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南阳南石医院52例ADA患者,对比MS-CTA与数字减影技术(DSA)夹层分型和对动脉壁钙化、血栓等特征检出结果。分析重建技术在破口位置显示清晰率,分析个例CT图像,观察术后内漏检出率。结果 MS-CTA与DSA分型符合率为88.46%,一致性Kappa=0.784。MS-CTA与DSA在动脉壁钙化、腔内血栓、夹层血管形成检出率以及破口与LSA距离、累计分支血管数、主动脉破口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破口显示清晰率分别为100.00%、100.00%、88.46%、0.00%。MS-CTA检出术后内漏率为7.69%,DSA为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评估ADA与DSA符合度高,MPR和CPR重建技术在破口位置显示上更好。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大血管疾病,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性疾病,虽然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随着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应用,结合血管造影技术,愈来愈显示其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优势,其扫描速度快,大大提高了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本文通过对我院确诊的25例主动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包括壁内血肿)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 对36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技术对轴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分析.③结果 26例典型主动脉夹层:10例患者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III型患者未显示明确的再破口,9例血型夹层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4例I型患者中,1例左颈总及左锁骨下动脉受累、3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右肾动脉受累者4例、左肾动脉受累者2例、腹腔干动脉受累者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者3例.10例壁内血肿包括I型2例,III型8例.所有患者血肿区域均未见撕裂内膜片显示及对比剂进入血肿内,2例可见到一个或多个PAU形成,1例 III型并发腹主动脉远端内膜撕裂.④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回顾性50例患者MSCTA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血管受累情况和图像表现特征.结果:MSCTA诊断结果显示,Ⅰ型夹层动脉瘤29例,Ⅱ型夹层动脉瘤1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7例,符合率为100%;夹层动脉瘤累及右侧髂总动脉比例显著高于左侧(P<0.05);累及右肾动脉比例显著高于高于左侧(P <0.05);MSCTA下清晰可见主动脉内破口位置、撕裂内膜片及内膜瓣走形,假腔密度低于真腔,假腔较大,真腔由于血栓压迫腔体变细直.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确诊率高,直观反映患者主动脉解剖结构,操作简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临床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阳永康  夏欣  龙廉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95-96,F000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CTA扫描,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位置、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及分支的受累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韦璐  陈刚 《华夏医学》2012,25(4):656-659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急性大血管病变,近年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为重要。多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MRP、CPR、VR、MIP和SSD三维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 对拟39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团注追踪法对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采用MPR、CPR、VR、MIP和SSD重建对轴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MPR、CPR、VR和SSD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81.9%、84.9%、22.4%和10.9%,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和SSD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75%.结论 MRP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最好,VR和SSD次之,MIP最差.MPR和CPR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VR和SSD.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像技术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标准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25ram,间隔1.2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 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80例外伤骨折及可疑骨折患者行计算机X线成像(CR)及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重建方法 对骨折的显示效果. 结果 80例中总肋骨骨折数为376根,CR显示骨折327根,检出率87%.多层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理中,表面遮盖法(SSD)发现骨折363根,检出率96.5%.容积再现法(VR)显示369根,检出率98.1%.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全部骨折376根,检出率100%.并将CR、SSD、VR、MPR、CPR进行配对做x2检验,显示SSD、VR、MPR、CPR准确率显著高于CR,SSD、VR与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D与VR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多种重建方式对肋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各种重建方法 中以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骨折显示最佳,将轴位与各种重建方法 相结合,可更准确发现骨折,是常规肋骨平片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陈晓东  罗泽斌 《海南医学》2011,22(6):119-123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MSCT冠脉造影在冠心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MSCT冠脉造影从最初不用硝酸甘油逐渐发展到常规使用,因此本文就MSCT冠脉造影中硝酸甘油的使用方法、其对正常冠脉和狭窄段冠脉的作用及对冠脉狭窄评价的准确性影响等几个方面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吴磊  LIU Chao  龚晓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461-246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穿孔上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患者MS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10例破裂穿孔中胃3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1例。MSCT表现:腹腔游离气体、积液、炎性渗出、蜂窝织炎、胃肠壁增厚,1例发现破口。结论:MSCT较普通或螺旋CT更易显示游离气体及穿孔部位情况,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上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赵秀勤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68+168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lightspeedTM16层及BrightspeedTM8层CT机进行扫描,再将得到的数据传输进工作站,在工作站采用曲面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阴影重建等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三维重建。结果:在12例观察者中,有5例为DeBakeyⅠ型,3例为DeBakeyⅡ型,剩下的4例为DeBakeyⅢ型。有2例合并马方综合征的三维重建图像中有特征表现,1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所有病例均能清楚显示出主动脉的全程和分支,真假腔内膜病变以及夹层动脉瘤位置和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附壁血栓与病变的空间位置关系亦可以满意显示。仿真内镜能表现出内膜片和血管的关系及夹层动脉瘤内膜破口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迅速地诊断出夹层动脉瘤和其分型,协助临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为手术提供精准的解剖信息,对于评价血管的畅通性及明确有无血管内膜增生及有无支架变形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 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对正常人群茎突形态、长度、方位角进行观察,与临床确诊茎突综合征( SPS)的患者的茎突进行对比,探讨形态长度、方位角及茎突形态对SPS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的容积再现( VR)和多层面重建( MPR)技术对146例292侧非SPS人群茎突和46例66侧临床确诊为SPS的茎突进行评估及测量,评估茎突的形态、测量茎突的长度及方位角。结果将对照组分为<20岁,20~40岁及≥40岁3组,各组茎突长度平均值为(21.27±17.44)mm,(32.00±8.52)mm,(30.33±7.77)mm,<20岁组茎突长度小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0岁组内倾角为(71.27±4.55)°,前倾角为(68.49±4.66)°。 SPS组茎突度长度(36.26±8.47)mm,内倾角为(68.12±3.65)°,前倾角为70.05±5.04度,SPS组茎突长度、内倾角与≥40岁对照组茎突长度、内倾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组茎突长于≥40岁对照组,内倾角小于≥40岁对照组,而两组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0.05)。对照组三个年龄段茎突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对比P<0.05),随年龄增长完整型所占比例增大,≥40岁对照组与SPS组对比茎突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P>0.05)。结论 MSCT是目前观测活体茎突的最准确方法,测量茎突时应使用MPR进行测量,对于茎突形态的观察应结合VR和MPR。随年龄增长茎突有逐渐骨化及增长趋势。茎突过长、内倾角过小是诊断SPS的重要依据,而茎突骨化程度的增加也是SPS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经64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肺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扫描显示共累及肺动脉580支,PE的直接征象分为中心型64支(占11.0%),附壁环型215支(占37.0%),偏心型187支(占33.0%),闭塞型114支(占20.0%)。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的CT表现为肺纹理稀疏.局部肺密度下降,肺梗死灶形成,肺动脉高压和胸腔积液。结论64层螺旋CT具有扫描用时短、图像清晰、三维重建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16层螺旋TC检查,获得大量的数据后,经过多平面容积再现技术后处理,显示心脏各分支,达到对患者冠状动脉一般情况的评估.方法 40例患者行16层螺旋TC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于二维原始横断像加载入3D功能行最大密度投影处理及多平面重建和多平面容积再现技术成像.结果 40例中未见异常23例,异常7例.全部病人皆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甚至四级分支亦可部分显示.结论多排螺旋TC心脏冠脉成像检查无创伤性,效果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MSCTA检查,图像经工作站行后处理,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技术重建显示图像.结果:53例主动脉夹层中,I型夹层15例,Ⅱ型夹层2例,Ⅲ型夹层36例,其中不典型夹层12(Ⅰ型3,Ⅲ型9)例.所有轴位图像均清晰地显示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三维重建图像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全貌、内膜片走行及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病变的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显示中的应用。方法 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4例为腔内支架隔绝术后)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方式进行血管重建和观察。所有病例均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在显示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不同的重建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采用不同的重建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可全面、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和假腔内血栓。并可对介入治疗后血管内支架及周围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病变的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汪蓉 《海南医学》2014,(19):2851-2853
目的评估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夹层累及范围和螺旋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型法,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真假腔、破口位置、数目及分支受累情况。破口的部位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存在多个破口的有6例。2例为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及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判断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影像学征象,能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