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肝小议     
针对柔肝是治疗肝阴虚的方法的见解,提出柔肝之法主要用于肝气之病。作者认为,肝气本属本虚标实之证。柔肝,即在养肝体的基础上,使郁滞者疏,横逆者缓,从而恢复肝木柔和之性。  相似文献   

2.
论肝气证治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是具有调了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物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不用,可见神志抑郁证;如疏泄太过,便肝气有余,可出现肝气亢奋…  相似文献   

3.
对肝气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肝气的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肝气、脾气的相关性以及肝气为患与第三状态的关系,并将肝气疏泄失常分为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郁结、肝气虚弱等四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4.
<正> 肝气犯胃是胃脘痛中最常见的一个证型,近年来,我们用三合汤治疗肝气犯胃多例,效果满意。肝气犯胃是一个病理名词,中医学上的肝气,原指肝脏升发条达的一种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当情志不遂郁怒之后,肝的升发条达功能受到损害,就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肝气过盛、横逆而克脾犯胃;另一种  相似文献   

5.
肝气肝郁辨     
肝气证和肝郁证是两种不同的证候。其概念不同,治法迥异,但因其症状相似,病因皆与情志有关,又都易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因而存在着理论及临床方面的混淆。肝气证是指肝气横逆之候,故《中国医学大辞典》称其为“肝邪胀痛”,它是因大怒伤肝,致肝气暴涨,肆虐横逆而成。故表现为病理性的亢奋。病起自本经则胸胁胀痛连及少腹,妇女乳房胀痛。影响脾胃则(月真)胀,暖气,呃逆,恶心呕吐,即木克土。上冲于脑则头疼头晕,烦躁易怒。因其为肝气的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肝气证极易发展成肝火。另外肝气证尚可因肝气冲心犯肺,扰肾而生出种种变端。男子性情刚烈,常易发怒,故多患肝气证。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重大疑难性蛋白质构象病老年性痴呆中医药防治的新途径,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病肝气郁滞基本病机,提出了 "肝气郁滞-内质网应激关联"中西医结合病理新假说.该假说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从肝和脑的关系,内质网和肝主疏泄功能的类比性,以及内质网应激与肝气郁滞的病理关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为新假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一旦因某种因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即“肝气郁滞”。根据临床所见,肝气郁滞有郁而不升、郁而不达及郁而亢逆之分,临证如何准确辨治,须要理论联系实践的周密思考过程,兹抛砖引玉,试论于下。1郁而不升肝乃风木之脏,主升发。郁而不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的疗效.方法:采用腹部和四肢穴位埋医用羊肠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并与中药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对照观察.结果:两组均能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痊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0%,痊愈率26.7%.穴位埋线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结论: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费用低,痛苦少,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肝气虚一证,《内经》中即有论述,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当代医家对肝气虚证的论述不乏其人,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的虚证“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张伯臾老中医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不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表明肝气虚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肝气虚证的诊治进行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验证肝气郁滞型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为肝气郁滞型MS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规范化、量化的依据。方法将548例(男287例,女261例)MS患者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为肝气郁滞型(147例)、痰湿壅盛型(140例)、瘀血阻络型(131例)、脾肾两虚型(130例)4种证型。测所有患者的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糖、血脂(包括TG、TC、LDL-C、HDL-C)等指标并计算患者体重指数(BMI)、SAS和SDS标准分,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中各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肝气郁滞型MS患者的SAS及SDS标准分与其余3种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气郁滞型MS患者的体重、腹围及TG与瘀血阻络型、脾肾两虚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滞型MS患者的BMI与脾肾两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气郁滞型MS患者的SAS、SDS标准分结果证实了肝气郁滞型MS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为肝气郁滞型MS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规范化、量化的依据。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董海彦  曾奕  曹海兵 《河南中医》2012,32(5):641-642
产后乳少分虚、实两种.虚者由身体素虚或产后失血,饮食不节,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实者由忧思恼怒,肝气郁滞,络脉不通所致.笔者应用钟刺疗法,取穴膻中、乳根、少泽、内关、太冲、太溪,治疗肝气郁滞型乳汁不行1例,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泰林"肝气、肝风、肝火"证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证治,肝气即肝气郁滞,王氏按由气至血,由轻至重,由本脏及他脏的线索,提出了治肝,气八法;对肝风,据其虚实及不同证型,提出了治肝风五法,但未能全面概括,而治肝火七法,则针对不同火热症状,采用清,泄,化三法治火,并从整体考虑,利用五行生克关系以治相关脏腑,本文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以供临床肝病证治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百忧解(氟西汀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0.00%(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看到某些教科书上对“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的概念含糊其词,或者混为一谈。鉴于这种认识,在临床上,一见到肝气为患,往往不分其郁结还是横逆,就大用特用香燥疏利之剂。其结果是,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反而加重。那么,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虽然同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而引起的肝经气分病变,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胃痛可归属"胃脘痛"范畴,肝气犯胃所致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腕痛连胁,嗳气频繁,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得嗳气、矢气则舒,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中焦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则脘部胀痛,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并配以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马月香 《中医药学刊》2006,24(5):808-809
通过文献整理,阐明了“疏泄”的基本含义为“散”、“动”,肝主疏泄寓含了肝气具有“散”、“动”的运动特点。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肾主闭藏和肺主肃降的生理特性对于防止肝气的“散”、“动”太过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整理,阐明了“疏泄”的基本含义为“散”、“动”,肝主疏泄寓含了肝气具有“散”、“动”的运动特点。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肾主闭藏和肺主肃降的生理特性对于防止肝气的“散”、“动”太过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郁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柴胡疏肝散化裁。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24%、对照组79.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气郁滞型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论肝气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者,人之根本也”。就肝气而论,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具有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