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灸防治中风后偏瘫肩痛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针灸早期介入中风后偏瘫肩痛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加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B组)和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C组)各30例.A组针灸用穴以阴经为主;B组在针灸基础上(用穴同A组),配合内科常规中西药治疗;C组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同B组.在对其效应进行同期平行观察时,对3组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肢体疼痛缓解程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93.3%,均明显高于C组的46.7%(P<0.01);而A、B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确切,早期介入效果更佳,与单纯药物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及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采用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VAS明显减少(P<0.01),全血黏度指标明显下降(P<0.01)。结论: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3.
中风后偏瘫肩痛针灸疗效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针灸治疗的30例进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40-59岁组与60-80岁组相比、肌张力降低组与肌张力增高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力〉Ⅱ级组与肌力≤Ⅱ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病程〈1月组与1-3月组相比、病程l-3月组与3-6月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中,年轻、病程短、肌力较高、肌张力低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早期介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 90例随机分为 3组。分别采用针灸、中药、针灸加中药进行治疗。结果 :三组间总疗效、神经功能缺损、ADL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针灸组、针灸加中药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针灸组与针灸加中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 ,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合雷火灸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针刺合雷火灸组(A组)、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B组)各30例.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肢体疼痛缓解程度优良率分别为93.3%和56.7%(P<0.01).结论:针刺合雷火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确切,与单纯药物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 ,偏瘫是其主要后遗症。针灸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文件确认中风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近 10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综述如下。1 分经论治长期以来 ,“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临床。赵氏[1]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 ,配以醒脑开窍 ,平肝滋肾的穴位。上肢瘫取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瘫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等穴。治疗 70例中风偏瘫患者 ,基本痊愈率为 5 4 % ,总有效率为 98.6 %。陈氏[2 ] 等认为针治督…  相似文献   

7.
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中风偏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珍 《河南中医》2004,24(9):65-66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课题。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单纯的针灸治疗与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进行观察,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锦蓉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9):F004-F004
中风偏瘫初期的功能锻炼若未重视患侧肩关节的保护及锻炼,就可出现该侧肩关节较剧烈的疼痛、甚至脱位,阻碍进一步的功能锻炼。此种情况在临床常常碰到,但单纯的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风偏瘫后遗症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8):1103-1105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风后抑郁的针灸治疗现状,分别从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针灸选穴,特色针法,灸法治疗以及综合疗法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筛选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36例)、头针组(30例)和体针组(30例)3组。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对照。结果 头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或体针组。结论 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2.
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症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将 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 6例和对照组 38例 ,治疗组以舌针配体针治疗 ,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 ,治疗 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得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评分 30 .12± 8.5 0 ,治疗后评分 5 1.30± 7.32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对照组治疗前评分 31.0 5± 7.92 ,治疗后评分 4 4 .5 2±8.6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治疗组总有效率 80 .4 % ,对照组 6 8.4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症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3.
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头针联合体针、舌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体针、舌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血浆比黏度(KO.01)、纤维蛋白原(P〈0.01)、红细胞压积(P〈0.01):并且治疗组在半身不遂、头痛、头晕目眩、面色咣白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调脂通瘀片对血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调脂通瘀片(TZTY)对实验动物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该药对小鼠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放射免疫法测定药物小鼠血交TXB2、6-keto-PGF1的含量的调节。结果:该药能明显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明显降低血浆中TXB2的含量和增加6-keto-PGF1α的含量。结论:调节TXB2/6-kepo-PGF1α比值是该药防治血栓形成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诊治的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及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及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57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49例,总有效率81.67%。经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恒  李萌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3-385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会诊顺序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体针组(A组)66例和传统针刺组(B组)54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6例,显效4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66.7%。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血脂、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葛根素组三组进行喂养与给药,30天后测定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含量明显增加(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与高脂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葛根素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葛根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血瘀性脑缺血模型影响的特点。方法采用注射地塞米松复制血瘀模型,姜黄素混悬液给血瘀模型大鼠连续灌服10d,于第11天给药物后1h,大鼠两侧颈总动脉结扎30min,造脑缺血模型;取血测全血黏度;取大鼠脑,一半脑组织用生理盐水制脑匀浆,测脑匀浆ATP水平;另一半脑组织固定、切片,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可成功复制血瘀模型,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可成功复制脑缺血模型。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可显著降低血瘀性脑缺血模型全血黏度,显著提高脑匀浆Na+-K+-ATP、Mg2+-ATP、Ca2+-ATP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改善模型所致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萎缩。结论姜黄素可显著改善大鼠血瘀性脑缺血模型全血黏度和脑匀浆ATP酶及脑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中高脂血症的发生情况及针灸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 (A组 )、针灸加中西药治疗组 (B组 )和单纯中西药治疗组 (C组 ) ,分别观察 3组的临床疗效及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的变化。结果 :90例中 ,伴高脂血症者 67人 ,其中TC和TG增高者多见。三种疗法在对偏瘫肩痛取得疗效的同时 ,对异常血脂的调节也出现良好作用 (P <0 .0 1 ) ,而 3组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结论 :直接参与中风后偏瘫肩痛治疗的针灸、中西药疗法 ,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存在着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