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HbAlc≤6%的单纯糖尿病组46例和HbAlc>6%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43例,对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HbAlc>6%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HbAlc≤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微血管病变组(观察组)和非微血管病变组(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FBG及HbA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微血管病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显著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对于评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糖尿病(DM)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146例糖耐量正常者、165例糖尿病患者(DM组)进行HbAlc、FPG、2 h PG及FIB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bAlc、FPG、2 h PG及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能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控制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良好的相关性.FIB水平显著上升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程度加剧,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杨桂珍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59-1260,12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并检查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统计分析HbAlc水平与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208例患者中有眼部视网膜病变者(DR)31例,无视网膜病变(NDR)者177例,DR组HbAlc值为(6.539±1.377)%,NDR组HbAlc值为(5.588±0.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Alc水平的升高,DR检出率呈增高趋势。②208例患者中有微量蛋白尿(UMA)的患者27例,无微量蛋白尿(N1mdA)患者181例,UMA组HbAlc值为(6.276±1.191)%,NUMA组HbAlc值为(5.696±0.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Alc水平的升高,LIMA检出率呈增高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哲庆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742-4743
[目的]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含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糖尿病组,74例健康老年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了FBG、Ch、TG、LDL-C、HDL-C和mALB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层析法,尿微量白蛋白采用竟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空腹血糖(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胆固醇(Cho)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醋(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直接酶法。[结果]糖尿病组的HbAlc、FBG、Cho、TG、LDL-C、mALB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的血清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随之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48,P﹤0.01;r=0.483,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有关,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灵敏指标。联合检测HbAlc和mALB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中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的状况.[方法]对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61饲、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99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脂肪素水平,同时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C肽水平,比较3组闻血浆脂肪素平均水平.[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脂肪素水平分别为(1.90±0.56)ng/ml、(2.04±0.69>ng/m]、(1.00±0.33)ng/ml,糖尿病人组与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脂肪素水平与TG成正相关,与HDL成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肪素水平明显升高,但在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血浆脂肪素水平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无明显不同,提示血浆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血糖水平的变化与骨密度、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四川省某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34)、骨量减少组(n=32)和骨质疏松组(n=20),依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微血管病变组(n=23)和无微血管病变组(n=63)。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患者甲状腺激素[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同时比较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分析老年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患者TSH、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TSH、FBG及HbA1c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患者TSH、FBG及HbA1c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血管病变组患者TSH、FBG及HbA1c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股骨颈及正位腰椎(L14) T值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TSH水平与骨密度呈明显负相关,与微血管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FBG及HbA1c水平与患者骨密度、微血管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T2DM患者TSH、FBG、HbA1c水平与骨密度、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积极监测T2DM患者TSH、FBG及HbA1c水平的变化或可为骨密度异常和微血管病变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1C、FBG检测及眼底检查或荧光素造影检查。其中糖尿病正常眼底(NDR)组4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40例。结果 HbA1C水平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较无视网膜病变组高(t=5.310,P0.01),HbA1C水平越高,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χ2=12.59,P0.05),HbA1C≥7%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而FBG水平DR组与N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8,P0.05)。结论 HbA1C测定可作为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且将HbA1C控制在7%以下,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极为重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郑丽丽  许琳琳 《上海预防医学》2012,24(4):223-223,F0004
<正>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改变,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本文通过对9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分析,旨在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的差异,为临床监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老年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并发症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合并并发症为观察1组(n=32),无合并症为观察2组(n=50),对两组的HbAlc和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1组的FBG和HbAlc水平均高于观察2组(P0.05);同时,不同合并症患者的血糖和HbAlc水平比较有统计意义(P0.04)。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白春洋  赵玉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98-1999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发病24h内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内皮功能[NO,ET-1]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ET-1、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NO含量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NO生成减少,ET-1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血管内血栓形成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而脑梗死早期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高Hcy)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2009年在即墨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病人75例为糖尿病病人组,从同期收治的糖尿病病人中选择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57例为糖尿病并CHD组,并以48名健康老人为对照组,3组均检测血Hcy、纤维蛋白原(F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血Hcy、Fg、HbAlc,糖尿病组、糖尿病并CHD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CHD组均高于糖尿病组(P〈0.01)。在糖尿病并CHD组中,Hcy与Fg、HbAlc均呈正相关(r=0.41、0.46,P〈0.01)。[结论]2型糖尿病及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80例研究对象设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DM+AS)。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然后与测定的血浆脂联素水平,白细胞计数(WBC)、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体重指数(BM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AS组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DM组和NC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SBP、DBP、BMI、FBG、HbAlc、TG、CIMT成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随着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而降低,可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代雪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0-379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卢湾区淮海社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淮海社区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血脂、血压及其中171例糖化血红蛋白值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空腹血糖为(7.53±1.67)mmol/L,血糖异常率(FBG≥7mmol/L)为58.5%;②171例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为(7.60±1.61)%,其中HbAlc〈6.5%占25.15%。HbAlC与病程、饮食控制等因素有关;③收缩压平均值为(137±16)mmHg,舒张压为(82±10)mmHg,35~55岁组和≥75岁组患者收缩压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脂异常率约为73%。结论淮海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控制满意率低,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98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48例和格列齐特组50例,治疗组给予格列美脲治疗,对照组格列齐特治疗,疗程为8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 w后,FBG、2hPBG、HbAlc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但两组间治疗前或治疗后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计出现低血糖、头痛、腹痛、脐部不适3例,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3%,对照组出现出现头晕、胃部不适等共8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0%,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明显降低FBG、2hPBG、HbAlc,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有效、理想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8.
李瑾  张洁  谢云 《职业与健康》2006,22(24):2281-2283
目的观察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92例伴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及双侧眼底镜检查,并与30例不伴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糖尿病伴DRⅢ期及增殖期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糖尿病出现DR各期的24h尿微量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是随着24h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而加重的,提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ABI)与趾臂指数(TBI)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MS)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9年4月某院住院的高血压合并MS患者157例和未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63例,入院后测定其ABI、TBI、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尿酸(UA)水平。根据患者的ABI和TBI进行分组,分为正常组、ABI降低组、TBI降低组和严重病变组,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入院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ABI和TBI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严重病变组、ABI降低组、TBI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HbAlc、TC、TG、LDL、UA水平均明显较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合并MS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ABI与TBI对合并MS高血压患者评估心脑血管事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ABI和TBI降低对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和心脑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9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0例、早期DN组30例、临床DN组30例,同时取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脂联素、抵抗素水平,并分析其与UAER等指标的关系。[结果](1)正常人血清脂联素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P﹤0.01),糖尿病患者中早期DN组的血清脂联素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临床DN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最高(P﹤0.01)。血清抵抗素水平在单纯糖尿病组、早期DN组及临床DN组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2)在DN阶段,血清脂联素与抵抗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49(P﹤0.01);血清脂联素、抵抗素水平分别与UAER、血糖(BG)、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相关。(3)对糖尿病患者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受UAER、HbA1c及Scr的影响较大。[结论脂联素、抵抗素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血清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和评估DN有作用。脂联素、抵抗素有望成为治疗DN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