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黏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消化道少见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6例回盲瓣脱垂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及手术证实的16例回盲瓣脱垂患者的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CT均显示回盲部肠粘膜下大量脂肪密度影。4例显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11例显示肠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7例显示肠管壁较均匀性增厚,可见回肠肠粘膜套入形成半月征或环形征象,其中3例见偏心或外周气泡影。结论回盲瓣脱垂有其特征性CT表现,同时结合结肠镜及临床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张忠臣  沈哲  陈春晓 《浙江医学》2020,42(6):614-615
目的分析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对其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6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52例,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34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结果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相比,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腹泻发生率较低(P<0.05),肠梗阻发生率较高(P<0.05);而腹痛、便血、体重减轻、肛周病变、肠穿孔、手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累及回盲瓣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全腹部增强CT/CT造影(CTE)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累及回盲瓣与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肠镜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检查对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较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更有优势。结论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腹泻较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少见,而肠梗阻较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常见。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诊断更困难,肠镜检查对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较未累及回盲瓣的小肠克罗恩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回盲部(盲肠、回盲瓣、回肠末端)疾病并非少见,而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收集了1974年我院开展纤维结肠镜以来,发现的184例回盲部病变,和1958—1984年经手术或尸检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106例,总共290例,从临床和病理方面探讨,希望能对常见的一些疾病的鉴别有些补益。  相似文献   

5.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6.
王强  景海燕 《甘肃医药》2012,(7):530-532
目的:探讨改进阑尾超声检查方法,进一步提高阑尾超声显示率和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用3~5MHz的腹部探头和7~15MHz的高频探头,对临床疑诊阑尾炎的362例患者综合麦氏点任意法、盲肠纵横切法、DOPTAUS法、回盲瓣下移法、回盲瓣转向法等多种方法联合扫查诊断,统计对比分析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362例临床疑诊阑尾炎的患者中,超声检查阑尾显像355例,显示率为98.12%。其中3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超声显示327例,显示率99.39%,超声诊断阑尾炎302例,诊断符合率为92.03%。回盲瓣下移法综合多种方法联合扫查对阑尾炎阑尾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采用回盲瓣下移法寻找阑尾是超声检查阑尾的首选方法,配合其它多种方法综合灵活应用,明显提高了急性阑尾炎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超声检查为临床诊断阑尾炎提供了可靠依据,应做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4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6月就诊.查体阴性,口服抗生素及肠黏膜保护剂后能缓解.结肠镜检查见回盲开口呈广基隆起,大小约2.7×3.0cm2,充血明显,表面呈菜花样改变,中心可见黄色肠液溢出,活检质软.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结肠镜诊断为回盲瓣脱垂.活检病理组织报告:回肠黏膜炎症.既往有阑尾切除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肠吻合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通过阑尾残端置管造瘘减压对2 3例靠近回盲瓣的小肠切除行保留回盲瓣短距离吻合。结果 2 3例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漏及盲肠瘘,效果满意。结论 该术式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减轻短肠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 1983年 6月~ 1998年 6月 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 1例 ,骶前感染 1例。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16a。 2 4h排便中位数为 7次 (6~ 11次 /2 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修中  汤海涛 《安徽医学》2014,(9):1255-1258
目的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回盲部病变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有完整资料的回盲部疾病的手术病例,统计入院后的B超、CT、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及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完整的回盲部病变患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8例,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右下腹扪及包块16例,便血或脓血便9例,腰痛2例,腹泻4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2例。术前初诊胆囊结石1例,8例术前初诊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包块(其中回盲部癌2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回盲部憩室伴脓肿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4例),阑尾炎手术后3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1例,回盲部肠管皮肤瘘1例)。结肠镜检查与B超、CT及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相比,对提高术前诊断价值更大。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配合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回盲部回盲瓣特有的超声声学特征,明确肠套叠套头所在位置,准确诊断各型肠套叠,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空气灌肠或是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216例,先用低频凸阵探头全腹扫查,发现可疑包块换高频探头仔细观察包块结构,并沿升结肠寻找回盲部、回盲瓣,明确包块所在的肠管位置,观察肠管套入的深度、肠壁水肿程度,系膜血运情况,是否伴有腹腔积液。结果本组216例肠套叠中套头位于结肠肝区176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小肠套叠25例,并发肠梗阻6例,腹腔积液8例。所有小肠套叠病例中,回盲部均显示形态良好,回盲瓣清晰可见。23例小肠套叠在动态观察过程中自行整复,其中2例继发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均为回回型肠套叠。2例回结型肠套叠病史超过72 h,解血便,直接行手术治疗。肠套叠包块横切面呈偏心的"同心圆"征,这点有别于其他肠道疾病的"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可见多层肠壁结构呈平行管样排列。结论熟练掌握回盲部回盲瓣的解剖声学特征,可明确肠套叠的类型,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科1986年3月至1988年3月对回盲部或右半结肠癌切除病例,失去回盲瓣功能,人工设计似回盲瓣作用,施回结肠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六例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诊断为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阑尾炎8例,术中发现并诊断为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7例,予及时处理;诊断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4例。结论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回盲部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束状,左与回肠相接,向上与升结肠相连,长约6~8cm,此处有两片唇样粘膜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可以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回肓部是很多疾病的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盲部的溃疡性病变,其内镜下的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现对28例回盲部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中声  张谦 《吉林医学》1997,18(5):276-277
在行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时,回盲瓣被一并移出。为了弥补回盲瓣缺失所引起的功能障碍.1918年由Kellogg[1]首先报告回肠套入结肠内的有限套叠瓣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多种模拟回百瓣的尝试,效果虽然满意,但各有利弊。有的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有的临床应用例数较少,而且手术操作较复杂[2~6]。为此作者设计了回盲瓣成形术,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能自然形成乳头瓣,且有类似回盲瓣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为47例病人施行了该术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实验研究1.1实验方法:当地成年健康杂种狗4只,雌雄各2只,体重11kg~15kg,术前…  相似文献   

18.
回盲瓣对肠吸收功能的代偿有重要意义。我科成功地为2例距回盲瓣仅0.5cm和1.0cm回肠坏死的病儿,行了保留回盲瓣的回肠回肠末端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短肠综合征治疗的进展,回盲瓣功能的重要性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尽管保留回盲瓣的手术随之产生,但是,实际上回盲瓣无法保留的病例很多。为了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及其营养吸收,预防小肠结肠化和其产生的小肠炎性改变。我们设计了一种“回盲瓣重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9岁。15例中肠套叠3例,肠扭转7例,克隆氏病4例,肠结核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量小肠切除后,保留回肠末端回盲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3例大量小肠切除后,仅能保留10 cm以内回肠末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表现。结论对于肠绞窄、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切除大量病变肠管后,保留回盲瓣对于预防短肠综合征有重要临床意义,保留回盲瓣对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防止结肠内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有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