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便秘常责之于肠道受病 ,其成因可由燥热内结 ,或因气滞不行 ,或因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肠道干涩 ,以及阳虚阴寒内结等。临床治疗常以泻下通便为主。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 5 0余年 ,对于便秘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某些顽固性便秘 ,在常法不能收效的情况下 ,从调理肝、脾、肾的脏腑功能入手治疗本病 ,屡屡获效。笔者有幸从师侍诊 ,现将孟老的经验整理如下。1 柔肝缓急法《医经精义》脏腑通治篇云 :“肝与大肠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 ;大肠病 ,宜平肝为主”。故而 ,肝的阴血不足 ,疏泄功能异常 ,常易导致便秘的发生。孟老在治疗此类便秘…  相似文献   

2.
马春莱  雷超 《北京中医药》2014,(10):743-745
周玉祥教授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有其独到认识,认为其病虽在大肠,不可忽视脏腑,便秘与肺脾肾肝心等五脏密切相关。强调慢性便秘的疗需辨证论治,分型遣方,可补肺强肾、调肝理脾、通腑润肠,同时重用白术等验方治疗,常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8-599
便秘的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失常,治疗应以通下为主,而便秘的发生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肺、肾、肝的功能亦很重要.本文总结了从脾胃、肺、肝、肾论治便秘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作者的临床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医学入门·五脏穿凿论》指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泻脾土。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此合一之妙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党中勤教授治疗便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病例,进行总结。结果:党师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肺、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便秘之病不可一概用大黄、芒硝之属,应究其源而辨证论治。结论:党师提出的培中土补益气血、开肺金通腑行便、解肝郁复木疏泄、温肾水开窍后阴等治疗便秘的思路及经验方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中与"便秘"相关的条文论述及医话医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张锡纯临床诊治便秘的学术思想.张锡纯认为造成便秘的根本病机是胃气不降,病位主要在胃和大肠,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张锡纯根据便秘发生的病机、病位提出了"补心、平肝、升脾、宁肺、温肾"五大治则以降胃气.在便秘的治疗上张锡纯...  相似文献   

7.
陈安凤 《中医杂志》2002,43(4):316-317
水肿一证,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能遂其条达之性,气机通畅,实有助于水液的排泄,唐容川《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气行水亦行”,“治气即治水”。可见肝与水肿的发生与治疗有密切的关系。1 肝与肺之水肿肝主藏血,性喜条达;肺主气,性喜宣肃,通调水道。当肝气郁结,气火上升太过时,肺之宣肃失司,制节不行,气不得降而上逆喘咳、便秘;同时水道不通,小便不利而发为水肿。王孟英  相似文献   

8.
五脏辨证治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强 《河南中医》2008,28(2):34-35
大便是大肠所生,其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疏泄)、脾气的升提、脾胃的转输、肾的开阖,方能不失其度。又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功能宣降,肺气得降,则腑气得通,而魄门功能正常又有利于协调五脏气机之升降。故便秘从五脏辨证施治是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刘绍能 《北京中医》2011,(8):598-599
便秘的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失常,治疗应以通下为主,而便秘的发生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肺、肾、肝的功能亦很重要。本文总结了从脾胃、肺、肝、肾论治便秘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作者的临床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10.
"肝与大肠相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中医研究》2007,20(11):3-8
《五脏穿凿论》,未知何人所著,始载于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其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观其论命名“穿凿”,意即附会,但又明确提出而成论,且后文言“此合一之妙也”,或有深义。其中“肝与大肠相通”一句,李梴注:“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而并未对其机理作出分析。李梴之后,亦未见有阐述“肝与大肠相通”的专论。笔者以下尝试从基础生理到临床治疗各方面分析探讨“肝与大肠相通”的机理所在。1肝与大肠生理上的联系1.1肝与大肠…  相似文献   

11.
迟莉丽教授基于"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认为老年性便秘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肾,与肺、肝、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司、气血阴阳虚损所致大肠传导失常。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运用健脾益胃、温肾益精、补肺降气、疏肝养血、养心安神等五法从五脏论治老年性便秘,取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在各个年龄段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便秘的病位虽在大肠,与大肠通降不利关系最为紧密,但肠道气滞仅为疾病的外在表征。故文章以“魄门亦为五脏使”为基础,分别论述了肝之气滞郁结、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血不足、肺之气机郁闭、脾之运化失常时,导致肠道气滞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并从中医临床研究及西医现代研究入手,同时例举了经典方剂及自拟经验方的应用方法及加减配伍原则,以期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肛门又称魄门,为下窍二阴之后阴。肾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肛门通于大肠,而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与胃腑气相通,胃与脾相表里。肝经绕阴部。任脉、冲脉和督脉出于会阴。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主升清。肝主疏泄,藏血。心主血脉。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因此,肛门与肾、肺、脾、肝、大肠、胃、任脉、冲脉和督脉在生理、病理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带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若肝之疏泄失常,升发无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渊源及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棉娟 《陕西中医》2011,32(2):251-252
<正>《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脏各有阴阳,脾为五脏之一,亦有阴阳之分。历代医家对五脏之阴多注重滋补心、肝、肺、肾之阴,而很少重视脾脏之阴。  相似文献   

16.
<正> 黄元御在《灵枢徽蕴·噎膈解》中说“饮食消腐,其权在脾,粪溺疏泄,其职在肝,以肝性发扬,而渣滓盈满,碍其布疏之气,则冲决二阴,行其疏泄。”当渣滓秽物在大肠或膀胱中充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激发肝的疏泄功能,把秽物排出体外,一旦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二便排泄异常的疾患,如五更泄、便秘、遗溺和癃闭等,称为肝司二便排泄。临床中对从肾、脾、肺等论治乏效的二便排泄异常类疾患从肝论治,调其疏泄,效果常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消渴病病机复杂,但总属阴虚燥热、五脏病变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的结果.而津液代谢正常的保证则需要肝的疏泄正常、心的脉络通畅、肺的通调有道、脾的运化有权及肾的阴津充足共同协调完成.现将消渴病的病机与五脏关系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大量与便秘诊治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便秘产生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肺功能失调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是便秘的根源。便秘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肾之阴阳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致体内气机失调、津液不足而形成便秘;肾内蕴元阴元阳,肾之阴阳失调使人体内各脏腑之阴阳均出现不足,从而产生便秘;脾主运化,其功能失调会使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失常而产生便秘;肺失宣肃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也和便秘的形成有关。对于便秘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疏肝气、调肾阴阳、健脾气、协调肺之宣肃为法。  相似文献   

19.
<正> “五脏水”系指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是对五脏病变引起水肿的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成因、辨证分类及论治作了重要的补充或发挥,成为水肿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五脏水的临床有关问题作一初步讨论。一、五脏水的形成机理(一) 心水。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肺的主气及宣降通调作用,脾的生化及运化作用,肝的藏血、疏泄作用及肾的温煦气化作用,均与心的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变,当血液运行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20.
小儿便秘虽病位在大肠,但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魄门亦为五脏使",即魄门的启闭依赖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肝气的条达、心神的主宰。本文基于气机角度,从五脏六腑功能对小儿便秘进行辨治阐述,以期能达到五脏六腑气机调畅,脏腑顺利进行藏泻,魄门开合启闭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