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172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论述进行探析,认为《内经》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对现今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4.
结合《内经》对中医情志的认识、情志致病的规律及中医情志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结合历代医家对情志活动及情志致病的认识,加以现代科学验证,认为保持自身心神宁静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情志致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6.
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构建了中医学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深入探讨《内经》中的情志理论及其调理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的情志学说总结了汉代以前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后世对异常情志的产生及其致病机理已有一定阐发,而有关情志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尚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本文拟结合临床实际,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中有关预防情志病证发生和指导情志病证治疗的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保持心神宁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预防情志病证的发生;用以情胜情法和转移情志法有助于情志病证的治疗。这些具有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引起人类疾患的常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情绪情感问题,而情绪情感是当今最缺乏研究的生物现象。因此,理解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于了解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是一门包含情绪情感理论的最古老的学科,它发展出了一种关于基本情绪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在大多数人类情绪疾病(包括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的病因解释和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重度抑郁症(MDD)是临床常见精神障碍,它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已成为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影响到全世界约17%的人口。数十年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已经指出,单胺转运体的功能障碍在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拟对单胺类神经调质与祖国医学中的情绪相关理论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情绪与抑郁的研究提供理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情志学说。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生理、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在老年病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认为情志因素既是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又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老年期注重情志调节是老年心身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对应激性情志异常疾病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注意到生活压力与环境应激等因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应激已然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因素。心理应激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其关于情志活动的调控已归入肝藏疏泄功能之中。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若肝藏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调,情志不畅,甚则脏腑功能紊乱。反之,长期情志不畅也会对肝藏疏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则影响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故文章从心理应激的角度入手,结合肝主疏泄的中医、现代医学理论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中医藏象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对改变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攀升,使得情志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中西医都在试图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腹部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广泛性焦虑症、失眠、脏躁等情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从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初步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情志疾病的理论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段情志病证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萍  武丽  张曼  夏猛 《天津中医药》2011,28(2):112-1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情志病证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方法]以60例情志病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年龄与情志病证的相关性;以中医体质量表对情志病证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两组人群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情志病证组气郁质频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01),阴虚质、平和质频数比正常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不同年龄段情志病证患者体质类型频数分布情况,60例情志病证患者青年段、中年段各体质类型频数分析结果,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但老年段阳虚质较青年组、中年组阳虚质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青年段是情志病证高发阶段,气郁质是发病潜病体质,平和质、阴虚质的发病倾向性较小,而老年段阳虚质是易感体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王小云教授情志疗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王小云教授多年情志疗法治疗的典型病例,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结果:中医运用情志疗法治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结论:王小云教授情志疗法治疗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王小云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收集王小云教授多年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的典型病例,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根据更年期女性情志障碍的特点,以情志相胜法为主体,结合语言开导,创立情志相胜四部曲。结果与结论:该中医情志治疗方案能较好地改善更年期妇女精神神经症状,其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总结和传承郭蓉娟教授治疗情志病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色,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参考相关流派及各医家的不同观点,总结门诊跟师期间的典型病例和师承学习体悟,凝练其授课资料、会议演讲内容、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和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著,检索其学生发表的对导师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总结的论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郭蓉娟教授对情志病合并失眠症的认识。郭教授提出"睡眠-情绪系统"三阶段病机演变规律,在诊疗过程中从失眠入手,可以减少情志病的漏诊率,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信息,并着重阐述昼夜的临床用药特色,调理阴阳,标本同治,并整理归纳其遣方用药规律,其夜间经验方宁心安神方重用酸枣仁、刺五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郭蓉娟教授治疗情志病合并失眠症临床经验丰富,其遣方用药的科学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