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手术远期效果对比湖南省零陵地区康复医院眼科唐勋伦间歇性外斜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共同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两者手术效果怎样呢?我们作了这方面的远期效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间歇性外...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两者手术效果怎样呢?我们作了这方面的远期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间歇性外斜30例、恒定性外斜31例,均系我科住院病例.具体见表1:2.检查方法:术前均用角膜映光、遮盖加三棱镜测量33Cm及6m斜视角,间歇性运盖非主眼1小时后再查!次,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并作银子牵拉试验.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斜视度见表2.农2间歇性与恒定性外科外税度3.手术方法:按Duane氏分类,外展过强型:4.结果见农3!5”以下行双外直肌后徒SO—30o单…  相似文献   

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韩惠芳范贵云张丽英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多发眼病。对于手术矫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国内外争论颇多。现将我院记录完整的5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5.
问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类斜视,占外斜视的80%。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失去代偿能力,成为恒定性外斜视。临床上对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跟位欠矫与过矫之争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是否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并且能否和间歇性外斜视一样,获得术后双眼视.方法 63例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分为3组:间歇性外斜视(组1);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2);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组3).Titmus立体图检查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立体视≤60弧秒为双眼视,立体视≤800弧秒为粗糙立体视.眼位矫正在±8PD为成功.对三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率和立体视的恢复进行比较.结果 第1、2、3组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9%、71%和67%(组1vs组2,P=0.826;组1vs组3,P=0.551;组2vs组3,P=1.000).组1中25例(74%)术后获得立体视,而组2和组3中无一人获得(组1vs组2,P=0.001;组1vs组3,P=0.001).第1、2、3组分别有34(100%)、11(79%)和5(33%)例患者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vs组2,P=0.021;组1vs组3,P=0.001;组2vs组3,P=0.025).无论是术后双眼视还是粗糙立体视的恢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优于两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在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结论 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粗糙立体视的恢复要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但同间歇性外斜视相比,无论是双眼视还是粗糙立体视的恢复均较间歇性外斜视差.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失去了最佳矫正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 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 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

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 组2,P=0.249; 组1 vs 组3,P=0.153; 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 组2,P=0.015;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366)。

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外斜视各类型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6,15(5):331-334
目的了解共同性外斜视各种类型分布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外斜视患者1161例。方法对1161例欲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视力及斜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指标共同性外斜视的类型,视力与矫正视力,斜视度等。结果116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中,间歇性外斜视470例(40.48%),恒定性外斜视258例(22.22%),知觉性外斜视166例(14.30%),残余性外斜视38例(3.27%),连续性外斜视2例(0.17%),共同性外斜视伴垂直斜视227例(19.55%):先天性外斜视2例(0.17%)。斜视度>60~Δ者中间歇性外斜视175例(37.24%),恒定性外斜视199例(77.55%)。共同性外斜视除外知觉性外斜视,视力或矫正视力≥1.0者945例(94.97%)。共同性外斜视近视性屈光不正者519例(85.36%)。结论在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占首位。恒定性外斜视斜视度显著大于间歇性外斜视。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视力与矫正视力绝大多数是正常的。共同性外斜视的屈光状态主要是近视性屈光不正。(眼科,2006,15:331-334)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6月龄~ 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同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 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例恒定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恒定化)及8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并计算每例标本每100倍视野下肌纤维的含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变通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意义。方法 :按照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理论 ,收集了魔术师镊子现象 (Magicianforcepsphenomenon ,MF)阳性的非麻庳性外斜视 45例 ,包括 :间歇性外斜视 6例、恒定性外斜视 2例、废用性外斜视 10例、交替性外斜视 19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5例、特殊类型外斜视 3例。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以支配眼球运动的一对拮抗肌加强与减弱各 1mm矫正 5度的算法 ,设定手术量 ;交替性外斜视 /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的双外直肌各后退 6~ 12mm。缩短肌双臂式缝合 (Doublearmsuture)、后退肌8字缝合 (Figure -eightsuture)。用术前、后眼位对比 ;遮杆阅读有无障碍检查 ,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经术后随访 3~ 12个月的 45例中 ,术前 2例、术后 2 8例 ,遮杆阅读无障碍。完全治愈 2 8例 (2 8/4 5 ,62 2 % )美容治愈15例 (15 /4 5 ,3 3 3 % )。残留 5°间歇性外斜视 2例 (交替性外斜视 1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1例 2 /4 5 ,4 4% )。结论 :用变通三井幸彦作法 ,不失为在斜视眼上矫正外斜视传统作法 /三井幸彦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法的一种补充 ,并可扩大矫正外斜视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5.
Liu GX  Kong QL  Hu C  Yu SJ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618-621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与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对3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17例,恒定性外斜视14例;具有阳性家族史7例)行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切除前段内直肌作为患者组;21例正常人对应前段内直肌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内直肌中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性别患者间、具有不同家族史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年龄患者间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患者组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23.56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444.59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103.88μg/g)明显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1.2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患者内直肌蛋白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0.8712,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年龄增长无关(r=-0.1718,P〉0.05)。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有关,在今后的斜视研究中应对纤维连接蛋白给予重视。(中华腰科杂志,2007,43:618-621)  相似文献   

16.
王领  孙时英  崔兰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53-2053
0引言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1]。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重要手段,成人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呈正位达到美观[2],并消除术前部分患者的视疲劳、阅读困难、头痛、恶心及复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外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原发性外斜视的90%以上,但由于患者长期控制正位,往往发现较晚,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双眼单视功能遭破坏。现将间歇性外斜视27例手术治疗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系我院眼科连续住院病例,除外合并垂直斜视者(>3°),男12例,女15例,年龄4~36岁,平均20.4  相似文献   

18.
Wei Y  Kang XL  Zhao KX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1043-1048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1岁到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及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间歇性外斜视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度分级、非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过矫及欠矫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出改善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近期疗效好,但远期眼位欠矫较多见,多数术者主张适度过矫为宜。本文报告我科2003年~2004年进行手术的102例共同性外斜视病例,分析了影响外斜远期疗效诸多因素。本文就视力、手术年龄、外斜视类型、斜视角对远期眼位及视功能的影响作了探讨。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共同性外斜视手术102例,其中间歇性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