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护理介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及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通过矫正肩胛骨姿势、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等措施进行康复护理治疗.结果:治疗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ADL明显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发展的关键,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ADL.  相似文献   

2.
刘玉芳  周青  徐郁文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57-1059
目的观察充气式护肩在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训练时佩戴充气式护肩,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拍X线片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程度,采用FMA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有效率、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气式护肩能提高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郭彩春  谭秀革 《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并节半脱位 80例 ,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 (各 4 0例 ) ,康复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在病后第 3天给予康复指导 ;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治疗前及治疗 4周后 ,进行肩关节半脱位测量及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比较。结果 治疗 4周后 ,上肢运动功能达BrunnstromⅣ级以上者 ,康复组 5 5 % ,对照组 2 5 %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显著 (P <0 .0 1 ) ;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间隙小于 1 4mm康复组 80 % ,对照组 4 2 .5 % ,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护肩带用于预防脑卒中患者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肩带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脱位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护肩带对患侧肩关节保护;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用三角巾及吊带托起患侧上肢.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关节脱位测量及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 两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13.3%、对照组30.0%,x2=4.32,P<0.05;两组上肢功能评定得分和Barthel指数记分评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肩带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脱位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组和传统康复组,治疗后2个月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组在缓解疼痛和治愈率方面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合并肩并节半脱位80例,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各40例),康复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在病后第3天给予康复指导;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关节半脱位测量及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达Brunnstrom Ⅳ级以上者,康复组55%,对照组2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显著(P<0.01);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间隙小于14 mm康复组80%,对照组42.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并发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80例屈肌痉挛并发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组在康复时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前后测量X线片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AHI、改良Ashworth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佩戴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进行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患者屈肌痉挛,减轻肩关节半脱位,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宝祥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2022,37(4):200-203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治疗系统进行患侧上肢的闭链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上肢加压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患侧肩关节影像学肩峰到肱骨头的间距(AHI)、肩部疼痛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佩戴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前后根据X线片测量双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痛。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复位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肩痛发生率、VAS评分、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减少肩痛的发生,减轻肩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2015年10至2016年10月,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用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用安慰贴布贴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X线片测量肩峰至肱骨头间距,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上肢功能部分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肩峰至肱骨头间距小于对照组(Z=-2.004,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2.492,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训练前使用运动贴布贴扎,训练后取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量肩峰下缘至肱骨头中心的距离(AH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AHD,以及VAS、FMA-UE和FCA评分均显著改善(Z 3.508, t 4.544, P 0.001),治疗组VAS、FMA-UE和FC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Z=-3.151, t 2.843, P 0.01)。结论运动贴布能缓解脑卒中后肩部疼痛,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 、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4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治疗组(n=22),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PNF技术,每日1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通过测量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AHH)评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状况,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患肩的疼痛程度。 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侧AH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Brunnstrom分期及患肩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13例患者肩峰下与肱骨头之间间隙<0.75 cm。 结论依据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应用PNF技术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肩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中药洗敷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FMA量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结论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药洗敷,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偏侧肢体的感觉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4例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护理及其效果。方法 74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通过肢位摆放、矫正肩胛骨位置、按摩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维持肩关节的活动等措施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74例患肩关节半脱位明显减轻,上肢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恰当的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上肢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影响。方法:将伴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各1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肩关节半脱位的减重措施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第二肩关节间隙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值),并评价肩关节 VAS疼痛指数。结果:治疗8周后,2组AHI值、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康复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物理治疗60天。实验组同时接受FES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摄取双例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FES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FES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82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营养治疗和康复护理。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FMA量表评估患者上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能力和腕手关节运动功能;采用Ashworth痉挛评分评定患肢肌群张力,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对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电位进行测定。结果两组SHS患者干预前FMA、Ashworth、Barthel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Barthel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Ashworth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HS患者干预前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波幅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水平(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修复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电位幅度,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