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红景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对照组(对照组)和氯沙坦联合红景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2例。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②两组均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P〈0.05),而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③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血尿素氮(BUN)、血白蛋白(Alb)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红景天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65例,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Ⅰ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Ⅱ组给予吡格列酮,Ⅲ组同时给予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量、尿β2-微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UAER、Upr、β2-M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Ⅲ组Scr、UAER、Upr、β2-M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此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将62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应用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32例,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蛋白(U-pr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TC、LDL-C、L卜Pro等指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治疗前、后比较,TG、HDL-C、ALT、AST、CK、CK-MB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能有效降低IgA肾病患者的TC、LDL-C、U-pro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ZO-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足细胞数目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贝那普利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ZO-1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以及应用WT-1来标记足细胞核,观察足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8周时,糖尿病组ZO-1染色强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12周时变化更为明显(P〈0.01),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8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周时贝那普利干预组ZO-1表达较糖尿病组增加,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干预组足细胞数目在两个时间点均较糖尿病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细胞数目与ZO-1表达呈正相关(r=0.923,P〈0.01),而与尿蛋白呈负相关(r=-0.9508,P〈0.01)。结论:ZO-1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表达减低,并与足细胞数目兰正相关,ZO-1的表达减低与足细胞数目减少、尿蛋白的发生密切相关。贝那普利能改善ZO-1的表达,减少尿蛋白从而起到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蛋白(a)[L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共6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测定血糖、肾功能、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C(HDL-C)、低密度脂蛋白-C(LDL-C)、PAI-1、tPA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比较。结果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C、TG、LDL-C、Lp(a)、PAI-1活性及UAER下降(P〈0.05或P〈0.01),而HDLC水平和tPA活性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有显著改变(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在降低DN患者血脂的同时,通过降低Lp(a)改善纤溶系统功能,保护受损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128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5,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③对临床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改善显著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明显。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2型糖尿病性肾病(DN)患中的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DM)患119例(男56例,女63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抽取静脉血测NO和ET-1水平。结果:2型DM患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2型DN组血浆NO明显低于2型DM组(P<0.01),血ET-1和AngⅡ明显高于2型DM组(P<0.01)。2型DN组NO与-1,NGⅡ,尿蛋白排泄率(UAER)呈负相关,ET-1与AngⅡ,UAER呈正相关。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O明显升高(P<0.05),而ET-1和AngⅡ则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NO与ET-1失衡在DN原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肾病 MHD 患者炎症改善情况。方法:16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 A、B、C 三组,其中 A 组单纯应用益比奥,B 组益比奥联合应用蔗糖铁,C 组益比奥联合应用蔗糖铁及左卡尼汀,疗程为1年,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C 反应蛋白(CRP)和主要生化指标(三酰甘油、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等)的变化。同时将 C 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原发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8例)与非糖尿病组(40例),观察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CRP 的组间差异。结果:3组患者血红蛋白均有所上升,但 C 组患者血红蛋白较 A、B 组有显著性明显改善(P 〈0.05);3组患者治疗前CRP 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显著性下降(P 〈0.05),同时治疗后 C 组较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组与非糖尿病肾病组 CRP 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 〈0.05),但糖尿病肾病较非糖尿病肾病组下降更显著。结论:左卡尼汀联合 EPO 和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疗效优于简单给予 EPO 和蔗糖铁治疗,并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 MHD 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孙希明 《中国科学美容》2011,(23):99-99,10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72例确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同时给予维生素B1 10mg,甲钻胺50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4周。其中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u+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1次/d,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并监测血糖、血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舒洛地特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及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防治作用。方法:80例DNⅢ~Ⅳ期合并DRⅠ~Ⅲ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均为20例),观察12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率过滤(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ZISHEN)、眼底荧光造影的变化。结果:(1)与自身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均能有效能降低患者UAER、Scr,提高患者e GFR(P0.05)。治疗后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与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相比UAER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前列地尔组、舒洛地特组、前列地尔+舒洛地特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底荧光造影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舒洛地特对DNⅢ~Ⅳ期合并DRⅠ~Ⅲ期患者在降低UAER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用前列地尔或舒洛地特治疗,可能更有效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及DR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曲尼司特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鼠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手术组30只,手术组应用单侧肾切除加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0 mg/kg)方法制备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组(DKD组)、贝那普利用药组(B组)、贝那普利+曲尼司特联合用药组(BQ组),每组10只.B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予贝那普利10 mg·kg-1·d-1灌胃,BQ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予以曲尼司特(400 mg·kg-1·d-1)+贝那普利(10 mg·kg-1·d-1)灌胃.于用药治疗开始后第12周末观察各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肾脏病理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KD组UAER明显增高(P<0.05),肾小球硬化程度较重(P<0.05);与B组相比,BQ组UAER更显著降低(P<0.05),肾小球硬化程度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曲尼司特对DKD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UAER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化学分子伴侣4-苯基丁酸(4-PBA)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肾病组(DN)和4-PBA治疗组(4-PBA),每组各18只。在治疗第4、8及12周末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肾质量指数(KI)、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p47phox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p47phox和硝基酪氨酸(NT)的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与NC组大鼠比较,在4、8和12周时,DN大鼠的KI显著增高(P < 0.05),UAER(mg/24 h)也显著增高(4.92±0.70 比 0.26±0.07、 5.29±0.83 比0.28±0.08、5.54±0.81比0.29±0.04,均P < 0.05)。12周时病理显示DN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积聚;而与DN组大鼠比较,4-PBA治疗组大鼠KI显著降低(P < 0.05),UAER(mg/24 h)亦显著降低(4、8和12周分别为3.71±0.37、3.47±0.36和3.28±0.40,P < 0.05),4-PBA能显著减轻肾脏的病理变化。在4、8和12周,与NC组大鼠比较,DN大鼠肾组织p47phox mRNA表达分别升高了154.72%、148.60%和91.95%(均P < 0.05);p47phox蛋白表达分别升高了118.00%、140.10%和177.82%(均P < 0.05);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分别升高了45.29%、59.13%和89.28%(均P < 0.05);尿MDA含量分别增加了2.05倍、2.26倍和2.43倍;尿SOD活性分别下降了64.78%、71.29%和79.32%。与DN组比较,在8和12周时,4-PBA治疗组DN大鼠肾组织p47phox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均P < 0.05);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 < 0.05),且与NC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4~12周,4-PBA治疗可显著减少DN大鼠尿中MDA含量,增加尿SOD活性(均P < 0.05)。 结论 4-PBA能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与TWP治疗组(C组)。并将C组按4、8、16 mg?kg-1?d-1不同给药剂量分为3组(Ca、Cb、Cc)。糖尿病组与TWP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链脲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糖(Glu)、肾质量/体质量(KW/BW)的变化;HE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测量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 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及C组Scr、BUN增高(P < 0.05);Glu、KW/BW和24 h尿蛋白量显著增高(P < 0.01),除Cc组(3/20)出现肝酶(ALT、AST)增高及WBC下降外,各组ALT、AST、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减少,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2)与B组比较,C组KW/BW和24 h尿蛋白量降低(P < 0.01),肾脏皮质nephrin和 podocin蛋白表达增高(均P < 0.01),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减轻,并随雷公藤多苷剂量的增加而越加明显。 结论 TWP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病变具有保护作用,并与剂量相关。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上调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红花黄色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IL-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soor yellow,SY)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Y。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高敏CRP(high sensitive CRP,hs-CRP)表达水平,并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水平。结果:治疗30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清FBG水平与治疗前血清FBG水平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照组治疗30d后IL-8、hs-CRP、UAER水平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使用SY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IL-8、hs-CRP、UAE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L-8、hs-CRP、UAE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花黄色素可减低早期DN患者血清IL-8、hs-CRP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尿白蛋白,起到了对早期DN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在2型糖尿病肾病(DN)的改变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39例)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A组,36例),同时以3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SAA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肌酐(Cr)、尿素氮(BUN)、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IMT等指标,并分析血清SAA与CIMT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EDA组和SDM组SAA水平明显高于NC组[分别为(7.98±0.63 vs.6.09 ±0.72vs.2.75 ±0.30 mg/L),P<0.05或P<0.01];EDA组、SDM组和NC组CIMT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07±0.13vs.0.86 ±0.22 vs.0.72±0.13mm),P<0.05或P<0.01].SAA水平与Hs-CRP、IL-6、FBG、HOMA-IR、C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和UAER成明显正相关,与HDL-C成明显负相关(P<0.05或P <0.01).EDN组双侧斑块数量≥2个的患者SA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只有1个或无斑块的患者(P<0.01),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409,P <0.05).UAER、HOMA-IR、CIMT和Hs-CRP是影响DN患者SA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联合检测SAA和CIMT可推断SA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全面的评价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提示临床应早期干预血浆SAA水平防治DN及其他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调节内质网应激对小鼠肾组织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 SET7/9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甜菜碱治疗(DN+B)组;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NC)组,每组各18只.实验第4、8、12周末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或)Western印迹法测定小鼠肾组织SET7/9、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H3K4me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24 h尿蛋白排泄率(UPER)和尿MCP-1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BG)、血肌酐、血尿素氮的动态改变;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与NC组比较,DN组BG、BUN、UPER、MCP-1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DN组小鼠第4周末开始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改变,第12周末出现明显系膜基质积聚.与NC组比较,DN组肾组织GRP78、SET7/9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H3K4me2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效应.与DN组比较,甜菜碱治疗组小鼠肾小球病变明显减轻,GRP78、SET7/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G、BUN、UPER、MCP-1、H3K4me2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内质网应激可能是介导糖尿病小鼠肾脏SET7/9表达的上游机制.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non-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ed with renal pathology. Methods Data of 110 patients diagnosed a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bined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and conducted renal biopsy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pathological diagnosis,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DN group, NDRD group and DN with NDRD group (MIX group). Results Membranous nephropathy was the most prevalent pathological type in NDRD group while IgA nephropathy was the major pathological type in MIX group. Compared with NDRD, DN patients had a higher anemia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DR) rate (all P<0.05). The prevalence of having both nephrotic range proteinuria and kidney function decrease was higher in DN than NDRD (P<0.05). Conclusions Renal pathology is important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N and NDRD since there is a relatively high rate of NDR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K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对链脲佐菌素(STZ)致大鼠糖尿病肾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分为正常组(A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贝那普利组(C组)、贝那普利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组(D组)。B组及C组、D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STZ,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A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血糖稳定1周后C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kg,ig),D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kg,ig)联合丹参多酚酸盐(18 mg/kg,静脉注射)。给药3个月后处理。结果:比较大鼠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肾组织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联合治疗比单用贝那普利效果更好。结论:贝那普利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组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血清脂蛋白(a)[Lp(a)]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并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 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4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D和 血清Lp(a)的水平。结果:DD、Lp(a)水平S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DN和CDN组显著高 于SDM组和对照组(P<0.01),CDN组显著高于EDN组(P<0.01)。DD和Lp(a)分别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 0.523,0.426,P<0.01)。结论:DN患者血浆DD和血清Lp(a)水平随着UAER的增加而升高,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可 能与DN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脂联素(ADPN)水平及血糖水平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择89例2型糖尿病(DM)住院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ADPN,同时常规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ADPN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67.74±14.89)比(39.36±13.92)、(54.38±10.1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血糖(2hPG)、HbA1c、病程、UAER、高密度脂蛋白(HDL)与脂联素水平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与HbA1c、空腹血糖(FPG)、2hPG、BMI、WHR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9、-0.436、-0.418、-0.479、-0.531,均P < 0.01;与年龄、病程、HDL、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5、0.405、0.501、0.843,均P < 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血糖水平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利于保持体内较高的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