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药物阻滞血小板聚集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是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在IS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等临床相关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仍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经典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已经肯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药物耐受性、增加出血风险等。因此,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以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与经典抗血小板药物互补,并能克服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而受到关注并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拟对已发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概述,并提出其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7例,随机分为 常规治疗组与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应用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将高危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低危组给 予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7 d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 stogram,TEG)及CYP2C19基因型 检测,结合TEG及CYP2C19基因型结果,决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1年,比较个体化治疗组和常规 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18,P =0.015)。个体化治疗组(112例)和常规治疗组组(95例)终点事 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1)。 结论 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慢代谢 型。与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TEG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方 案未显示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终点事件发生率,可能需要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被激活,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早期脑梗死的复发,减轻脑损伤的体积,降低早期死亡和改善存活者的长期预后。但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或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阿司匹林是证据最充分且得到各国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未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单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脑梗死发病初期是病情复发的高危时期。研究表明,发病30d后卒中的复发率为1.1%~15%[1],TIA的复发率更高达17%[2]。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启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至关重要。其中,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通过阻断血小板不同的激活途径更有效的阻止血小板活化作用。2002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指南推荐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证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力显著高于健康人,并32.2%的病人量现自聚。对75例患者用ASA 25mg/日、50mg/日和100mg/日分组进行了7日疗程观察。发现96%的患者日服ASA 50mg可获抗血小板聚集的满意效果,证实ASA主要作用为抗释放性聚集,其疗效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解读PRoFESS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备受关注的卒中二级预防有效性试验(PRoFESS,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s)研究近期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正式发表[1],该研究被视为迄今最大规模的卒中二级预防研究,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695个中心参与了该研究,共收集20332例患者,其中亚洲人群占36%,中国贡献了18%的研究病例。本文对PRoFESS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质斑纹在 10~ 2 0岁时即可发现 ,2 0~ 40岁后脂质斑纹发展成纤维斑块 ,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一时期可有心绞痛、TIA 和间歇性跛行 ,但在血栓形成以前多无症状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 ,致缺血性脑卒中、心梗或血管性猝死等。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栓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结局调查分析既往有脑出血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drugs,APD)的状况以及使用APD对再发脑出血和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随访我院既往有过脑出血的脑梗死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生存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APD对既往有过脑出血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结局的影响.结果 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心内科就诊时更易接受服用APD.既往有过脑出血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APD没有增加再发脑出血(OR=1.149,95%CI0.376~3.513,P=0.808);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压和脑叶出血是再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APD的使用能明显降低再发脑梗死的发生(OR=0.410,95%CI0.203~0.826,P=0.013).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APD再发脑出血间隔时间均值为39个月,未服APD患者为45个月(X2=1.257,P=0.262).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APD再发脑梗死间隔时间均值为42个月,末服APD患者为22个月(X2=14.315,P=0.001).结论 既往有过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APD进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可获益,再发肭出血未见增多.考虑到本调查中脑叶出血和高血压控制不良容易再发脑出血,使用APD时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排除既往有过脑叶出血的病例,也许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高发疾病,在急性期进展的发生率约20%~40%,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目前国内外对进展性脑卒中研究较多,但尚缺少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脑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而且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参考国内外有关献,重点介绍中老年朋友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抗血小板、降血胆固醇及血管紧张素与转换酶控制剂等药物。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等,利用综合措施干预缺血性率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应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高原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应的 内科综合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和阿司 匹林联合治疗组则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和28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以及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情况。 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同组治疗前NIHSS均有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4 d及28 d NIHSS评分为5(3, 7)和4(3,6),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同期NI HSS评分[7(5,9)和6(4,8)](P分别为0.03和0.02)。联合 治疗组中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11.1%(5例),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的35.5%(16例)(P =0.04)。两组 28 d内缺血性卒中后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表现出对急性高原性缺血性卒中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增 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王聪杰  李虹  郑丽  刘珊  卢海丽  陈娜  张斌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44-1049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 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 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 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 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 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 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 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 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 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 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 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 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常见血管性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心房颤动等)明显增加,导致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升高,复发率亦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疾病负担居高不下。辨别和控制危险因素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和复发的有效措施。研究显示,积极的二级预防可以减少约80%的缺血性卒中复发[1]。因此,在目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仍普遍缺乏有效治  相似文献   

16.
<正>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特点[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0~2)×106例新发脑卒中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7×106例,其中约85%为缺血性卒中[2]。脑卒中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从上述比例看,我们更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的关注[3]。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更应重视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性和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早已公认的脑缺血标志。随着新型神经影像学技术相继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人们发现根据症状和体征迅速消失界定TIA并不科学,而继续信守TIA为良性过程的传统观念正在严重妨碍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1]。大量证据表明,TIA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这些患者随时面临缺血性卒中的高危风险。因此,应像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后积极预防心肌梗死那样,对TIA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从根本上降低TIA后的卒中风险。最近,许多研究对抗血小板药用于TIA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普通人群中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发生率超过l%,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在老年人群(〉75岁以上)中房颤的患病率达到10%左右,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卒中的发生率约为非房颤患者的5倍,是老年人发生卒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且伴发房颤的卒中患者的卧床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卒中的个体化二级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已经成为高发疾病,其致死、致残率高.疾病重在预防.卒中的一级预防降低了首次卒中的发生率,一级预防主要依赖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知识普及.卒中二级预防针对的人群是发生过一次以上卒中的患者,这个群体具有再次发生卒中的高风险,因此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但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仍然较高。因此,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社区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基于社区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特点及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