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迫谱系障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强迫谱系障碍包括一系列相关的精神病性疾病和躯体性疾病,它们在症状学、病因学、对抗强迫治疗的反应、基因遗传模式和其它一些关联特征等方面与强迫症存在某些相似或关联之处。本文综述了强迫谱系障碍概念的提出、内涵、症状维度模式、神经生化改变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强迫谱系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5羟色胺回收阻滞剂(SRI)的问世,原本认为难以治疗的且预后较差的强迫症在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至少80%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人发现该类药物对其他一些具有强迫性质的精神障碍也有一定疗效,这些疾病是否与强迫症有一定的有机联系呢?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提出了强迫谱系障碍(Obsse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n)的新概念,也有人称之为与强迫相关的障碍(Obssesive Compulsive Related Disorders)。  相似文献   

3.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早期脑神经发育障碍,具有两大核心症状,一是语言与交流障碍,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及狭窄的兴趣。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同方面的核心损伤进行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与强迫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分裂症与强迫障碍在脑结构异常、脑功能异常和临床特点方面互相有重叠。本文重点阐述强迫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强迫及相关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是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这组障碍均涉及频繁的害怕、担心、冲动性的强迫思维,可伴有仪式化的强迫行为。患者缺乏弹性,耗费大量精力维持不良的行为模式。强迫症的诊断要求存在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每天耗时1小时以上。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沉湎于自己感受到的外貌缺陷并过度照镜子或过度修饰缺陷。囤积障碍是指持续收集或难以丢弃没有实际价值的物品,占据了生活空间,导致安全与健康隐患。强迫及相关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SSRIs类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临床心理、生物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阐述了锂预防性治疗的效应预测指标。表明双相障碍、内源性症状丰富、强迫型人格、阳性躁狂家族史以及红细胞与血浆锂之比增高的患者预防性治疗的远期效果较好,并对预防性治疗适应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症状的近年研究进展.总结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症状的出现时间及其特点,而且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DL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强迫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强迫障碍组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及TDL量表总分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迫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人群患病率在1%~3%左右.强迫症治疗困难,病程迁延,预后差,患者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与强迫症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不同症状维度与其强迫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及简版强迫信念问卷-44(obsessional beliefs questionnaire,OBQ-44)分别对146例OCD患者的强迫信念及强迫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强迫清洗症状与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标准化β=0.23,P0.01)存在关联,强迫检查症状与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标准化β=0.20,P=0.02)有统计学关联,强迫排列症状与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标准化β=0.28,P0.01)有统计学关联,强迫思维症状与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标准化β=0.50,P0.01)有统计学关联。结论强迫思维及强迫清洗症状受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影响大,强迫检查及强迫排列症状受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影响大。  相似文献   

11.
概述: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主要是依据症状学来分类的。最近一项跨病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显示,在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中,染色体3p21和10q24区域内的基因具有相似性,两条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亚基基因CACNA1C和CACNB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也相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五种看似独立的疾病其病理机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跨病种研究对现有以症状为基础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提出了挑战。研究人员需要找出创造性方法,消除这两种不同方法对精神障碍理解、分类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三环抗抑郁药治疗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物质成瘾、进食障碍、早泄、神经痛、肠激惹综合征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概述: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主要是依据症状学来分类的。最近一项跨病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显示,在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中,染色体3p21和10q24区域内的基因具有相似性,两条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亚基基因CACNA1C和CACNB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也相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五种看似独立的疾病其病理机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跨病种研究对现有以症状为基础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提出了挑战。研究人员需要找出创造性方法,消除这两种不同方法对精神障碍理解、分类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强迫障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儿童青少年群体患病率高、致残性高,且治疗困难.其治疗方法除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外,还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医治疗等,但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因此,现就目前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改善强迫障碍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交流、互动障碍和限制性、重复性行为模式.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治疗与干预方式较多,运动干预对ASD儿童起到一定作用.文章旨在就现今主流的运动干预形式,以及其对ASD儿童的疗效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其核心症状为社交障碍、重复行为和兴趣受限,其他症状包括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焦虑抑郁等.1-磷酸鞘氨醇是神经酰胺的降解产物,在脑组织中含量丰富,在脑发育及调节神经元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方面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两名作者在对500余例强迫障碍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期间,发现很多病人是在怀孕期间出现强迫症状。Pollitt在研究中发现,11%的强迫障碍门诊和住院病人,其强迫障碍与怀孕和分娩有关。但这些研究并没有专门调查怀孕期的强迫症发生情况,而作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怀孕是促使强迫症发作的重要生活事件。本文目的就是对怀孕期的强迫症状进行研究。方法:根据DSM-Ⅲ-R标准诊断为强迫障碍的106名女病人参加本研究,其中无孩的女病人42人,至少有1个小孩的59人,此外5人有过流产。为调查强迫症与怀孕的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强迫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50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6周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Y-BOCS评分平均减分率32.5%,进步46例,无效4例;治疗6周后,患者Y-BOCS评分平均减分率54.1%,显著进步42例,进步8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起效较快,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对强迫症状的改善效果可能更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据报道,双相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6%,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对这类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很低。临床医生需要更熟悉"软双相"的症状,更准确地鉴别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更准确地区分出共病双相障碍的其他精神障碍,并为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提供更有效的维持治疗。对双相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需要有效地整合心理治疗和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的治疗是目前精神医学界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虽然作了许多尝试,但资料证明仅氯丙咪嗪、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抗抑郁剂和某些行为疗法治疗有效,而且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作者曾观察过一例患有严重强迫性神经症和性别识别障碍的32岁男性病人,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剂治疗,症状无改善。由于病人自己要求女性化而给予抗雄性激素治疗时,强迫症状出现戏剧性改善,当停用抗雄性激素4~5月后,强迫症状又逐渐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