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皮肤特异性趋化因子CCL27及其受体CCR10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和表达强度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0例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区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皮肤中CCL27、CCR10的表达,以PASI评分评价银屑病患者疾病活动性。发现:①CCL27在20例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皮肤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5%和2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及慢性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细胞中热休克蛋白(HsP60)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33例银屑病皮损及28例慢性湿疹皮损表皮组织中HSP60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与16例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HSP60蛋白在正常人及慢性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细胞中表达很弱或无表达,两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细胞中表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SP60mRNA与HSP60蛋白表达部位较一致。结论:HSP60在不同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HBD-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共同作用对银屑病皮损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非皮损区及15例正常人皮肤中HBD-2和IL-1β的表达情况,对其在皮损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其与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皮肤组织和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区HBD-2和IL-1β的表达明显上调,非皮损区HBD-2和IL-1β的表达也高于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BD-2和IL-1β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BD-2和IL-1β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均升高,可能共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银屑病中的实际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ABC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银屑病各期皮损的EGF及EGFR含量。结果:①银屑病进行期皮损EGF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人皮肤。②在正常人皮肤EGFR主要位于基底层及邻近基底层的部分棘细胞层,而银屑病皮损表皮各层均显著增加。结论:EGF及EGFR对银屑病皮损角朊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Ⅰ型角蛋白K16在过度增殖状态包括银屑病时表达上调。该蛋白在银屑病复发时表达上调而在消退期表达下调,可作为诊断银屑病的标志物。检测了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处皮肤K16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7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标本及19名正常人皮肤标本的冰冻切片。结果:19名正常人皮肤标本中有17名在毛囊网嵴梁部的基底细胞有K16蛋白染色。银屑病非皮损皮肤标本中,62例基底层K16蛋白深染、1例基底上层弥漫性深染、2例表皮全层染色、2例未见染色。银屑病皮损标本中,37例基底上层染色、14例弥漫性染色、12例多层染色、3例基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情况,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取10例正常人的躯干皮肤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O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5RA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记忆性T淋巴细胞为主,推测细胞免疫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D-2、IL-1β和NF-κBp65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非皮损区及15例正常人皮肤中HBD-2、IL-1β和NF-κBp65的表达,对其在皮损中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结果与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HBD-2、IL-1β、NF-κBp65的表达比非皮损区、正常人皮肤明显上调,非皮损区HBD-2、IL-1β的表达也高于正常人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BD-2、IL-1β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867、0.865、0.821,均P〈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BD-2与IL-1β、HBD-2与NF-κBp65、IL-1β与NF-κBp65表达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869、0.740、0.814,均P〈0.05)。结论:HBD-2、IL-1β、NF-κBp65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均升高.可能共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研究白介素15(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对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IL-15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以10例正常人皮肤作为对照。结果2种IL-15前体蛋白的mRNA在所有皮肤标本中都有表达,银屑病皮损中IL-15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处皮肤(P〈0.001)和正常人皮肤(P〈0.001),非皮损皮肤的表达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5低表达于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层,而在银屑病皮损处高表达,且表达范围可达表皮全层及真皮乳头层。皮损处IL-15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P〈0.001)和正常皮肤(P〈0.001),非皮损与正常皮肤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中高表达IL-15,在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恶性黑素瘤(MM)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MM和20例正常人皮肤中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水平,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I。)检测其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显示:①MM中,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皮肤(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皮肤(P〈0.01);  相似文献   

10.
真菌定植与银屑病发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定植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对48例银屑病患者(观察组)和42例湿疹皮炎,16例皮肤淀粉样变,18例结缔组织病患者(对照组)皮损的石蜡切片用PAS染色法染色后观察。结果:银屑病,湿疹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结缔组织病患者皮损切片真菌阳性率分别为58.33%,19.05%,25%,16.67%,银屑病皮损真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真菌定植部位主要为棘细胞层,而对照组则主要为角质层和颗粒层。结论:真菌植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的分离纯化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全切育龄妇女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经单酶消化、二次筛网过滤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光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腺上皮细胞漩涡状生长,细胞呈蝌蚪形或类圆型,细胞角蛋白19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可达92%。基质细胞呈平行状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达95%以上。每例子宫肌瘤切除标本可获得(10~25)×106原代基质细胞和(4~6)×106原代腺上皮细胞。结论:该培养方法可获得高产量的纯化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Serrin B和Nodosin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胶质瘤细胞株U87、人肺腺癌细胞株AGZY的毒性作用。方法将对数期生长的HL60、SGC7901、LOVO、U87、AGZY细胞株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贴壁后,分别加入Serrin B或Nodosin,使药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00、1.25、2.50、5.00、10.00、20.00μmol.L-1,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株的死亡率。结果 Serrin B对HL60、SGC7901、LOVO、U87和AGZY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P<0.01),且其毒性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Nodosin对HL60、SGC7901、LOVO、U87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P<0.05,P<0.01),而对AGZY细胞株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 Serrin B和Nodosin是中药溪黄草抗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人类多种肿瘤治疗的新药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的同时分离原代大鼠肝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和Kupffer细胞(KC)的方法,并初步评估其在体外培养的特征。方法:通过胶原酶原位灌注获得肝脏单细胞悬液,随后行等密度离心结合选择性贴壁纯化肝脏原代细胞,细胞的产量和活力经自动细胞计数仪计算出,纯度经免疫荧光、特殊染色及吞噬等实验进行鉴定。结果:大鼠原代HC产量为(21.0±8.2)×106/g肝组织,活力为92.1%±2.1%,纯度为96.5%±2.2%;原代HSC产量为(2.5±0.8)×106/g肝组织,活力为90.1%±3.8%,纯度为93.1%±1.5%;原代KC产量为(4.1±1.2)×106/g肝组织,活力为96.2%±2.7%,纯度为95.1%±1.4%。分离的HC、HSC和KC适合体外长期培养。H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失去维生素A,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KC在体外可增殖,至14 d时仍表达CD68,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结论:成功建立同时分离和培养大鼠HC、HSC和KC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肝脏病理生理提供细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黏附、趋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细胞移行是其接受抗原刺激、激发T细胞免疫反应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影响。从血液中的前体细胞到次级淋巴器官中成熟细胞的转化的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使树突状细胞得以精确迁移,发挥抗原递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鉴别细胞群体生物学特性的常规方法和流式细胞光度术(FCM),我们研究了正了酸对人肺癌细胞(PLA-801D)的某些生物学作用。当培养液中含2或3mmol/L丁酸时,细胞分裂和增生受到明显抑制,群体倍增时间几乎延长1倍,细胞周期行进受阻,大多数细胞阻断在G1期,平皿集落形成率从23.9%降为1.9%,饱和密度从237.4万/ml降至48.8万/ml,细胞群体提前3d进入饱和状态。与此同时,细胞变扁平,几乎丧失叠堆生长能力,表面膜活动减弱,核形趋于规则,染色质颗粒分散变稀疏,细胞间粘着连接明显增多。以上发现提示丁酸可使PLA-801D肺癌细胞获得一些相对正常的生长特性和表型,显示丁酸对该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诱导作用和潜在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hBMP)对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的作用。方法:用hBMP2,3,6,12重组腺病毒(AdBMP2,3,6,12)干预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利用台盼蓝拒染法、TUNEL法、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双染法、Transwell小室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AdBMPs的干预致骨肉瘤细胞株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凋亡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且TUNEL和 AO/EB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3个检测时间点的细胞穿膜数均明显减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在干预第3天开始逐渐增加,至第9天仍可观测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腺病毒介导基因转入的作用方式,hBMP2,3,6,12可以抑制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和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CL19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筛选高表达CCL19的细胞株SW62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用siRNA沉默SW620中的CCL19基因。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来检测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血管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blotting和Real—TimePCR证实SW620中CCL19相对其他细胞株高表达。经siRNA-CCL19干扰后,SW620细胞在48~120h内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上升(P〈0.0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亦明显上升(P〈0.05),促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结论SW620是相对高表达CCL19的细胞株,沉默CCL19基因后可以明显促进SW620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血管形成能力,因此认为CCL19在结直肠癌发展中起着抑制作用,并有应用于抗癌药物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持续生存能力及地塞米松对其存活、增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兔BMSCs,予不同浓度(0、10-9、10-8、10-7、和10-6mol/L)地塞米松,分别于1、3、5、7 d时观察地塞米松对BMSCs增殖的影响,作用1~4周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饥饿0~7 d,复苏1、3和7 d后,观察BMSCs的持续生存能力。结果:培养1 d地塞米松10-6mol/L组测得的OD值结果最高,而对照组结果最低,培养3、5、7 d时,地塞米松10-9mol/L组测得的OD值最高;同时,在2~4周10-9mol/L组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最明显;复苏1和3 d,对照组与饥饿1~7 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7 d,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SCs具有较强的持续生存能力,地塞米松对BMSCs有增加存活、促进增殖、成骨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无血清培养和细胞克隆技术从孕鼠(14d)胚胎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巢蛋白和成熟脑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同时采用H-E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类型。证实从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连续的克隆能力,并表达神经巢蛋白,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其分离质量。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大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2.8×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Desmin阳性细胞原代培养达90%以上,传代培养达95%以上。结论: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