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8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和椎体滑脱程度,X线片或CT扫描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0±38)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82)mL。截至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截至1年,84例患者中获随访79~EJ(94%)。术后3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JP〈0.05),但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腰椎滑脱完全复位34例(40%),余50例患者术后腰椎滑脱得到不同程度复位;术后1年,椎体滑脱程度改善率为84%。术后3个月及1年,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根据JOA评估标准,优59例、良20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为87%。57例(68%)患者术后3个月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79例(100%)患者术后1年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下沉等。结论改良TIL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8月,对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置入椎间融合术。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功能状态改善情况;用Suk标准判断患者融合情况;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JOA改善率在术后1周和术后1年时分别为81.3%、85.0%。患者术后1年融合率为91.3%。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后路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置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临床症状恢复可靠且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行后路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3月对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微创TLIF(METRXQuadrant)和开放PLIF术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1周微创TLIF组腰痛VAS评分的降低更为明显(P〈0.05);术后1周及4个月2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微创TLIF组JOA评分同开放PLI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RX Quadrant系统下行微创TLIF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自体椎板、棘突骨颗粒为植骨材料行椎间融合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并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TLIF)患者184例,按椎间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61例,单纯自体骨组;B组64例,PEEK椎间融合器组;C组59例,异体骨垫组。平均随访18个月(12~60个月)。统计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融合率以及术后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的变化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年的融合效果高于C组(P0.05);B组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后路椎间融合中纯自体棘突、椎板骨移植能起到和PEEK融合器和异体骨融合器一样的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不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具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方法。方法5例患者局麻后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融合方法为植入钛金属膨胀式Stang-alone融合器及自体髂骨于椎体间隙。分析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成功完成5例局麻下经皮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6个月。平均出血量为5ml,没有神经根的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没有植入物松动、下沉、脱落。术后3d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症状消失。结论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一项新技术,它有效恢复并保持受累椎间隙的高度,消除椎管周围黄韧带皱褶,扩大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椎间孔的大小,使椎管与硬膜、椎间孔与神经根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前中柱的负重并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融合率高。它损伤小、出血量可以忽略不计、效果确切、康复快,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随访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患者48例,其中22例采用OLIF治疗(OLIF组),26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DH)、椎管横截面积(CSA)及椎间孔面积(FA)。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45个月,平均32.8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OLIF组VAS评分和ODI优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2月,回顾性研究8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并接受单边或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置物费用。术前和术后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来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侧凸角用来评估2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2组患者之间的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内置物费用明显少于双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VAS评分、ODI和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高度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腰椎侧凸角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共有2例硬膜囊破裂,3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棒断裂及融合器脱出情况。结论单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以小关节突为中心椎管减压、椎间隙松解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位固定、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26例。结果经18~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下腰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断裂、松动,融合器无移位、沉降。25例获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以及椎间融合率的提高,椎体间融合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52例,年龄43~75(59.9±8.8)岁。责任节段分布:单节段L2-L3 8例,L3-L4 12例,L4-L5 30例;双节段中L2-L4 10例,L3-L5 22例;3节段L2-L5 8例,共138个手术节段。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SF-36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 d拍摄腰椎X线片和腰椎MRI,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变化;术后半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定期随访拍摄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3(20.2±6.6)个月。手术时间(103.3±35.9) min,术中出血量(70.4±17.8) ml;腰痛和腿痛VAS和ODI分别由术前的(6.2±1.1)分、(6.1±0.9)分和(59.9±4.2)%下降至术后半年时的(2.7±0.5)分、(2.5±0.5)分和(31.3±8.8)%,SF-36量表由术前的(37.2±3.1)分增加到术后半年时的(54.9±6.1)分(P<0.05);术后3 d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3例融合欠佳,发生在单节段1例,多节段2例,余87例融合良好。总融合率96.7%(87/90),单节段融合率为98.0%(49/50),多节段融合率为95.0%(38/4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6/90),其中一过性髂腰肌无力5例(5.6%),终板骨折2例(2.2%),腹膜损伤1例(1.1%),术后血肿1例(1.1%),邻椎病1例(1.1%),融合器沉降6例(6.7%)。3例患者术后随访复发神经根性疼痛,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无融合器移位、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优势,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应用于多节段时同样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症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加单纯后路或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骨融合术,其不稳节分别在L3,4,L4,5和L5S1。手术指征以临床症状,体征为主,结合与临床相一致的影像学检查。结果:27例患者随访10-44个月平均21.9个月,本组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的神经根牵拉症状外,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恶化,病情均获不同程度减轻,随访期间椎体间植骨骨性愈合,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无其它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单纯椎体间植骨融合,能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骨性愈合率高,固定牢靠,且经济费用较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器等有所降低,适用于治疗腰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赵永生  李强  王洋  张承韶 《中国骨伤》2022,35(2):142-147
目的:探讨微创经腹膜外斜前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中早期疗效并分析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以OLIF术式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51~72(63.15±7.22)岁,...  相似文献   

17.
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适应证患者经后路椎间融合器或后外侧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固定的治疗效果。男18例,女14例;年龄49-75岁,平均56.8岁;腰椎前凸基本来变者15例,腰椎侧弯伴有椎体半脱位和腰前凸丢失严重者17例。术后测量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观察腰腿疼痛改善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8.0%,疼痛改善率为(80.2±5.8)%(P〈0.05),硬脊膜囊撕裂2例,神经根损伤2例,假关节形成1例。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96.9%。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或后外侧融合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弯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凡志  高芹  王兴龙  何勇 《中国骨伤》2017,30(5):400-405
目的:探讨自体减压碎骨块在椎间融合中的价值。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固定单侧改良TLIF入路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42例,男18例,女24例,其中24例单纯用自体减压碎骨块为椎间融合材料(治疗组),18例用cage加自体骨作为椎融合材料(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情况,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骨性愈合时间、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腰椎不稳程度及随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椎间高度丢失情况、椎间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减压碎骨块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满意,设计科学合理,并发症少,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不稳并椎管狭窄提供了经济、实用、临床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