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T诊断鼻腔鼻窦脑膜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发生于颅腔内或椎管内的较多.发生于其他部位的异位脑膜瘤临床上较少见,发生在鼻腔鼻窦的原发异位脑膜瘤则更为少见.本文对我院2006-2007年2例经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原发异位脑膜瘤进行报道,其中1例影像表现在以往文献报道中非常罕见,具有重要的影像学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5岁,因鼻塞2年、左颊肿胀及左鼻反复出血1年收入院。查体:左面颊隆起,左侧外鼻部隆起、变宽,鼻腔外壁肿胀增厚,紧靠鼻中隔并压迫鼻中隔向右侧偏移,鼻腔完全阻塞,不通气。鼻咽部指诊:自左后鼻孔突出之新生物,质硬,表面不甚光滑,指尖血染,呈鲜红色;咽后壁轻度出血,扁桃体Ⅰ°,无化脓。实验室化验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CT冠状扫描示:约3.4cm×4.2cm肿瘤占据左侧鼻腔、筛窦及上颌窦,肿块内密度不均,CT值约30~52.4HU,其内下壁可见骨性包壳;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向上压迫蝶骨嵴使其骨质吸收变薄,但未穿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确诊的1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例中5例发生于鼻腔,2例累及鼻咽部,4例侵犯鼻背。2例位于右侧上颌窦,7例发生于鼻腔与鼻窦,6例侵犯鼻背及颌面,1例位于右侧鼻咽部。所有病例密度相对均匀,增强病灶轻度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沿黏膜及淋巴管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灶范围广,但骨质破坏轻是与癌鉴别的重要特点,鼻腔鼻窦病变合并皮肤改变是恶性淋巴瘤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沟通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特殊类型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对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沟通性脑膜瘤的影像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形态呈分叶结节状,大小不一,瘤体跨越鼻咽及颅腔,伴有均匀明显强化;部分颅底局部解剖腔(孔)变形或扩大、颅底骨质局限性吸收、增生硬化。结论:沟通性脑膜瘤首次诊断有一定的困难,仔细分析肿瘤的起源部位和影像特点有助于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96例病人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其中56例初发病例CT下的骨质变化。结果病人CT影像多为不规则软组织影,CT值在21~46Hu之间,呈膨胀性生长42例,呈边缘乳头状改变67例,呈小气泡征60例。56例初发病例CT影像显示,骨质增生30例,29例与肿瘤始发位一致,一致率达51.8%,骨质吸收、破坏43例,骨质移位48例,上颌窦口扩大25例。结论膨胀性生长、边缘乳头状改变、小气泡征、骨质改变和上颌窦口扩大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较典型的CT特征,术前依靠CT影像骨质增生判定肿瘤始发位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39岁,记忆力减退2个月来诊,CT检查可见左侧颞部较大异常密度影,病变周边为液体密度,内部呈等密度,边较清.行MR平扫和增强扫捕,周边显示为类脑脊液信号影,内部为以略长T1略长T2信号为主,并可见较多管状流空影,周边有小范围水肿区。MR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显著均匀强化,周围囊性部分无强化,实质部分可见脑膜尾征.MR诊断:囊性脑膜瘤。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 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组 10例病人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 CT平扫表6例,一次性增强扫描3例,平扫后增强扫描4例。结果:幕上肿瘤9例,幕下肿瘤1例。囊样区位于肿瘤边缘部9例,其中6例位于肿瘤的脑深面。边缘与中心部1例。结论:囊性脑膜瘤以瘤周型多见,根据囊性脑膜瘤囊、实性的CT特点,可提高本病的认识,有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囊性脑膜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肿瘤发生于大脑凸面4例,上矢状窦、大脑镰旁4例,鞍区、蝶骨嵴及小脑凸面各1例.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7例,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有壁结节囊性肿块3例,增强时壁结节强化明显;囊性肿块1例呈环状强化.瘤周水肿8例,其中重度水肿2例;邻近颅骨增生硬化3例;出现脑膜尾征2例.结论 CT对囊性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副鼻窦16层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扫描机,对68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病人行轴位螺旋扫描,准直0.75mm,床速5mm/cycle,重建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系列,层厚1mm,间隔0.5mm,卷积核H70h very sharp。将图像系列载入3D卡,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行标准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次图像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多方位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果多平面2次重建图像具有高清晰各向同性,能清楚显示鼻腔、副鼻窦的细微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基本CT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多平面二次图像重建技术为副鼻窦检查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儿童副鼻窦结构的64排CT低剂量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结构的64排CT低剂量扫描的最低管电流。方法选取临床怀疑副鼻窦炎而来放射科行CT检查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扫描设备为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机。其他扫描条件固定,每组分别以250mA、20mA、10mA管电流进行扫描。将扫描后重建图像随机教授、副教授及主管技师各一人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评价不同扫描剂量对于副鼻窦OMC的显示情况,以取得一致意见为准。以常规剂量图像作为基础片,OMC解剖结构能清楚显示的为合格,不能清楚显示的为不合格。评价结果进行多次配对设计两样本的卡方检验。结果本组实验得到儿童副鼻窦64排CT低剂量扫描管电流的最低值是20mA。结论 儿童副鼻窦64排CT扫描低剂量可以获得符合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信息,因而能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43例,内翻乳头状瘤12例(其中恶变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鼻腔癌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9例(90%),10例(100%)边界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密度均匀8例.12例淋巴瘤中,单侧病变10例(83.3%),9例(75%)位于鼻腔前部,9 例(75%)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6例(50%)皮下脂肪层消失,骨质侵蚀变薄3例.鼻腔癌19例,单侧病变13 例(68.4%),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18 例(94.7%),溶骨性破坏15 例(78.4 %).结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4个月,2个月时发现其左侧颈部蛋黄大小肿物,无触痛,后逐渐增大;无外伤、发热史.查体:体质量10 kg,体温36℃,心率122次/分,呼吸26次/分;左颈都5 cm×4 cm椭圆形肿物,突出皮肤表面,质韧,界清,无触痛,无破溃,皮温无增高.CT:左侧颌下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部肌同巨大形态不规则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内见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及多发纤维索条影,其中有囊变及点片状钙化,周围结构受压变形(图1);增强扫描肿瘤脂肪区域内可见强化动脉血管影延至软组织结节,软组织结节不均匀强化(图2).肿物摘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未突破肌膜层,呈分叶状,包膜完整.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3岁.主因"3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腰部酸痛,1个月前症状加重"就诊,酸痛呈持续性,伴腹胀、腹部闷痛,反复发作.CT:右侧腹膜后腰大肌前方见2.9 cm×4.3 cm×7 cm的囊样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周围组织受压稍向外侧推移(图1),CT值为27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8.
CT诊断脾脏血管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就诊.2007年曾接受血管瘤栓塞治疗术.患者一般状态可,左上腹压痛明显,脾脏增大,达肋下2.0 cm,质略硬.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示肝内多个类圆形不均匀低密度影,边缘尚清晰;胆囊内可见结石影;脾脏增大,密度不均,实质大部呈囊状改变,囊内可见不规则斑片、结节状软组织影(图1).腹膜后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肝脏内低密度影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由边缘向中央区填充;脾脏囊性病灶内斑片、结节影呈轻度强化改变,并随强化时间延长,密度增加(图2).影像诊断:肝脏多发血管瘤;脾脏恶性占位病变,源于脉管可能性大.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脾脏血管肉瘤,浸透脾脏全层(图3).  相似文献   

19.
腹腔石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85岁,主因"行走不便、跌倒后腰痛2小时"就诊,体检发现患者左下腹膨隆,可见并触及一20cm×14cm×12cm肿块,形状不规则,界清,活动度差,质硬,无明显压痛.追问病史,患者自述G3P1,1955年顺产1女,现健在,此前曾有两次流产.1960年曾停经半年,伴腹痛、腹部逐渐膨隆,于乡镇卫生院就诊,具体诊治情况不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降低颅底脑膜瘤手术创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观察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同时随机抽取未接受MSCTA检查的2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输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2例患者MSCTA皆清晰显示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与术中观察一致,通过模拟操作皆合理地设计了骨瓣的大小及形状,有效避免了瘤周重要血管的损伤,准确地评估了包裹动脉剥离的危险度,其中9例改变了常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4例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结论 MSCTA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操作,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