规穿刺相比,骶麻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准确性高,疼痛较轻,更能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10点、8点、6点前列腺穿刺法与经典的6点穿刺法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比较。2001年2月至2004年7月,503名直肠指诊异常和(或)PSA水平>2.5ng/ml的患者入选,中位年龄63岁,中位PSA值为7.4ng/ml。患者穿刺前均行经直肠超声检查,测定前列腺体积,按照体积分为14.9~35.0ml,35.1~50.0ml,50.1~65.0ml及65.1~150.0ml 4组。前列腺穿刺采用10点组合穿刺方案,同时对超声检查可疑病变处行补充穿刺。  相似文献   

13.
正常人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年龄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测定226例正常男性各年龄组血清PSA水平。结果:30~39岁组血清PSA为(0.88±O.47)ng/ml,40~49岁组为(0.87±0.34)ng/ml,50~59岁组为(0.99±0.57)ng/ml,60~69岁组为(1.12±0.78)ng/ml,>70岁组为(1.12±0.83)ng/ml,各组间血清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前列腺体积在正常范围内时,血清PSA水平与年龄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对前列腺体积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前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对前列腺体积变化的影响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74例。年龄54~84岁,平均71岁。均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血清PSA值2.8~71.2ng/ml;TNM分期T1cN0M0~T3aN0M0;Gleason评分5~9分65例,不确定9例;前列腺体积14~83ml,其中〈50ml42例,〉50ml32例。前列腺体积经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测量。采用手术去势加雄激素阻断(比卡鲁胺50ms/a或氟他胺250mg3次/d)31例,药物去势(戈舍瑞林3.6mg或亮丙瑞林3.75mg次/28d)加雄激素阻断治疗43例,时间2.1~5.6个月,平均2.8个月。观察前列腺体积变化与治疗前患者血清PSA值、Gleason评分、TNM分期、活检阳性区数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 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后74例患者平均前列腺体积缩小37%。前列腺体积〉50ml者前列腺缩小程度大于体积〈50ml者(P=0.004)。前列腺体积缩小比率与治疗前体积大小呈正相关(r=0.321,P=0.006),而与治疗前血清PSA值、Gleason评分、TNM分期、活检阳性区数及雄激素全阻断治疗方式无关。结论 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使之适合粒子植入,治疗前前列腺体积越大,体积缩小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美国JohnsHopkins大学Brady泌尿外科研究所对其所行528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病理学及肿瘤学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528位男性患者于2001年4月至2005年8月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除4例术中转开放手术,16例失访外,其余508例术前平均PSA水平为6.0ng/ml(0.3~27ng/m1),Gleason评分平均为6.3(6~10)。分期:cT1b:1例(0.2%),cT1c:350例(68.9%),cT2a:135例(26.6%),cT2b:21例(4.1%),cT2c:1例(0.2%).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9例D_2期前列腺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的含量,并观察患者治疗前生活状态、骨转移程度、血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血浆睾酮和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1例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组中雄激素受体含量、血红蛋白、睾酮浓度分别为(51.0±14.8)%,(119.0±19.0)g/l,(9.8±7.9)ng/ml。而在18例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中则分别为(32.2±118)%,(97.9±18.2)g/l,(4.0±6.4)ng/ml。雄激素受体含量、血红蛋白、睾酮浓度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生活状态、骨转移程度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组中分别为(122.8±70.5)ng/ml,1.5±0.7,1.4±0.5,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中则分别为(123.3±52.9)ng/ml,1.8±0.6,1.88±0.7,统计学分析两组没有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D_2期前列腺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含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好。雄激素受体含量的高低是预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阻断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泡造影剂结合经直肠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transrectualultrasound,CE-TRUS)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在CE-TRUS后行经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标准依据2007年新修订的《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确定.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并记录前列腺局灶性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回声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等情况。结果:87倒确诊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者分别为52例和35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而以PSA≤20ng/ml和PSA〉20ng/ml为标准行分层分析,发现PSA≤20ng/ml者在CE-TRUS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阳性率高(P=0.041)。结论:CE-TRUS后经直肠B超引导下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PSA≤20ng/ml者结合CDTRUS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能提高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外周血前列腺癌抗原基因-3(prostate cancer antigen3,PCA3 mRN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mRNA)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纳入41例PCa和69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外周血,采用RT—PCR方法对其PCA3mRNA和PSAmRNA进行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在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和PCa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PCa组外周血PCA3mRNA含量明显高于BPH组[2362(〈30~7421)拷贝/ml比〈35拷贝/ml,z=-6.66,P〈0.01],而PSAmRNA含量也明显高于BPH组[3425(908~36639)拷贝/ml比〈220拷贝/ml,z=-6.40,P〈0.01];ROC曲线显示当PCA3mRNA和PSAmRNA临界值分别为846拷贝/ml和280拷贝/ml时,诊断早期PCa结果为73.2%(30/41)、85.4%(35/41),特异度分别为87.0%(60/69)、78.3%(54/69);而联合检测时其敏感度可增至90.2%(37/41),特异度上升为89.9%(62/69)。结论外周血PCA3mRNA和PSAmRNA检测都是PCa诊断的良好指标,而它们的联合检测可弥补PCA3mRNA敏感性低和PSAmRNA特异性低的缺点,更有利于早期PCa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预测囊外扩展(ECE)和精囊浸润(SVI)的准确性,我们评估了影响MRI(磁共振成像)预测的变量,并估计了这些变量对术前MRI分期和病理结果之间准确性的影响。121名行机器手前列腺癌根治术(RALP)的局限性或局限性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经直肠活检后,所有入选病人都接受了MRI的检查进行分期诊断。经过RALP后,只有43.8%(53/121)的病人与MRI的预测分期相匹配。与在ECE预测中的匹配组相比,非匹配组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明显高于匹配组(非匹配组12.8ng mL-1,匹配组8.1ng mL-1,P=0.048).在对SVI的预测中,非匹配组中,初始PSA8.1w.17.3ng mL-1,P=0.009和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6.5w.7.6,P=-0.035均显著高于匹配组。如果把10ng mL-1和20ng mL-1的PSA水平作为临床临界值,预测ECE时,对于PSA水平高于20ng mL-1的病人,MRJ准确性会下降(75.6%,64.5%,37.5%,P=0.01);对这组病人预测SVI时,MRI的准确性也会明显下降(91.5%,77.4%,37.5%,P〈0.01)。如果把Gleason评分为7分作为临床临界值,对Gleason评分高于7分的病人,预测SvI时MRI的准确性也会显著下降(93.9%,82.1%,62.9%,P=0.01)。因此,对于这些患者,为了获得前列腺癌根治术过程中的切缘阴性,能提供大量信息的是手术发现而不是活检后的MRI图像,暗示在前列腺活检以前进行MRI检查在临床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21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精囊侵犯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行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其中21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单侧或双侧精囊侵犯,中位年龄70(48~79)岁;术前PsA〈10ng/ml7例,10~20ng/ml 9例,〉20ng/ml5例;Gleason分级2~6分3例,7分8例,≥8~9分10例。以根治术后连续2次PSA水平超过0.2ng/ml定义为生化复发;以根治术后随访时发生生化复发或截止到随访时还没有发生生化复发的时间定义为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术前PSA〈10ng/ml且Gleason分级为2~6分的患者进行等待观察治疗,Gleason分级≥7分或PSA≥10ng/ml的患者接受单纯抗雄激素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或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外放疗。结果:21例患者随访34~106个月,3例进行等待观察治疗,7例进行单纯抗雄治疗,6例进行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5例进行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外放疗;其中1例发生骨转移,发展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21例患者无死亡。5年无生化复发存活时间在等待观察组、单纯抗雄激素治疗组、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组及外放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精囊侵犯者的预后尚可,Gleason分级≤6分、PSA水平低者可采取等待观察;PSA≥10ng/ml且Gleason分级≥7分者术后给予辅助治疗可提高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且单纯抗雄激素治疗比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和外放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经济、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