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化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行G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135例,分析其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Ⅳ期的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伴血浆D-二聚体表达阳性患者的PFS(5.3个月/10.6个月,P<0.05)和OS(11.8个月/20.4个月,P<0.05)均明显缩短;多因素回归分析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晚期NSCLC患者预后判断的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香港VNIONHONEST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盒,测定10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化疗后D-二聚体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与手术、化疗前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测肿瘤临床分期、转移、放疗及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乳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8例炎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炎性乳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化疗后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作为炎性乳癌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75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A15-3含量。结果新辅助化疗后各临床疗效组D-二聚体、CEA、CA15-3含量变化并不与临床效果完全一致。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与肿瘤标志物能更好地提高乳腺癌术前化疗监测效果、并对判断预后及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周旭红  庞缨  冯莹  叶絮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84-1385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溶酶原(PLG)、蛋白C(PC)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肝癌病人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免疫比浊和发色底物法检测22例正常对照、43例肝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PLG、PC活性水平在治疗前、缓解后、病情进展时的水平变化。结果肝癌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升高、PLG降低、PC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缓解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初发组,PLG、PC高于初发组。结论肝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血浆D-二聚体含量、PLG活性水平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PC水平降低是反映病情危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甄雪  裴毅 《现代保健》2013,(5):15-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化疗后与CEA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VEGF及CE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浆VEGF水平与性别、年龄无关(P〉O.05);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期肺癌患者化疗前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化疗后VEGF与CEA变化成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VEGF水平显著升高,且分期越晚血浆VEGF水平升高越明显;化疗后VEGF与CEA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其在诊断肺癌,评估化疗效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200血凝分析仪对31例健康成人及31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进行FIB测定。结果:肺癌患者的FIB水平较健康成人显著升高,化疗后(CR+PR)患者FIB水平较前显著下降,(NC+PD)患者FIB水平无变化或升高,结论:FIB对辅助诊断肺癌,评估化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9月孕妇452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按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四组,分析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结果: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0.05);妊娠早期、中期至晚期,孕妇血浆PT呈进行性缩短(P<0.05),妊娠晚期和临产期孕妇血浆PT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TT无明显变化(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APTT呈缩短趋势,其中妊娠早期与妊娠中期相比有明显变化(P<0.01),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中期、晚期至临产期,孕妇血浆FIB水平呈升高趋势,其中妊娠早期与中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晚期和临产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动态监测妊娠期血浆D-D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对于预防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于鞍山市某医院就诊的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患者又按化疗后的临床分期阶段分为未缓解组(n=29)及缓解组(n=34),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时期(研究组化疗前后)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缓解组及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缓解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缓解组、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此外,未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缓解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视作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检测指标,可通过对其进行动态监测,以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39例妇科的恶性肿瘤及98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并与正常健康体检女性42例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而妇科良性肿瘤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妇科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卵巢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组(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妇科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与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D-二聚对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着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血清神经源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的变化及与患者病理学特征、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云梦县人民医院确诊的肺癌患者180例(肺癌组)、健康体检对象18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NSE、ProGR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清NSE、ProGRP水平差异;分析化疗后不同效果的患者血清NSE、ProGRP水平差异。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NSE、ProGRP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Ⅲ期、Ⅳ期肺癌组患者血清NSE、ProGRP水平显著的高于Ⅰ期和Ⅱ期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NSE、ProGRP水平显著的高于鳞癌、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鳞癌患者血清ProGRP水平显著的高于腺癌患者(P 0.05);38例直接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达到CR 2例、PR 18例、SD 16例、PD 2例;CR+PR患者在化疗后的血清NSE、ProGRP水平均显著的低于SD+S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癌患者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的升高,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ProGRP水平升高显著,检测血清NSE、ProGRP水平有助于对肺癌患者化疗效果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肺腺癌患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52例肺腺癌初治患者。按肺癌的国际TNM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43例,局部晚期组59例,晚期组(远处转移组)5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各组D-二聚体的水平情况,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患者组、局部晚期组、晚期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恶性程度越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DIC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的特点及其对于此类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流感染后24 h内D-二聚体测定值,根据患者3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分析30 d生存率。结果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D-二聚体升高为2.38(1.04,5.47)μg/ml。未接受放化疗者D-二聚体高于接受放化疗者(P=0.047),肝功能不全者高于无肝功能不全者(P=0.030)、qSOFA评分2~3分者高于qSOFA评分0~1分者(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预测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P<0.001),截断值为6.155μg/ml;生存分析显示低D-二聚体组30 d生存率为85.42%(82/96),高D-二聚体组30 d生存率为25.00%(7/28)。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显著升高,临床应关注D-二聚体水平高于截断值(6.155μg/ml)的患者并干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90例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结果:急性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D-二聚体含量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越重D-D升高越明显,D-D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究D-二聚体检测值升高与消化道肿瘤良恶性之间的关系,为更好的进行消化道肿瘤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现肿瘤转移灶分为发现转移组和未发现转移组;按照是否进行化疗分为化疗组和非化疗组;按照国际ULCC2002分期分为I+II期组和III+IV期组,利用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患者血浆的D-二聚体数值,对比分析D-二聚体检测值与消化道肿瘤良恶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转移组患者D-二聚体(9.74±0.73)mg/L,高于未发现转移组(3.29±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D-二聚体(5.47±0.13)mg/L,高于非化疗组(3.28±0.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组D-二聚体(2.48±0.11)mg/L,低于III+IV期组的(6.46±0.1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胰腺癌D-二聚体值最高,肠癌、胃癌、食管癌依次下降。结论 D-二聚体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对于观察病情以及评价化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D-二聚体检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进展,所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各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梗死体积的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次日、7、14、28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不同梗死体积AC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梗死组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次日即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7、28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分)的比较,其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ACI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的有效指标,其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进程和病变的程度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青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1023-1024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人和104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0.05,其他组P<0.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20.
刘玉含  刘红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61-161,163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53(CA 153)和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对乳腺癌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2例乳腺增癌患者(乳腺癌组)和15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清CA153,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比较乳腺癌患者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4d时,血清CA153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乳腺癌组术前血清CA153、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血清CA153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CA153和D-二聚体监测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辅助诊断,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