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种心脏病理情况中 ,如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可观察到QT离散度 (QTd)的增加 ,与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关。冠心病患者可见QT离散度的延长[1] ,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QTd变化 ,探讨缺血再灌注后QTd能否改善及其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资料  3 7例PTCA患者 ,男 2 6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5 4± 1 2 )岁 ,其中心绞痛患者 2 9例 ,心肌梗塞患者 8例 ;冠脉造影证实病变狭窄 >70 % ,其中冠脉单支病变 2 7例 ,2支及以上病变 1 0例。均除外电解紊乱及药物影响 ,无室内传导阻滞。同时观察本组病人及另…  相似文献   

2.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因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致使QT离散度显著增加 ,引起严重心律失常[1] 。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利用QT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是降低AMI患者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 5 2例AMI患者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 ,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6月本院心内科监护病房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 ,其中男性 3 9例 ,女性 13例 ;年龄 4 2~ 78岁 ,平均 5 7± 11 5岁。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指同一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QTd及JT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死亡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3年1月~1998年3月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08例,均为发病48h入院,全部符合WHO标准。其中男83例,女25例;年龄39~82岁,平均(631±92)岁。包括前壁梗塞23例,前间壁34例,下壁26例,复合壁25例。并除外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异常及使用过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例。根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62例高原心脏病不同的心律失常组与62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QTd),计算校正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QTd显著增高(P〈0.01);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亦有显著差异;无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原心脏病患者QTd值越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越大,测定QTd这种简单的方法可用于预测高原心脏病恶性或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 ,间接地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差异。本文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 ,并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面积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 1 993年~ 1 998年我院住院病人 ,AMI组 38例 ,男 2 2例 ,女 1 6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8 2± 8 0岁 )。诊断依据WHO标准 ,全部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 (如胺碘酮、喹尼丁等 )。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以AMI7d内为限。对照组 (健康体…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病率高且预后差 ,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研究表明 ,CHF的发生与一氧化氮 (NO)的代谢紊乱有关 ,而内皮素(ET)在诱发和加重CHF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观察了氯沙坦治疗前后CHF患者血清中NO和ET的变化。1 对象和方法1.2 对象 CHF组 2 0例中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36~ 74岁 ,平均 5 4 7岁。其中冠心病 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7例 ,扩张型心肌病 5例。心功能按NYHA标准分级 :Ⅱ级 8例 ,Ⅲ级 7例 ,Ⅳ级 5例。对照组 :健康体检 2 2人 ,年龄、性别组成与CHF组相似。无脑…  相似文献   

7.
QTc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入院时,住院1周及4周时QTc离散度(QTcd)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55例AMI入院时,住院1周及4周时12导联心电图的QTcd,同时测量20例健康者的QTcd,结果:AMI早期QTcd显著增加(P〈0.01),1周及4周明显下降(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cd较无心律失常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AMI早期测量QT  相似文献   

8.
杨溢  银翠云 《武警医学》1998,9(6):327-328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一内科杨溢银翠云王敏钟求知唐利①许家俐①(广州510507)关键词QT离散度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患者明显增多。DCM患者易发生心...  相似文献   

9.
李晓英  吴捷 《武警医学》1999,10(12):719-720
QT离散是一种导联间QT变异度的测量方法,QT离散度(QTd)为心电图12个导联中QT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出的数据。Campbell等[1]证实了用数字机计量出的不同导联间QT间期值之间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差异,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存在潜在障碍,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对QT离散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1 心肌梗塞后的QT离散  1985年,Mirvis[2]用体表标测图首次揭示了急性心肌梗塞后24h的患者较对照组胸导联心电图QT间期有显著的差异。Cowan等[3]证实心肌梗塞后1d内的患者,12导联QT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左室厚患逆转肥厚前后的QTcd变化以及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测定治疗前后LVMI的变化、QTcd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变化。结果:32例LVH治疗后20例正常,逆转率62.5%,LVMI明显减少(P〈0.01),非LVH组LVMI无明显变化(P〉0.05),LVH逆转组治疗前后的QTcd减小(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LVH组中未逆转肥厚治疗前后的QTcd及心率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苯那普利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被逆转时QTcd减小,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生脉注射液对充血性心衰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岑兴鸣  李金升 《人民军医》1999,42(11):649-650
为了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其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1996~1998年,我们采用大剂量生脉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严重充血性心衰,治疗后心电图QTd显著缩小,取得了较好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82例均为住院患者,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其心功能~级,随机分为生脉组与西药组。生脉组42例中,男34例,女8例,平均69.1±6.0岁,其中冠心病20例,肺心病及高心病各8例,风心病6例。西药组40例中,男33例,女7例,平均70.2±4.8岁,其中冠心病18例,肺心病和风心病各6例,高心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两组性别…  相似文献   

12.
方芳  唐秀媚 《人民军医》2002,45(2):90-9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高血压病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是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 (LVH )的首选药物[1] 。为观察依拉普利对高血压病人LVH的影响 ,并对其与QT离散度 (QTd)的相关性作出评价 ,我们选择符合WHO/ISH分级诊断标准的Ⅱ级高血压病 90例进行了相关观察。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男 5 6例 ,女 34例 ,年龄 4 2 72 (5 6 2±15 8)岁。所有病人治疗前均经心脏彩超证实左心室肥厚 ,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肺疾患。1 2 方法1 2 1 服药 所有高血压病人均…  相似文献   

13.
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有效17例,占56.7%,无效13例,占43.3%。无效组溶栓后6小时QTC离散度(Qdcd)较溶栓后2小时延长(81±27ms与64±26ms:p<0.01),有效组溶栓后6小时较溶栓后2小时Q...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房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们对 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P波离散度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有重要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2年~ 1999年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4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 5 8岁。其中特发性房颤 18例 ,冠心病 15例 ,甲亢性心脏病 5例 ,风湿性心脏病 4例。对照组 42例 ,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男 2 2例 ,女 2 0例 ,年龄 35~ 75岁 ,平均 5 8岁。1 2 方法 对阵发性房颤终止后恢复窦性心律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和对…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 ,即QTd (QTd =QTman -QT min[1] )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表明 ,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尤其是相继证实突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突发性室速 )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2 ] 。为了研究突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我们对 13例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经临床诊断的突发性室速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33± 13 7岁。病史 0 512年。术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 3周以上 ,常规进行各项检查 ,经心肌活检证实为心肌炎仅 1例。其余 12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 13例…  相似文献   

1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研究 ,初步结果令人满意[1] 。本文报道 4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安置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器的近期疗效。1 资料与方法  2 0 0 1年 2~ 3月收治的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8~ 73岁。 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2例为陈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PTCA术后 ,1例为冠心病双支血管病变未行PTCA术者。心功能均为NYHAⅣ级。4例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经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后心悸、气短等心衰症状仍很明…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的程度 ,作为心肌缺血、受损程度的一项指标 ,已受到关注。 1997年 2月~ 2 0 0 1年 6月 ,我们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 ,借以比较浅低温不停跳和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的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择期手术先心病 31例 ,随机分为两组 :浅低温不停跳心肌保护组 (A组 ) ,16例中 ,男 8例 ,女 8例 ;年龄 5~ 2 4岁 ,平均 14 6岁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9例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7例。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组 (B组 ) ,15例中 ,男 7例 ,女 8例 ;年龄 7~ …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慢性缺氧对Q -Td各指标的影响。对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CHAHD)患者 1 1 3例的Q -Td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以 1 5 0例高原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及CHAHD组汉、藏族之间进行比较 ,统计两组合并其它疾病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显示 :CHAHD组Q -Td各指标均显著长于高原健康人组 (P均 <0 .0 1 ) ,CHAHD组汉、藏之间Q -Td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CHAHD组合并各种其它疾病总的检出率和各种心律失常总的检出率均较高 ,分别有 68例 ( 60 .1 8% )和 5 6例 ( 49.5 6% ) ,异位搏动心律失常共 …  相似文献   

19.
王维庭  李新治 《人民军医》1997,40(11):645-647
近年来人们已注意到心电图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或QJ/J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我们收集1973年3月~1996年3月因AMI住院卫心电图资料较完整的患者25例,就QTd、QJ/JT作一分析。1对象和方法1.且对象选择发病24h内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65±19岁。25例心电图共389份,包括发病前、发病时及硬死后心电图记录。梗死前每份心电图均无慢性永久性柬支传导阻滞。1.2方法1.2.回仪器5合标准心电图机,性能良好,纸速25mm/ha,标准12个导联。互.2.2测值每份心电…  相似文献   

20.
汪海燕  刘沪  钟振富  李红  马东星 《武警医学》2000,11(12):694-695
我们测定9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期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QTd的改变与左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1998年5月~1999年11月住院及门诊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91例,其中男59例,女32例,年龄60~72岁。均符合下列标准:(1)符合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无心房扑动的颤动;(3)无传导阻滞;(4)无心绞痛及心肌梗塞;(5)无电解质紊乱;(6)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7)无心力衰竭。91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50例和左室正常组41例。左室肥厚组的诊断标准是:(1)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