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进行移植ABMMNCs,不能改善伴有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心脏核磁共振(MRI)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至两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术后12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较术前有明显增加(521.7±78.2m比321.5±63.7m,P<0.05),LVEF变化值在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4.5%比-2.4%±4.6%,P=0.019),但LVEF值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移植组及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67.2±1.0mm比69.5±1.1mm,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安全可行,可延长6min步行路程,减小LVEDd。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48H、1、3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和HSCRP),术前、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1、6个月行心脏MRI检查测定心肌损伤面积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至2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48H、1、3和6个月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494.3±62.8)M比(307.2±75.0)M,P<0.05],也显著高于术前[(494.3±62.8)M比(321.5±63.7)M,P<0.05]。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测定心脏损伤面积结果发现移植组患者术后(4.96±0.47)CM2较术前(5.12±0.54)CM2及对照组(5.02±0.39)CM2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不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移植组患者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30.2±11.2)D比(43.6±9.8)D,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延长6MIN步行路程,降低患者再入院比率,有助于改善心衰症状,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25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行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n=71)和对照组(n=187).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和1、2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距离及心脏核素(SPECT)检查,记录年住院天数.结果 移植组6 min步行距离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345±76)m比(286±104)m,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比较,移植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移植组左心窜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41.5±9.4)%比(37.3±6.6)%,P<0.05].术后2年时移植组LVEF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6.3)%比(43.2±6.0)%,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缺血心肌节段数较术前减少,且较对照组少[分别为(2.0±1.0)个比(3.1±1.4)个和(2.0±1.0)个比(3.1±1.2)个,P均<0.05],而坏死心肌节段数移植前后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牛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比94.9%,P>0.05).但移植组患者年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3.6±13.4)d比(33.0±14.0)d,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提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LVEF、增加6 min步行距离,减少年住院大数,且近期疗效显著,中期疗效与传统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组织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s)移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n=10)与实验组,无菌条件下于髂骨处抽取骨髓6ml,分离ABMMSCs后冻存。实验组动物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DCM模型,8周后再分为移植组(n=15)和非移植组(n=15)。3组动物均做开胸手术,对照组开胸后不做任何处理,移植组左心室前壁注射ABMMSCs,非移植组注射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超声心动及左心导管测定心脏功能,心肌组织HE染色及双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超声心动显示,细胞移植前,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LVWTs)、左室壁舒张末期厚度(LVWTe)、左室收缩末期内径(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心室率(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6、3.879、4.472、3.582、3.952、3.378,P〈0.05);EF、LVWTs、LVWTe,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Ds、Dd、HR则明显增加(P〈0.05)。细胞移植后,EF、LVWTs、LVWTe、Ds、Dd、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7、4.014、4.593、3.425、3.716、3.495,P〈0.05)。EF、LVWTs、LVWTe,移植组较非移植组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Ds、Dd、HR,移植组虽明显低于非移植组,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导管检查显示,移植后,Ps、Pd、+dp/dt max、H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6、4.918、10.858、3.824,P〈0.05)。两两比较Ps、+dp/dt max,移植组明显高于非移植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Pd、HR移植组低于非移植组(P〈0.05),但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的心肌组织内可见抗5-溴脱氧尿苷(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这些细胞同时抗肌动蛋白(actin)染色及抗钙黏附因子(N—cadherin)染色阳性。结论利用阿霉素可以复制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功能.而且移植后在心肌组织内发生了心肌源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各1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接受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术后48H、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血浆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检测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上述三时间点的血清IL6、TNFΑ和HSCRP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NP水平,较自身术前增高[(378.10±147.47),(420.40±148.50)比(292.40±148.54)NG/L,P<0.05],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个月:(378.10±147.47)比(473.10±106.31)NG/L;6个月:(420.40±148.50)比(544.60±93.11)NG/L,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亦具统计学意义[(519.00±43.28)比(396.33±42.19),(464.00±76.5)M,P<0.05]。术后心超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降低血浆BNP水平,延长6MIN步行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动耐量,无明显的致心律失常、栓塞和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本实验为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标准药物+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9、9 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ECT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的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名,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经冠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名,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min步行试验、多普勒心脏超声、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ERNA),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ERNA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移植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在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2例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其中20例同时行自体脾组织移植。观察脾切除组与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含量、NK细胞活性以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IgG和IgA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组术后2周、6月和1年血清IgM水平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IgM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组C3术后明显升高,脾切除组C3值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移植组与脾切除组C3术后3个月至1年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切除组术后半年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水平,移植组与脾切除组NK细胞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组与脾切除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术后3个月至1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的免疫功能较非移植组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肺功能变化及其与AIS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关系。 方法选取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单纯AIS患者50例作为AIS组,同期选取AIS合并OSAS患者50例作为AIS-OSAS组,并选取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患者UA、血脂[胆固醇(TC)、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肺功能[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并分析UA、TG、LDL-C、肺功能与OSAS的关系。 结果在UA、TG、LDL-C方面,AIS-OSAS组明显高于AIS组,AIS组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EV1、FVC、FEV1/FVC方面,AIS-OSAS组明显低于AIS组,AIS组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TG、LDL-C均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UA、TG、LDL-C升高是AIS合并OSA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AIS患者存在UA、TG、LDL-C异常及肺功能抑制,2组水平变化与患者肺功能改变有关,也是AIS合并OSA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住院的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DCM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电图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ABMMNCs,未证明能改善伴有Q波的DCM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谱及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入选587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232)、稳定性心绞痛(SA)组(n=127)、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116)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112).抽血分离血清,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APOA5以及hs-CRP,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各组ApoA5、hs-CRP和血脂的血清浓度差异,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UA组[(340.6±63.5)μg/L]和AMI组[(373.2±73.8)μg/L]的ApoA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8.7±23.2)μg/L]和SA组[(78.3±20.2)μg/L](均P<0.05).UA组和AMI组的ApoA5与TG(r=0.63和0.67,P<0.05)和hs-CRP(r=0.57和0.55,P<0.05)呈正相关,而ApoA5与TC、HDL-c和LDL-C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血清ApoA5浓度显著升高,与血清TG或hs-CRP浓度显著正相关,提示ApoA5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在ACS期间均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缓释胶囊对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水平降低患者的疗效及其血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血脂异常患者 2 35例 ,服用非诺贝特缓释胶囊 (利必非 ) 2 5 0mg/d ,连服 8周。治疗前后测定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血尿酸 (UA)、肌酐 (Cr)、纤维蛋白原 (Fg)值进行分析。结果 非诺贝特缓释胶囊可使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水平下降16 1% ,其降低水平与LDL -C基线呈正相关 ;使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升高约 12 % ,其升高程度与HDL -C基线水平呈负相关。此外 ,患者的血尿酸 (UA)、纤维蛋白原 (Fg)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 ,前者的下降率为 2 9 3% ,后者的下降率为 2 2 4 %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0 1。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好。结论 短期使用非诺贝特缓释胶囊除具有显著降低LDL -C、升高HDL -C的作用外 ,同时尚有降低UA及Fg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辛倩  单兆亮 《心脏杂志》2012,24(3):388-390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5月~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药组采用依折麦布(10 mg/d)联合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单独使用辛伐他汀(40 mg/d)。在服药前、用药4周、用药8周时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结果: 与用药前基线水平相比,两组用药4周TC、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8周均进一步下降(P<0.01),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试药组8周TC、LDL-C下降水平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CK在用药后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能更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为两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两周后,CRP、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 ̄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CRP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民营企业家胰岛素抵抗的患病情况.方法 人群分为民营企业家组和职工组,检测血压、身高、体重、血糖、血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结果 与职工组比较,民营企业家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胰岛素、总胆固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血胰岛素与血糖比值、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尿素氮、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民营企业家较职工更容易出现值得关注的胰岛素抵抗倾向,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7865例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8.02±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基线血清hsCRP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随着基线hsCRP水平的增高,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率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及吸烟因素后,基线hsCRP最高四分位数组(hsCRP≥2.50 mg/L)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RR)分别为最低四分位数组(hsCRP<0.41 mg/L)的1.64倍(95% CI:1.20~2.24,P=0.002),1.52倍(95% CI:1.03~2.24,P=0.034)和2.57倍(95% CI:1.34~4.91,P=0.004).(2)随着基线hsCRP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高;女性在人群中比例逐渐增多;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线hsCRP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sCRP水平较高者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baseline 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first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 in the population with diabetes. Method In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 total of 101 510 employees of Kai Luan Group, who received healthy examination from July 2006 to October 2007, were screened and 7865 subjects with fasting plasma glucose ≥ 7. 0 mmol/L or known diabetes mellitus and under insulin or hypoglycemic drugs therapy were followed up for 38 - 53 (48. 02 ± 3. 14) months. Results ( 1 ) Incidence rates of total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s,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increased levels of baseline hsCRP ( P < 0. 01 ).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 BMI),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total cholesterol(TC), triglyceride(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cigarette smoking, multivariate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ndividuals in the highest quartile of hsCRP levels group (hsCRP≥2. 50 mg/L)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s (RR: 1.64, 95% CI:1.20-2.24), cerebral infarction (RR: 1.52, 95% CI: 1.03-2.24), myocardial infarction (RR: 2.57,95% CI: 1.34 -4. 91 )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lowest quartile group( hsCRP < 0. 41 mg/L). (2) Higher baseline hsCRP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aging, female gender, higher BMI, SBP, DBP, fasting blood glucose, TC, TG, LDL-C levels and lower HDL-C levels ( all P < 0. 05 ). Conclusion Baseline hsCRP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irst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 in the population with diab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