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曲后居”,《内经》、《难经》各有一处,用来形容心(夏)死脉的形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难经·十五难》:“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病,但钩无胃曰死,夏以胃气为本。”古今注家多依常训,未尽得经旨,故陈管见于此,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3.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故谓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饮食物的营养,在《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  相似文献   

4.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为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难,读去声,问难之义。皇甫士安的《帝王世纪》说:“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至隋萧古著《五行大义》,唐李善注《文选·七发》,他們引用《难经》文字,竞称《黄帝八十一问》,可見“唯”只是“问”字的互词而已。所以《史记·黄帝本纪》里“死生之说,存亡之难”两句的《索隐》云:“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凡此均足以说明“问难”是所以名经的  相似文献   

5.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6.
《难经校注》是《难经》整理校释的重要著作,其词语训释仍难免偶有疏误:《五难》中"菽"指作物"豆",非谓重量单位"豆";《十五难》中"前曲后居"的"居"指"仰直",非谓"微曲如锯";《十六难》中"善洁"指"嗜好洁净",非谓"瘈瘲"病。  相似文献   

7.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继则描述病肾脉、死肾脉。可见经文意在描写平肾脉象。个人认为原经文有错误,或者因传抄致误。作为五脏平脉,大体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内经·平人气象论》,曾着重讨论了四时五脏脉有胃气的重要性,并有“但代无胃曰死”之句。当我阅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将上述“代”字,注释为“即代  相似文献   

9.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发现:《难经》中“三部九候”是在“寸口”一处动脉搏动部位进行分区和分层后形成的示意概念,与《素问》中的实体概念外延不同;《难经》“独取寸口”脉象的解析是基于血脉理论中的“循环说”与横向分布理论,“独取寸口”脉法通过诊察“寸口”一部,映射出全身内外上下气血异常部位以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寸口脉”与“肾间动气”共同决其死生,补充了《素问》中“独取寸口”脉法以定死生之功;《难经》与《素问》在脉诊理论与技术差异背后的由来可能与扁鹊医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11.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对文中“肝不弦,肾不石”两句,诸家注释均不能贴切经义,于此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一、何谓胃气脉、真藏脉为了便于讨论,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脉有胃气?什么是真藏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的“治未病”,作为一种重点的预防疾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第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相似文献   

13.
《系问·脉要精微论》曰“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其中“地苍”一词十分费解,且从未见他书使用过,一直是注释《内经》的难点之一。古代注家如王冰、张志聪对此未加注释。然马莳曰“盖地仓则黑带沉滞矣”,张介宾注曰“地之苍黑,枯暗如尘”。《内经讲义》(四版)曰“地苍:即青黑色土壤”;《内经讲义》(五版)与《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则均采用张介宾“地  相似文献   

14.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15.
近代脉诊专家刘冠军说:“弦脉是脉管硬而端直,脉幅细而窄,张力明显,如触按琴弦,既有劲又有弹力。”对病理性弦脉描述各家有不同的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相似文献   

16.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7.
古医书好引“经”语。“经”通常指《内经》(或《素问》,或《灵枢》)。《医学启源·制方法》“《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所引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有时《难经》《伤寒论》等亦  相似文献   

18.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9.
彭丽华 《环球中医药》2010,3(6):449-450
《难经》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解释《内经》的论著,其发挥至理,剖析疑文,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相似文献   

20.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