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苏云 《临床荟萃》1997,12(5):193-194
1 概述1.1 定义 肝性胸水指各种原因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时无肺、胸膜或心脏原发疾病而伴有的胸腔积液.肝性胸水可再并发肝硬化性自发性细菌性脓胸.1.2 概况 肝性胸水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1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以右侧多见,但也可见于左侧或双侧.其病死率为6~27%.肝性胸水并发肝硬化性自发性细菌性脓胸发病率可达22.91%,因其属晚期肝硬化的一种表现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5例,不明原因肝硬化5例。Child-pugh A级10例,B级34例,C级11例。胸腔积液位于右侧50例,左侧3例,双侧2例。胸腔积液伴腹腔积液者54例,发热者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者45例,胆红素升高者55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55例。经综合治疗,55例中46例胸腔积液消退或明显减少,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肝性脑病。结论:肝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腔积液多为右侧,往往伴有大量腹腔积液,发热者少见。  相似文献   

3.
肝性胸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Worrow首次描述肝硬化合并胸水,并命名为肝性胸水(Hepatic Hydrothorax)。无初期心肺病的肝硬化患者中出现胸水,不论其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均称之为肝性胸水。肝性胸水在肝硬化合并腹水病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0%,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肝性胸水常为右侧,但也存在左侧或双侧。微量腹水或无腹水病人也可发生肝性胸水。一、发病机理目前认为肝性胸水的发病机理可能为:(1)横膈膜两侧的淋巴网发达,通过横膈膜淋巴管吸收腹水并转移至胸膜腔积聚而成。右侧胸水发生率大大高于左侧,这是右侧淋巴网比左侧发达得多之故。以下事实支持上述观点:将墨水注入腹腔中,胸水中细胞含有许多碳粒,而外周细胞均不含碳粒;将放射性碘  相似文献   

4.
对急诊超声显像误诊布夹氏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既往乙肝病史10 a,近期腹胀、纳差、双下肢水肿,4 h前突然右上腹疼痛、呕血约1 000 ml急诊住院。查体:神志欠清,精神萎靡,HR 110次/min,BP 80/40 mm Hg,R 30次/min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临床诊断:(1)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消化道出血;(2)布夹氏综合征?超声检查:肝右叶厚径8.7 cm,最大斜径16.1 cm,左叶短小,几乎不能显示左叶结构,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粗大,门静脉直径1.4 cm;胆囊7.9 cm×3.2 cm,壁厚0.6 cm,双边状;脾厚7.2 cm,肋下6.9 cm,脾静脉直径1.1 cm。B超提示:肝脾肿大、门静脉增宽、胆囊水肿、腹水(+)。超声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保守治疗2周,病情未见好转,腹壁静脉曲张加重,B超再次复查:肝脾肿大未见好转,腹水未见减少,肝静脉扩张,第二肝门以下的下腔静脉异常增宽最大内径2.9 cm,膈段下腔静脉显示不清,让患者转动体位,右侧位、半坐位探查,可见膈段下腔静脉狭窄,平膈水平可见一模样回声。遂行血管...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多而复杂 ,对病人健康危害大。肝性胸水作为其并发症之一 ,临床并不少见。现结合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肝硬化肝性胸水 10例作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凡具有典型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及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促等表现 ,经X线、B超、CT或MRI和胸穿证实有胸腔积液 ,并除外心肺及其他疾患所致胸水 ,符合上述标准的称肝性胸水。我院 10例中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2 3~ 68岁 ,平均 45 .5岁 ;胸水发生于肝硬化后平均 3 .4a ;8例为肝炎后肝硬化 ,2例为酒精性肝硬化。1 2 胸水的部位及量 胸水发生在右侧…  相似文献   

6.
成功救治1例庆大霉素胸腔冲洗致急性肝肾衰竭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3岁,因胸部外伤后疼痛3h,于2011年3月26日入院.入院诊断:多发伤(右侧血气胸、右侧第1~8、10肋骨骨折、左侧第6肋骨骨折、右侧锁骨骨折、两侧创伤性湿肺);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乙型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例 1,女 ,30岁。反复以肝硬化、腹水在他院诊治五年。现以肝硬化、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申请B超检查。超声所见 :肝大 ,肝缘变钝 ,表面欠光滑 ,实质回声粗糙。肝静脉走向僵直 ,行径迂曲 ,左肝静脉管径正常 ,中肝静脉内径 0 .9cm,右肝静脉 1.4 cm,于其距下腔静脉 4 .3cm处可见三个较大分支。肝段下腔静脉内径 1.8cm。门静脉系统增宽 ,脾大 ,长轴 16.0cm,厚 4 .7cm,无腹水。诊断 :1.肝大 ,淤血性肝硬化 ,门脉高压 ,脾大 ;2 .肝静脉分布失常 ,中肝静脉狭窄 (柏 -查综合征 )。经静脉造影证实为中肝静脉膜型狭窄 ,行介入治疗 ,现肝脾大小恢复…  相似文献   

8.
肝性胸水     
肝硬化腹水伴有胸水,称为肝性胸水,有人称为“特发性肝性胸水”,以区别于肝硬化末期由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胸水。肝性胸水,一般以右侧为多,约占60%;双侧次之占30%;左侧最为少见,约10%左右。肝性胸水的发生率不一,一般在0.4~30%之间,日本学者统计肝硬化过程中迅速出现大量胸水者为6.1%,而肝硬化腹水同时伴有胸水者则为16.7%,肝癌有胸水者占12%。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肝硬化肝性胸水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经治疗,其中23例患者的胸水彻底消退,6例明显降低,1例由于不配合医生治疗而最终死亡。肝硬化肝性胸水的临床症状主要受胸水量及其形成速度以及病人耐受程度的影响,其预后主要受肝硬化失代偿程度,是否有并发症及其程度的影响,大部分都为右侧胸水者。因此建议肝硬化肝性胸水病人早诊断,采取综合治疗不仅要保肝外,还可选择往胸腔中注射抗生素或者是胸腔穿刺术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7):6708-6709
1病历摘要男,39岁。就诊前3 d右侧腹部不适,疼痛。查体:右侧腹部压痛明显,右肾区叩痛,无发热,无外伤史。既住:曾B超诊断肝囊肿。彩色超声检查表现:于右中腹可见10.5 cm×8.2 cm×9.9 cm囊性回声,壁薄,饱满感.其内可见约6.2 cm×5.4 cm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来我院就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均未见明显异常。肝门静脉主干在胰腺颈部前方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形成,主干向上进入肝门时逐渐向前、向左侧偏移,并与囊部相连,囊部向后为矢状部,在角部转向右侧为左支横部,继续向右侧移行跨过肝门为右支,最后在肝右叶分为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剑突下扫查可见肝门静脉左支囊部、矢状部、角部、左支及右支内均为蓝色血流信号(图2);右侧肋间扫  相似文献   

12.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是一种介入放射学新技术,采用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的介入性方法,建立肝内的,位于肝静脉及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分流通道,并以特殊的金属支架维持其永久性通畅,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消化道出血和减少腹水的形成。因该技术创伤小,疗效显著,有希望在临床上取代部分手术治疗。1994年至1995年,我院对门脉高压,肝硬化10例采用TIPSS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TIPSS术前、术后的治疗与护理重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9例,女1例,45~60岁,平均52岁。肝炎后肝硬化9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均有反复…  相似文献   

13.
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代均 《华西医学》2010,(6):1030-103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49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性胸水的发生率为18.9%,多见于右侧(71.4%)。胸水性质多为漏出液(81.6%),但渗出液亦不少见(18.4%)。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是肝性胸水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临床上肝硬化并发胸水并不少见,应高度重视,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非肝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多数因肝性脑病所致,但少数患者可见于其它原因,易被误诊误治。因此,肝硬化患者出现CNS症状而无肝性脑病的肯定诱因时应考虑到CNS症状可能与其它原因有关。对这些患者的观察、分析、寻找病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例肝硬化息者非肝性脑病CNS症状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34~70岁,平均48岁,均经实验室影象学和/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其中肝炎后性质的10例,酒精性4例,代谢性1例。CNS症状发生于人…  相似文献   

15.
例 1女 ,46岁 ,哈族。因右上腹疼痛不适 ,门诊行B超检查 :肝右前叶探查 :可见一 17.0cm× 12 .1cm的圆形液性暗区 ,壁呈双边 ,内见分隔。囊内可见呈等号状的小头节 ,检查时发现患者下腹也明显隆起 ,B超检查 :膀胱充盈适度 ,右侧附件区可见 4cm× 4.1cm两个圆形液性暗区 ,呈双壁回声 ,内可见小光点漂浮(见图 1)。B超诊断为 :①肝右前叶包囊虫 (多房型 ) ;②右侧附件多发包囊虫。手术证实与B超诊断相符。  例 2女 ,18岁 ,哈族。因右上腹明显隆起来院行B超检查。B超所见 :肝内多个圆形液性暗区 ,呈双边壁回声 ,其中一包囊虫已…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 例1:女,23岁。1周前于个体门诊行人工流产术,此次以右下腹剧痛就诊,门诊外科以泌尿系结石行超声检查。超声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于子宫右后方可见10.8cm×4.0cm不均质包块,内可见无回声及絮状稍强回声,右上似可见变形胎囊,另于肝肾间隙、肝周见大片状不规则无回声,子宫内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附件区不均质包块、腹腔积液(考虑右侧异位妊娠)。急诊手术后证实为右侧输卵管妊娠。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2岁,已婚,孕3产1,妊娠期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未见异常;唐氏筛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无创基因检查低风险,未行羊膜穿刺。孕24周行系统超声检查:胎儿上腹部横切面示腹腔脏器正位,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左前方,未见肝段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右后方可见扩张奇静脉,内径约3.5 mm(图1);胸腹冠状面检查:向上追踪于降主动脉右侧平行上行通过奇静脉弓汇入右侧上腔静脉,彩色多普勒示主动脉和扩张的奇静脉血流方向相反;向下追踪可见其与左位下腔静脉相连,继续追踪,可见左右肾静脉汇入其内(图2),于近膈肌水平可见该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后方与腹主动脉右后方奇静脉相连(图3,4)。胎儿心脏:四腔心结构及大动脉连接未见明显异常,于左心房后方降主动脉右侧可见扩张的奇静脉,胸腹斜冠面可见三支肝静脉及静脉导管直接人右心房。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患.病理学可见肝实质细胞广泛破坏、变性、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导致肝正常组织结构紊乱,致使肝脏逐渐发生变形、变硬.在我国肝硬化患者大多数为肝炎后形成,但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变化,我国的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硬化的肝脏随着病情的发展,功能逐渐减退,其代偿能力越来越低而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属肝硬化晚期症状.  相似文献   

19.
女,29岁。发作性心悸、胸闷9a,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BP95/70mmHg(1mmHg=0.133kPa),心尖搏动位于右锁骨中线外侧1cm,胸骨右缘2~4肋间可闻及4级收缩期杂音。心脏核磁显示:心脏位于右侧胸腔,肝脏位于左侧腹腔,脾脏和胃位于右侧腹腔,下腔静脉接受肝静脉汇入后行走于脊柱左前方,流入左侧心房,左侧心房和左侧心室以尖瓣相连,左侧心室内可见正常乳头肌,内膜光滑,流出道形态和正常人主动脉形态类似,远端分叉成左右肺动脉形态,肺动脉瓣发育异常,右侧心房、心室以三尖瓣相连,右侧心室可见大量梳状肌,流出道形成主动脉弓相应的分支结构,右侧心房可见四支肺静脉汇入,室间隔膜部可见缺损,房间隔可见缺损。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诊断:纠正型大动脉错位、右位心、房缺、室缺、肺动脉瓣狭窄、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实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及肝炎肝硬化背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模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67例(67个病灶),其中22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含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手术切除前(57例)或穿刺前(10例)均经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分析病灶的超声表现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结果超声显示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中有2例(2/13,15.4%)可见胆管扩张,非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管扩张25例(25/54,46.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60灶(89.6%)为高增强,4灶等增强,3灶低增强;其中36灶(53.7%)为周边增强,31灶(46.3%)为整体增强。肝硬化背景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动脉期表现为周边增强者(3/13灶,23.1%)亦明显低于非肝硬化背景下胆管细胞癌(32/54灶,57.1%)(P0.05)。所有病灶均可见造影剂廓清,平均开始廓清时间为38s (20~101s)。有无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灶廓清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背景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同于非肝硬化背景下肝内胆管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