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腋静脉置管用于肠瘘病人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美 《护理研究》2001,15(4):229-230
经中心静脉置管补充营养和电解质是治疗肠瘘病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院自 1999年以来采用腋静脉置管行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治疗肠瘘病人 40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40例病人中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 15岁~ 65岁 ,40例病人曾先后在外院及我院接受过 3次~ 4次手术治疗 ,住院时间最长者达 12 0d ,最短者 68d ,接受TPN治疗前营养状况差 ,伴腹腔感染 ,切口部分或全层裂开。2 TPN方法2 .1 材料 美国ARROW中央静脉导管 1副 ,静脉切开包 ,灭菌手套 ,肝素帽 ,3M透明敷料 ,2 %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2.
陈辛华 《全科护理》2011,(17):1539-1539
完全胃肠外营养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病人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1]。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值得护理人员关注。现将我院5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完全胃肠外营养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完全胃肠外营养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病人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1].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值得护理人员关注.  相似文献   

4.
肠瘘病人行腋静脉置管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方法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肠瘘患者行腋静脉置管完全胃肠外营养4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2001年8月,我们采用腋静脉置管对40例肠瘘患者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经腋静脉置管40例,男31例,女9例,17~59岁,平均38岁,行颈内静脉置管68例,男39例,女29例,19~60岁,平均39.5岁,以上经腋静脉置管组为实验组,后者为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置管途径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患者108例分为腋静脉置管组(实验组)4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对照组)68例。均采用美国ARROW中央静脉导管。结果观察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两组操作时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感染率,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置管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在置管成功率方面优于颈外静脉置管;置管操作时间明显较颈外静脉置管所用时间短;腋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外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7.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糖代谢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对完全胃肠外营养中糖代谢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回顾了在寻求理想的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TPN中糖代谢异常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即高血糖状态和低血糖反应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防治等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全胃肠外营养导管感染并发症及其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综述了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全胃肠外营养的导管染并发症的原因,以及CRS的护理,包括诊断,病人营养状态评价及护理介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完全胃肠外营养为不能从胃肠道摄入的各类重病人补充营养物质和治疗。方法:从股静脉或大隐静脉将硅胶送至下腔静脉,利用此管道输注高能营养液。特点:下肢深静脉TPN既方便了护理操作,且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0.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指将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经静脉通道输入人体内的方法。TPN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手术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1 TPN的适应症一般来说,患者已经或预计经口不能摄入足够营养达7天以上者是TPN的适应症[1]。大手术围手术期,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前后用TPN治疗,可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胰瘘、肠瘘、短肠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用TPN治疗,可减少肠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瘘口愈合和炎症消退,在不由消化道进食的情况下保…  相似文献   

11.
刘萍 《华西医学》2014,(10):1936-1938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在新生儿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给予全肠外营养的新生儿病例资料及护理措施,将其行全肠外营养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儿营养状态较行全肠外营养前有明显改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得到了有效护理。结论全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新生儿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护理是决定其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危重病患者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急性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的意义。方法: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淋巴细胞计数,分析两组医院感染率、病死率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问。结果:危重病患者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淋巴细胞计数在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TPN治疗组呼吸机通气时间显著短于非TPN治疗组,P<0.05。两组医院感染率、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营养评价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淋巴细胞计数对危重病患者急性期无评价作用。TPN治疗可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且不会增加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输液中保护静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营养液对血管刺激的作用及利用血管可修复的功能,寻找在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输液中保护静脉的措施。方法相同胎龄及体重选用相同渗透压的营养液,将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保护组。对照组:按常规的穿刺静脉留置针方法及输液原则护理,发现穿刺部位药液外渗、皮肤红肿拔针。保护组:采用间断输入药液,输液后给予50%硫酸镁湿敷。结果保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25。结论静脉保护措施能减轻营养液对血管的损伤,减少药物外渗,明显延长静脉留置针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B组(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和对照组(常规全肠外营养组)。于入院时、术后第1天和第6天时分别检测各项免疫、营养及预后指标。结果:与入院时比较,3组免疫和营养指标于术后第1天降低,术后第6天均有所恢复。术后第6天,A、B组中的淋巴细胞总数和IgA、IgM、IgG、CD3、CD4、CD4/CD8值及中性数细胞吞噬率均显著高于C组,A、B组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平均住院时间则显著长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间各项免疫及预后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期间各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血清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可增强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周勇  伍晓汀  庄文  张明鸣  杨纲 《华西医学》2002,17(4):469-470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全肠外营养支持包致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急性胰腺炎,进行血清酶(GGT、ALP、ALT、AST),胆红素(TB、DB)、白蛋白(Alb)的动态定量分析,B型超声的动态定性分析,以及并发症(黄疸、感染等)和预后的观察。结果:17例患者中血清酶分别在发病初期和疾病后期出现两次高峰期,血清胆红素水平有随病情进展而降低的趋势,血清白蛋白则先降低后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17例患者中发生胆汁淤积7例,感染4例,无肉眼黄疸及死亡发生。结论:急性胰腺炎本身可以在早期引起肝功能损害,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但当急性胰腺炎病期延长,全肠外营养支持所致肝胆并发症的发生则不容忽视,急需早期预防和诊治,提倡尽可能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全胃肠外营养(TPN)和全肠内营养(T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6~2011.6)、EMbase(1984~2011.6)、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6期)、CBM(1978~2011.6),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在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合计3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PN相比,TEN可降低SAP患者的病死率[RR=0.33,95%CI(0.20,0.55),P<0.000 1]、胰腺感染[RR=0.35,95%C(I0.25,0.50),P<0.000 01]及需要手术干预的机率[RR=0.43,95%C(I0.23,0.82),P=0.01],同时减少多器官衰竭(MOF)的发生[RR=0.28,95%CI(0.17,0.46),P<0.000 01],但两者营养措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RR=1.16,95%CI(0.42,3.22),P=0.78]。结论目前研究提示,对SAP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与TPN比较,TEN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胰腺感染及需要手术干预的机率,降低MOF的发生,而并未增加其营养措施相关并发症,因此,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及早选择TEN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套管针在早产低体重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套管针在早产低体重儿(PLBW)实行静脉营养时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将47例实行静脉营养的PLBW分为2组,观察组:22例采用全封闭式Y型套管针。对照组:25例采用头皮针。观察比较每次静脉通道维持的时间和输液局部的反应情况。结果 (1)静脉通道维持时间:观察组为29.3±8.1 h,对照组为18.0±8.0h(P<0.001);两组局部肿渗情况:(2)观察组局部出现硬结较对照组少(P<0.001);(3)针管内有回血:观察组较对照组多(P<0.001);(4)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在早产低体重儿实施外周静脉营养时使用全封闭式Y型套管针,能减少小静脉穿刺的局部反应,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且操作简便。因此,PLBW周围静脉营养途径的选择应首选套管针,其次为头皮针,临床上两者可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VIP、CNKI数据库,纳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0~2010.3,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涉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试验组)与完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相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MD=–2.34,95%CI(–3.91,–0.77),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RR=0.75,95%CI(0.57,0.99),P=0.04]、肠蠕动恢复时间[MD=–29.87,95%CI(–33.01,–26.73),P<0.05]、住院营养费用[MD=–30.51,95%CI(–35.78,–25.24),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而在病死率[RR=0.23,95%CI(0.03,2.03),P=0.19]、胰漏[RR=0.78,95%CI(0.45,1.35),P=0.38]、感染并发症[RR=0.71,95%CI(0.43,1.18),P=0.19]、非感染并发症[RR=0.78,95%CI(0.51,1.20),P=0.26]、术后血浆白蛋白[MD=–0.79,95%CI(–2.84,1.27),P=0.45]等指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期待更多设计合理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疗法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疗效及合并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 2 2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 (观察组 )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 ,与 2 0例对照组比较其生长发育指标 (头围、体重、身长 )、血红蛋白、合并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头围、体重、血红蛋白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 <0 .0 5 ) ;合并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P <0 .0 5 )。【结论】胃肠外营养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支持作用 ,能使患儿在禁食期间得到良好的营养支持 ,尽早康复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对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患儿的作用及护理.方法64例患儿分2组.2组根据具体病情均给予胃肠营养,其中实验组于入院后2~3天给予静脉营养.结果实验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是影响MSOF患儿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精心的护理是保证其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