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些影响新生儿胆红素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目前国外对影响新生儿胆红素的某些因素进行综述,其中母乳可使正常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糖尿病母亲的母乳喂养更为明显,水合氯醛可使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血清pH值,中药黄连,头孢三嗪(菌必治)可影响血清间接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2.
苯巴比妥与尼可刹米联合治疗重症母乳性黄疸56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都会发生或轻或重的黄疸。新生儿黄疸大多属于生理性黄疸。占足月儿的50%,早产儿的90%。病理性黄疸少见,病因复杂。近年来发现一种介于病理性和生理性黄疸之间的黄疸。随母乳喂养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称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大多无需特殊治疗,我科收治的569例黄疸患儿,其中83例较重,胆红素〉12mg,/dl,1min胆红素〉200mg/dl,笔者采用了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联合停母乳喂养治疗,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干预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行药浴;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 加味茵陈汤治疗。比较两组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水平变化及退黄效果。结果干预组黄疸出现时间相对推迟;治疗后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光疗率减少(P均<0.05)。结论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胆红素水平,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大多数新生儿可出现黄疸,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均较轻微,但由于胆红素毒性,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为减少严重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症或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004年8月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新的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63年Arias,Newman及Gross分别报道了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母乳性黄疫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求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疽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Schneider总结了1966-1985年所有英文文献,结果发现母乳喂养地血清胆红素大于ZO5umol/L(12mg/dl)的占12.8%(人工喂养儿为4.O4%),大于256卜mol/L(15mg/dl)的占2.O3%(人工喂养儿为O.33%),母乳喂养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机会明显大于人工喂养儿‘”。Maisels调查…  相似文献   

6.
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疾病,1986年美国Gourley报道,在母乳喂养儿中高达34%。它的特点为:母乳喂养儿;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胆红素高于生理性黄殖(足月儿2周内大于204μmol/L,早产儿2周内大于255μmol/L);无贫血及其它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肝功能正常,体重仍然增加;排除了溶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母亲糖尿病、遗传性肝脏转移酶缺乏、暂时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窒息、产伤等;实验室检查: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计数正常,仅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母乳性黄疸又可分为早发性母…  相似文献   

7.
母乳喂养次数与血清胆红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其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往往都有胆红素一过性增高,但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创建爱婴医院,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有关母乳性黄疸和母乳喂养性黄疸的理论在母乳喂养资料中已经阐述。本文旨在观察母乳喂养次数与早期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关系,以指导母乳喂养。1,临床资料本文随机选择了71例足月正常产儿,对可疑病理性黄疸,如溶血病病例除外,其中男38例,女33例,所有新生儿均按母乳喂养的要求生后30分钟内开始吸吮,并根据按需哺乳的规定,不人为规定喂养次数和时间,所有…  相似文献   

8.
脐血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n G  Wang YL  Liang JF  Du LZ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48-852
目的研究脐带血胆红素水平预测足月健康新生儿后续黄疸程度的价值。方法523例足月健康新生儿,测定脐血胆红素、白蛋白水平,监测每日经皮胆红素值(TCB)。对时龄0—24hTCB≥18;-48hTCB≥21;-72hTCB≥25;〉72h≥25者,送检静脉血血清胆红素值(TSB),考虑是否需要光疗。将新生儿按脐血胆红素水平分为〈30μmol/L;≥30μmoL/L;≥36μmol/L;≥42μmoL/L,共4组。比较4组新生儿TCB≥25、TSB〉205μmol/L、TSB〉257μmoL/L及需要光疗的发生率。对脐血胆红素水平预告新生儿黄疸进行分析。比较黄疸组新生儿和非黄疸组新生儿临床特征。结果脐血胆红素水平升高,各组新生儿TCB≥25、TSB〉205μmol/L、TSB〉257μmoL/L和需要光疗的发生率增加。脐血胆红素水平用于预测新生儿黄疸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01)。黄疸组新生儿脐血胆红素值显著高于非黄疸组(t=10.96,P〈0.001)。而脐血清白蛋白值(t=2.38,P〉0.05)、妊娠周数(t=-0.90,P〉0.05)、出生体重(t=0.10,P〉0.05)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脐血胆红素水平用于预测足月健康新生儿后续黄疸的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加趋势,母乳性黄疽似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已引起新生儿医师的高度重视,有关文献报道亦越来越多。但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疽是由于母乳不足引起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以下是个人的看法,供参考。1.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与发生机理虽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疽是由于胆红素的“肠一肝循环增加”所致[1]。新生儿早期,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进入肠道内的直接胆红素不能转化为尿胆原、粪肥原排出。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内有含量丰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GD)(…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动态观察母乳、新生儿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关系。方法以纯母乳喂养的1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和12例生理性黄疸儿为观察对象。于生后第1、2、3和4周测定母乳及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和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母乳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第1、2、3、4周(中位数,M)分别为178、102、134和91kU/L,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320、128、182、164kU/L,两组各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分别为(512±291)、(660±153)、(629±282)和(639±237)U/g,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672±118)、(582±270)、(573±211)和(714±153)U/g,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母乳性黄疸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母乳及粪便中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4和0.027(P>0.05);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0.109及0.140(P>0.05),两组均无相关性。结论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理中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现的黄疸,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在1860年Frerichs首次提出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有关,直至1963年Newman等发现母乳喂养是迁延性黄疸的危险因素之一,1964年Arias才正式提出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的概念,并证实暂停母乳喂养可减轻黄疸。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以及临床工作者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而成为近几年黄疸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多在最初几天内发生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某些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可以超出生理范畴,甚至导致核黄疸。感染、新生儿溶血、遗传缺陷、母乳喂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病理因素使胆红素生成异常增加,形成病理性黄疸。但较重的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间无绝然分界,  相似文献   

13.
脐血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了海拔1,100米地域的144例足月新生儿脐血胆红素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结果表明脐血与末梢血血清胆红素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生后4日内,所有新生儿均出现了肉眼黄疸。脐血胆红素愈高,黄疸出现得愈早。重症黄疸(末梢血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发生率为11.8%,在脐血胆红素≥40μmol/L组中,重症黄疸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脐血胆红素(≥40μmol/L)预测新生儿重症黄疸的发生,敏感性为64.7%,特异性为75.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茵栀黄联合西医常规(病因治疗、蓝光照射、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茵栀黄加西医常规(病因治疗、蓝光照射、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等)治疗。结果231例患儿茵栀黄加西医常规(病因治疗、蓝光照射、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等)治疗后有嗜睡、呕吐症状消失,二便正常,皮肤及巩膜黄疸6~20天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平均6~8天(171例)、8~10天(41例)、10~20天(14例)降至正常值,5例未降至正常值(因自动出院)。结论早期发现并及时应用中药茵栀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明显缩短病程并预防核黄疸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病性黄疸原因多、机制复杂;但新生儿高明红素血症主要是在早期新生儿当发生生理性黄疸的同时,易患病理性黄疸而言,其确定高胆红素血症的指标是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点之上而定。病理性黄疸在整个新生儿时期均可见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指导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而言。诊断一、病因分析(一)肝前性较多见1.新生儿溶血症:(1)ABO溶血症:①黄疸发生于生后24小时内;②血清总胆红素在生后72小时内>204pmol/L(12mg%);③贫血问题有待探讨;④红细胞呈球形改变,网织红细胞增多;⑤直接Combs试验阳性,或新生儿红细胞胆碱脂酶…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G-6PD缺陷时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可能患G6PD病的犹太人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采用高压液相法(HPLC)进行常规筛查,其间观察全部患儿黄疸的进展并测定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256μmol/L(15mg/dl)为高疽。研究对象为足月男婴,除外头颅血肿,母亲糖尿病史、Coombs试验阳性、败血症等使黄疸加重的情况,对照组为非G6PD病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高疽标准者,于光疗前采血测定结合胆红素及单结合胆红素和权结合胆红素含量。研究组29例与对照组35例新生儿的临床特征、采血时的血清总胆红素及日龄均无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用HPLC测得的结合胆红素总量…  相似文献   

17.
母乳性黄疸是未结合性胆红素增高所致的黄疸.临床分为二型:一为母乳性黄疸综合征,或称迟发母乳性黄疸,或称延长的母乳性黄疸;另一型为母乳性黄疸,或称早发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综合征 20多年前Arias和Gartner首先报道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母乳喂养的关系。当时称这种未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为母乳性黄疸综合征。其发生率占母乳喂养儿的0.5~2.5%。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无溶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临床常见症状,主要因胎儿型红细胞裂解释放产生胆红素过度所致。大约2/3的新生儿在生后早期会出现黄疸,而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0.5%、早产儿为25.3%。东亚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较白种人新生儿高(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37和1.70)。虽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生理性黄疸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患儿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与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如光疗、白蛋白、酶诱导剂等),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患儿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核黄疸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市人民医院儿科从1980年起12年共收治住院新生儿3136人,其中患高胆红素血症的735人,占新生儿住院总数的23.4%,其中发生核黄疸的26例,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3.5%,核黄疸患儿中,有的胆红素高达1071μmol/L(60mg%),有的却低至85pmol/L(4·sing%),而有些大于sl…mol/L(3o。g%),也没有发生核黄疽。故对核黄恒资料总结如下:病例来源全部为SO~92年间的住院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者共735例,占住院新生儿的23.4%,其中核黄殖者26例,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3.5%,诊断核黄桓的7例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