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0):866-867
问: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有什么区别? 答: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有脂质沉着、炎症粥样斑块形成,管腔节段性狭窄、堵塞形成心、脑并发症.动脉硬化是一个动脉壁老化过程,长年的血流冲击、管壁像金属一样也会出现"疲劳"现象.  相似文献   

2.
问:老化对血管壁的增厚有什么影响? 答:国内对颈动脉壁增厚写了不少文章,很可惜对我们中国正常人从年青到老年的血管壁老化增厚过程,注意很少.正常人从年青→老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逐渐增厚(图5),但各家报告不一,以颈总动脉为例,Virginia大学医学院的资料认为正常人到30岁为0.65 mm,50岁为0.75 mm,70岁为0.9 mm.最近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认为颈总动脉IMT>0.9 mm为异常.巴铁摩尔纵向观察老化过程研究(BLSA),则报告30岁时为0.35 mm,70岁时为0.57 mm,两者相距甚远.因此在报告IMT增厚时一定要有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做对照.  相似文献   

3.
问:老化对血管壁的增厚有什么影响?答:国内对颈动脉壁增厚写了不少文章,很可惜对我们中国正常人从年青到老年的血管壁老化增厚过程,注意很少。正常人从年青→老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 MT)逐渐增厚(图5),但各家报告不一,以颈总动脉为例,Virginia大学医学院的资料认为正常人到3  相似文献   

4.
5.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7):99-600
在成年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25.0~29.9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表1).研究发现从1988-1994年间到1999-2000年问,美国成年人中超重的比率由55.9%升至64.5%,肥胖的比率由22.9%升至30.5%.  相似文献   

6.
在成年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25·0~29·9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表1)。研究发现从1988-1994年间到1999-2000年间,美国成年人中超重的比率由55·9%升至64·5%,肥胖的比率由22·9%升至30·5%。这种出乎预料的肥胖发病率的剧增导致美国心脏病学会要求大家行动起来,抑制肥胖发病率的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疗肥胖症,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和评论了多种减轻体质量的方法。作为一种不良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外,肥胖和超重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回顾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已知证据,重点在于评估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  相似文献   

7.
2012年1月,南非高血压学会(Southern African Hypertension Society,SAHS)公布了2011年(第5版)南非高血压指南,其英文版发表于《南非医学杂志》上。在前4版南非高血压指南中,主要强调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降压达标及危险分层。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危险因素,综合控制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国际认可的管理模式。南非以黑色人种为主,  相似文献   

8.
1 前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这些疾病的基础病理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血管壁所有结构、循环细胞如血小板、白细胞和炎症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巨噬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这些疾病的基础病理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血管壁所有结构、循环细胞如血小板、白细胞和炎症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图1).中心环节是血管内皮,它是联接循环系统与血管壁的一个动态界面.血管壁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变化着,但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同于年龄老化的病理过程,它甚至可能在儿童期就发生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青少年就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如果没有到达晚期,通常不会威胁生命,但很多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却在中年期突然发作.  相似文献   

10.
血压控制达标是降压治疗策略的核心.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是提高现阶段血压控制达标率最重要的途径.联合治疗能有效干预多种升压机制,增强降压效应,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减少或抵销不良反应,保护靶器官.固定剂量联合制剂通过多组分设计和效应面分析研发,具有合理的剂量配伍,是优化后的简化.相对于处方临时联合,固定剂量联合不仅简化治疗药品,减少治疗费用,而且使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具有更强的制约性,提高约20%长期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从而有利于血压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11.
14 抗癫痫药物浓度监测的评价谢光洁:抗癫痫药物浓度监测已成为癫痫病内科治疗规范化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它的价值是肯定的,常应用于下述情况:①在开始治疗时。通过监测争取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血压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在病因学上有密切关系,两者的相关呈连续性。抗高血压治疗可降低冠心病风险。高血压及其血压水平是影响冠心病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需采用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室质量(LVM)增加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随之逐步升高。也有证据表明:伴 LVH 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随着 LVM 的下降而降低。LIEF 研究揭示了逆转的 LVH 使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下降约30%,而这些益处与降压程度、治疗方式及是否有冠心病无关。由于 LVM 直接与预后相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需要精确的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这个过程即使受到轻微干扰也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肥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近来研究发现,微小RNA(miRNA),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小分子RNA,是几乎每个生物学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miRNA通过转录后加工过程负性调控相应靶基因的表达。近期的研究表明,miRNA显著影响心血管系统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评论miRNA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功能以及在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侧重阐述miRNA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心血管系统功能中作为"精细调谐器"和"卫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4)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纪宝华无论是I型(胰岛素依赖型)还是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起病15年以后部分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同时并存,高血压又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一旦形成了糖尿病肾病,目前尚无特效医治方法,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50年回顾(待续)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世界上较系统的描述,已有近150年历史。在我国也早已存在和流行,由于当时对该病认识水平有限,未能加以科学论述和命名。但对其临床表现和危害有一定了解,并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下来。我国关于布病的确切记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已近百年。布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全面系统防治。50多年来,已查清了疫区范围,掌握了流行规律,制定了技术对策,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心血管的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同时还伴有儿茶酚胺分泌过量的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其中最危及生命的心血管表现,如高血压急症,是由于肿瘤组织突然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所致。嗜铬细胞瘤患者还可能表现为低血压甚至休克,这些表现可能出现在多系统危象之前。嗜铬细胞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悸,也可表现为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随着对应激性心肌病关注的日益增多,人们发现嗜铬细胞瘤还可表现为可逆性的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该文对嗜铬细胞瘤心血管表现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述。由于嗜铬细胞瘤的心血管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对有临床表现的患者,即使儿茶酚胺分泌正常,也应进行嗜铬细胞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8)高血压与冠状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8)高血压与冠状循环戚文航张维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循环的结构与功能病变。由于抗高血压治疗的各种临床试验均未能使缺血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下降达到期望值的水平,即舒张压平均降低0.67~0.80kPa(5~6mmHg)...  相似文献   

19.
DNA的完整性是细胞和机体正常生活状态所必需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由于DNA的自发突变,DNA损伤是经常发生的。细胞内DNA损伤的积累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功能和信息精确性的改变。虽然与年龄相关的信息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DNA修复能力的改变可能起关键性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DNA损伤修复与老化关系的研究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DNA损伤和修复方式 DNA损伤指由物理、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造成的DNA分子的改变。最常见的DNA损伤包括二聚体形成、DNA链断裂和交联、碱基丢失、碱基或核苷酸的替代、碱基配对错误、插入。由一种损伤因子常可引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1)我国高血压流行趋势与防治状况(续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危险因素水平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全国现患高血压至少2亿,每10个成人中有2人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比值是5∶1;高钠低钾、超重/肥胖、过量饮酒、精神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防治取得重要进展,首钢人群防治和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为我国基层高血压控制与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控制高血压可降低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危险分别为40%~50%及15%~20%.加强我国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