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汤剂的制备需通过煎药。药物的蒸煮是否适宜,对药效有直接影响。古代医学家李时珍曰:“凡以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浩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失烹饪失高度,尚能损失度。则药力亦无功。”可见,中药的煎药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由于正确的煎药方法常有一定要求,而医者及患者未必能掌握。故本文将多年煎药经验总结如下。l器具中药煎者忌用钢铁器皿。因铜铁在煎时汤与中药中所含的鞋质、成类等成分起反应,使药液变黑或变绿,直接影响汤…  相似文献   

2.
卫生板报     
服药前后勿吃蔬果有些官兵服药时有吃蔬菜和水果的习惯。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会降低药效,有的甚至会使所服药物产生毒副作用。这是因为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一些化合物和生物酶,这些物质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作用发生改变。如人们常用的降血脂药、抗生素、安眠药、咖啡因、抗过敏药等,均可与某些水果和蔬菜中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药效,或使药物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因此,在服药前后的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水果和蔬菜,但应喝一些白开水,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和排出。(闫锡田李明贤)夏用冰块治病多冰块既能有效治疗夏季各种常见病、多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中药当归和川芎煎液的化学成分差异,以探讨其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市场上正规销售的当归和川芎饮片进行比较。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成分鉴别采用与标准品比较、基于自制自动化预鉴别软件的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分析和二级质谱碎片分析。结果当归和川芎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明显;三糖以及可能含有丁烯基苯酞结构的化合物等在当归、川芎煎液中含量差异明显;阿魏酸含量差异不突出。结论川芎煎液三糖含量高于当归煎液,另外发现多种有明显差异的LC-MS信号,为探讨当归、川芎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述β-环糊精近年来在国内药物制剂生产上的应用。方法:从β-环糊精与药物包合的不同工艺应用于药物制剂的最佳方法进行概括。结果:药物经β-环糊精包合后能明显提高药效。改善药物稳定性,加快药物溶解,液体药物粉末化,遮盖异味,降低副作用等。结论:应大力开发β-环糊精在药物制剂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云颂  吴振英 《人民军医》1999,42(2):113-114
药物相互作用,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临床意义来讲,药物相互作用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探讨药物相互作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联合用药时有益的作用,扼制有害的作用,以达到合理的联合用药。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还有年龄、性别、精神、疾病及个体差异等。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全面考虑药物效应问题,以使用药安全有效。1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影响1.1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因与其他药物联用而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中受到影响,致使体内药量增减而使药效增强或减弱,即药动学的相互作用。1.1.1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相似文献   

6.
小儿服药五不宜杨华有不宜用饮料眼药一般饮料中都含有果酸类物质,若和药物混合服用,不仅会破坏药物的正常吸收和药效,还可能使许多药物成分提前分解溶化,对胃产生刺激,造成腹痛、腹胀、腹泻现象。不宜将药混入食物内骗服这样不仅给小儿留下某种食品难吃的印象,还有...  相似文献   

7.
一般情况下,医生开药后总是会交代服药物时要多喝水,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有利于康复,而且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加药效。不过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要服药时不能多喝水,甚至不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其治疗作用。比如治疗胃溃疡的药物硫糖铝和氢氧化铝凝胶,这类药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胃黏膜相结合,在胃内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胃不再受到胃酸、辛辣食物等的刺激。这类保护剂型的药物就需要饭前吃,而且吃时要少喝水,若喝水过多,一方面会导致药效减弱,保护功能下降;另一方面也会稀释胃液,不利于消化。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茶碱、鞣酸、硅酸、单宁酸和矿物质等,这些成分可与口服的药物发生理化反应,干扰和对抗药物的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下面一些药物易与茶叶发生反应,患者在服用时不要饮茶。含重金属成分的药物如氢氧化铝、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枸橼酸铁胺和其制成的补血糖浆等。茶叶中的鞣酸可与上述药物中的铁、铝等重金属结合,变成不溶物质,影响药物吸收,还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和便秘等。酶类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片、多酶片、溶菌酶等。这些药物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易与茶中的鞣酸结合成鞣酸蛋白,使酶失去活性和…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患者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护理工作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在实际操作中,长期存在着少量药液的“合理”丢失现象,使进入体内的药液有时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总量和浓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既影响疾病的治疗,又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如何减少药物丢失量,减少病人身心两方面的痛苦,需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现将临床输液操作中各个环节药液浪费问题及解决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玲  晏卫东  高天文 《武警医学》2004,15(6):460-461
体外实验对于药理学研究十分重要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添加法和间接法添加法 (血清药理学方法 )。血清药理学模拟了药物在体内对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 ,为解释中药的药物作用机制 ,揭示中医药的组方、剂量、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数据 ,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启示和指导。该方法为体内与体外药效学的研究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可作为筛选药物的参考。1 中药血清药理学 中药复方药效实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 :以体外制剂的结果代表药物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小柴胡汤致有丝分裂的研究[1] 表明 ,小柴胡汤煎剂浓缩液直接加到细胞培养基中有致有丝…  相似文献   

11.
环糊精及其包合物在中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近年来环糊精及其包合物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的主要文献资料分析评述。结果:中药成分包合物的制法主要集中在液- 液法和固- 液法,少用气- 液法。不同制法对包封效果有较大影响,因素还有:主客体的投入比例、选用溶媒、反应温度和时间、干燥方法等。结论:某些中药成分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后,能明显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酮类天然植物中含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品种很多,银杏果、葛根、柿叶、桑以及某些苋科或松科植物等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避免细胞受低氧伤害的功能,对老年性痴呆症以及延缓机体衰老有较好的效果。植物多糖类枸杞多糖、香菇多糖、黑木耳多糖、海带多糖等植物多糖多数是蛋白多糖,均具有双向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功能。如香菇多糖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它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但它能恢复或加强宿主对淋巴细胞、激素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的反应,恢复因癌症或感染引…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对近年来有关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国内外献进行了总结、分析。综述了以有效成分为指标和以药效为指标两种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实例;介绍了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采用的三维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联用和色谱—核磁共振联用等新技术;讨论了中药胃肠动力学、证治药动学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新概念;展望了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吃药时,有人喜欢用温度相对较高的热水送服。然而,水温与药效有很大的关系,有些药不宜用热水送服。对于清热类的中成药片剂或胶囊剂,用温水或凉开水送服较好。水温太热,会导致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散失。而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念认定,茶水不能用于服药,因为茶中的一些成分会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会降低药效,不利疾病恢复。但是,若一概而论茶水不能服药,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了。恰恰相反,有一些药物用茶水服用,不仅无害,而且倍增疗效。比如,服用兴奋类药、利尿类药、抗血脂类药时...  相似文献   

16.
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ing agents)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药效类别。以往认为免疫药物可分为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抗过敏药物及中药免疫药四大类,它们都从各自不同的侧面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不过,上述分类仅仅为了便于叙述,实际上并不完善。因为免疫调控机制是十分复杂,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一个药物在兴奋、提高某些免疫功能的同时,有时亦会抑制另一部分功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免疫药物显示了作用的双向性。因此目前认为不必严格地区分免疫抑制剂与免疫促进剂,而称为免疫调节剂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正> 冷冻气雾剂“痛速消”是广州市何济公制药厂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治疗创伤的外用药物。该药以中药配伍为主,以田七、麝香、黄柏、玄胡、赤芍等精制而成,具有活血祛痰、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等功效,喷射后中药微粒可直接渗入皮下软组织内,发挥药效。我院骨外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临床护士,配药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配制某些药液如:艾迪、苦参、清开灵等中成药以及氨氯西林等西药时,如方法不得当,会产生很多的泡沫,很容易造成污染和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影响药效,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为了避免产生以上一些弊端,现简单介绍一种加药方法供大家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一种中药具有两种相反的药理作用,称为双重性或双向性.就其原因,主要因为中药所含成分复杂,炮炙方法不同,用量大小有异.复方用药等诸多因素促成.有关中药双重性,经临床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有很多疾病就是通过中药的双重性,来调节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功能失调而去其病.现将几种具有明显双重性作用的药物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及含义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y或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以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理因素与药物的体内效应(包括疗效及毒副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用药提供理论的依据。过去一直认为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纯粹是由药物化学结构本身所决定的,至于将药物制成某种剂型如酊剂、片剂、糖浆剂等只是便于临床具体应用而已。实际则不然。如国外某药厂生产抗凝药双香豆素片疗效一直肯定,后发现某些轻症病人常只需服用半片即可,便把片子做大,以便分开服用,但是临床很快发现此药无效。对照试验发现含量与崩解度都合格,但在人工肠液中做“溶出速率”测定比原片剂要慢,于是该厂改进了处方与生产工艺,提供第三种片剂。不久病人又反映药效太强。这说明即使同一药物,由于制剂处方与生产条件的改变,往往改变了药效,像这样的例子是不少见的。 二、药物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口服药物吸收入血,首先要通过胃肠道。其胃肠屏障(生物膜)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它能允许或阻止若干物质通过。氨基酸、糖类、脂肪酸以及所有生命所需物质在健康人中均易通过此屏障。口服药物大多数是以“被动转运”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