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源性肺淤血肺水肿的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心源性肺淤血肺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法对相关资料展开分析,探讨其影像特征。 结果通过影像分析发现,其中心脏增大96例(96.0%)、肺血转流40例(40.0%)。肺淤血改变44例(44.0%)。间质性肺水肿53例(53.0%),包括了支气管袖口22例(22.0%)和Kelery B、A、C线31例(31.0%),表现为肺纹理和肺门血管增粗、模糊,肺部小叶间隔线、胸膜下线的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增多,支气管袖口征及小叶间隔呈光滑型增厚。肺泡性水肿40例(40.0%),表现为密度逐渐增高的薄纱样、云雾状以及云白样片状渗出影,典型表现为以肺门为中心的蝶翼样片状密度增高影,其中磨玻璃影或/和气腔实变以及边缘模糊19例(19.0%),蝶翼征21例(21.0%)。出现胸腔积液75例(75.0%)。 结论心源性肺淤血和肺水肿改变在影像中早于临床,具有发展迅速和变化复杂的特点,通过对肺水肿胸部影像进行分析,能为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可靠依据,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肝脏》2015,(8)
目的比较强心剂与利尿剂在以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源性肝淤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以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源性肝淤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利尿剂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利尿剂联合强心剂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20/30)(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3.3%(28/30)、96.7%(29/30),死亡率分别为6.7%(2/30)、3.3%(1/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尿剂联合强心剂在以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源性肝淤血治疗中的效果较单纯利尿剂显著,但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孔繁亮  吴同果 《心脏杂志》2017,29(1):123-126
心力衰竭(HF)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临床问题,住院率、死亡率极高。心脏与肝脏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表明HF容易诱发肝功能损害。心源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胀、间断性右上腹不适、恶心、厌食,通常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往往忽略其对HF的影响。肝功能指标(如TB、GGT、白蛋白)对HF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独立预测价值。而心源性肝损害导致肝脏药代动力学紊乱,使临床用药如履薄冰,应及早重视、干预心源性肝损害,达到个体化治疗,以改善HF症状及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3例,女26例,年龄21岁~66岁,平均48.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5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心肌病8例,心包疾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均有反复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收集急性心脏疾病并心源性肝损害的患者24例,记录其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演变过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14例不伴明显肝损害的急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源性肝损害发病基础病因各异,并非只发生于肝脏缺血患者;急性心源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损害突出,经原发病治疗后多数迅速好转,1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由高峰期(2 981±979)U/L降为(659±870)U/L,AST由高峰期(2 743±967)U/L降为(706±830)U/L,少数肝功能恶化,其中2例死于肝衰竭。结论:急性心源性肝损害临床上需要更多重视,其病因及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转归多数良好,少数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和利尿剂治疗肺挫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肺挫伤患者采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和使用利尿剂后,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后PaO2及SaO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呼吸机正压通气和利尿剂治疗肺挫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李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1):1050-1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强心利尿剂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36例经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转换酶抑制剂(ACEI)、速尿]等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氨茶碱、托拉塞米等小剂量针剂组成的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结果 显效(由心功能Ⅳ级减轻到~Ⅱ级)25例,有效(心功能Ⅳ级减轻到Ⅱ~Ⅲ级)7例,无效(心衰症状无明显改变)4例。治疗前后心率、血流动力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径(LVESD)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氨茶碱、托拉塞米组成的小剂量强心利尿剂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休克系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极期表现,病死率高。对于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只有尽可能早期识别心源性休克,在形成不可逆的代谢性改变和器官损害或微循环障碍之前开始准确治疗才会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3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和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4岁。主因间断胸闷、背痛6年余,加重4h ,于2 0 0 3年3月8日下午8时入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背痛,伴大汗,无胸痛,当时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溶栓治疗,溶栓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阴性,但未规律药物治疗。患者胸闷、背痛仍间断发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5年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EF) 43%。此次入院前1 0h曾行颈部粉瘤手术,术后晕厥1次。4h前再次出现胸闷、背痛,同时出现压榨性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恶心、呕吐,在家吸氧、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入院,急测血压78/47…  相似文献   

11.
采用ELISA法测定7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 中度心衰患者血清cTn-T与人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心衰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和轻中度心衰者(P〈0.01),冠心病与非专病重度心衰鹗2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不同病因的重度心衰患者均有心肌细胞损伤,促使损伤心肌修复是治疗心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c troponin I,cTnl)水平与心功能、左室射血数(LVEF)及血清肌酐(Cr)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8例CHF患者采用发光免疫方法检测血清cTnl含量,根据血清cTnl水平分为两组,同时选20名无心、脑、肾疾病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所选患者都进行心功能检查,LVEF及血清Cr测定。结果CHF患者血清cTn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Ⅲ、Ⅱ级患者之间血清cTn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HF组血清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cTnl升高组血清Cr水平与血清cTnl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血清cTnl含量与血清Cr水平呈正相关(r=0.172,P<0.05);而血清cTnl升高组LVEF与血清cTnl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cTnl升高组中,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脏病之间病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cTnl含量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平行,与肾功能损害有关,但与病因及LVEF无关,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significance of liver stiffness (LS) in the setting of cardiovascular conges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ADHF) is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LS with the use of transient elastography (TE)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volume overload 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bioimpedance vector analysis (BIVA) in ADHF.

Methods and Results

TE (Fibroscan 502; Echosens) and BIVA (ABC-01, Medass) were performed in the first 48 hours of admission and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in 149 ADHF patients without known primary chronic liver disease or acute hepatiti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 median value of LS decreased from 12.2 kPa (interquartile range 6.3–23.6) to 8.7 (5.9–14.4) kPa (P < .001). Changes in LS correlated (P < .001) with changes in weight and BIVA parameters. LS was compared with histologic features of livers of ADHF patients who died (n?=?7). Liver fibrosis 2B-4 was observed bu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LS. LS at discharg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12-month all-cause death, HF readmission, and the combined end point.

Conclusions

There was a moderate association between LS with clinical congestion and volume overload according to BIVA and no correlation with degree of histologic liver fibrosis. LS may be a marker of negative HF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双心室起搏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4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 ,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 2例、Ⅳ级 2例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其中 3例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1例为四腔起搏。术后对心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远达正侧位片等进行了 12~ 2 0个月的随访。所有双心室起搏器均一次性安置成功。随访资料显示 4例患者各房室内径 ,心胸比率缩小 ;心脏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显著提高 ;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 ,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脏结构重塑时间发生在术后 6个月内 ,以后结构趋于稳定。 4例中 1例猝死 ,无一例因严重心衰而住院或死亡。结论 :双心室起搏能逆转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重塑 ,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控释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心功能(NYHA)Ⅱ~Ⅳ级,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治疗组给与琥珀酸美托洛尔控释片,观察其对心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临床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美托洛尔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上升[(36.1±1.9)%VS(29.5±1.70%,P〈0.01]、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165.5±45.0)mlVS(181.0±44.0)ml,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有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基础上,应用琥珀酸美托洛尔控释片能显著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前,急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常危及生命,对患者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估并积极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做出临床评估,并采用相关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进行紧急处理,以降低急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例QRS时间<120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15.6±12.1)个月,观察心功能、活动耐量、夜间心率、心率变异性(SDNN)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组织多普勒检测左心室内各心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三维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测左心室16、12、6节段达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Tmsv-Dis)和最大时间差(Tmsv-Dif). 结果 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活动度从(0.03±0.05)h/d增加至(2.93±1.10)h/d,夜间心率由(85.0±3.6)次/min降低至(62.3±2.5)次/min,SDNN从(48.3±7.6)ms升至(116.7±5.8)ms,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1.2±4.5)%提高至(34.7±5.1)%(P<0.05). Ts-SD,Tmsv-Dis及Tmsv-Dif均有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应用超声心动描记术及组织多普勒等评价患者心室运动的失同步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NG)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17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浓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含17例冠心病和15例非冠心病患者。观测NG静脉滴注前后内皮素、心率和血压的动态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内皮素浓度为93.86±13.48pg/ml,较对照组(38.17±17.24pg/ml)显著升高(P<0.001)。内皮素升高的程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平行;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无关。NG静脉滴注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浓度(66.18±11.13pg/ml)显著降低(P<0.001);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者分别降低26%、29%、34%。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NG不仅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动力学紊乱,而且能显著降低内皮素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20.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对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选择1 5例扩张性心肌病并顽固心衰患者 ,置入双室起搏器 ,观察心功能、HRV及血浆丙二醛、一氧化氮、内皮素 1、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结果 :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 3.32± 0 .31级提高为 2 .1 8± 0 .33级 ,左室射血分数由 0 .2 9± 0 .0 3增至 0 .36± 0 .0 3(P <0 .0 5 ) ;2 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相邻RR间期差值 >5 0ms占正常RR间期数的百分比、总功率、低频及高频波段功率分别由 73± 8.1ms、4 1± 8.0ms2 、5 .3%± 1 .5 %、1 0 2 4± 4 1 3ms2 、1 1 5± 35ms2 及 4 8± 1 5ms2 增至 1 0 7± 1 3ms、70± 1 1ms2 、1 1 .3%± 3.4 %、1 92 1± 4 84ms2 、1 94± 35ms2 及 91± 2 9ms2 (P均 <0 .0 1 ) ;血浆丙二醛、内皮素 1分别由 4 31± 37nmol/L、83.1± 2 1ng/L降至 32 3± 2 9nmol/L、6 7.3± 1 6ng/L ,一氧化氮由 38.1± 7.6 μmol/L增至 5 1 .3± 9.2 μmol/L(P均 <0 .0 1 ) ,血管紧张素 Ⅱ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同步起搏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HR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