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ICC导管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PICC导管作为静脉输液的安全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发生的感染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针对引起感染的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导管因素、操作因素和护理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大限度降低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2.
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减少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综述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减少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的情况,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每位新生儿生后第三天脐部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脐部定植茵及感染茵的情况,并对其感染12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有细菌定植327例,定植率为94.5l%,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肠道杆茵及耐药茵等。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问、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结论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细菌定植,抑制致病病原体生长,避免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刘澄之  周雄英  俞君  汪月华 《护理与康复》2016,15(3):216-218+221
目的分析早产儿PICC发生细菌定植和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3例留置PICC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早产儿留置PICC发生导管尖端细菌定植和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7例,阴性46例;导管堵塞11例,未堵塞42例;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为导管细菌定植的保护因素,肢体肿胀为导管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PICC留置时间、出血是PICC发生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为肢体肿胀,发生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是导管留置时间和出血。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婉媚  朱丽贞 《护理研究》2013,(26):2910-2911
[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新生儿的细菌定植情况及其与各围生因素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215例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和入院后1周做咽拭子定植菌监测及痰培养。结果:215例新生儿共培养出237株定植菌。入院当天即有细菌定植者91例,定植率42.3%,40.5%为正常菌群,入院后发生细菌定植者146例;致病菌33例,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2.7%),定植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定植与胎膜早破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NICU住院的新生儿进行细菌学监测,有助于早期判断细菌定植情况,对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控制细菌定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首次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因为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目前,PICC的使用仅次于紧急救护的中心静脉导管[1].但是患者因为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在增加[2].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提出PICC置管感染率约占其所有并发症的40%,位居首位[3].明确诊断标准及诱发因素,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将有助于减少CRI的发生.为此,笔者对导致PICC置管期间CRI的相关因素及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毛莉萍  林丽星 《临床荟萃》2013,28(3):336-339
近年来,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新生儿院内细菌定植、感染的发生有增多趋势,同时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1-2],且各种耐药菌的产生,对于进一步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细菌定植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先兆,一种细菌的定植率代表了发生该细菌感染的风险性.细菌定植是指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细菌但无感染症状.NICU院内感染是新生儿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3-4].其早期诊治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定植和相关菌血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CVC)细菌定植和相关菌血症的发生情况和细菌谱及其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96例CVC留置病人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和导管培养的细菌学结果、导管细菌定植和相关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CVC细菌定植57例(59.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8例;溶血葡萄球菌10例;肠球菌2例;念珠菌9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各3例;多种细菌混合感染7例;其他细菌5例。革兰阳性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21例(21/25,84%),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0例(10/16,63.6%),念珠菌中耐氟康唑6例。CVC相关菌血症23例(23.9%)。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VC停留时间(OR=3.92)、置管位置(OR=1.24)和经CVC肠道外营养(OR=3.62)、病人年龄(OR=1.02)等因素的OR值大于1。结论:CVC细菌定植和相关菌血症发生率甚高.细菌为常见定植菌,耐药现象严重。CVC导管滞留时间、插管部位、经CVC肠道外营养、病人年龄是CVC细菌定植和相关菌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防范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其中有13例患儿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发生组,47例患儿未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导管堵塞、导管部分脱出、是否外部加固、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是否连续输液、输注液类型、冲管频率等资料,并采用SPSS20. 0软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体重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为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患儿低体重、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有关,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12.
黄莉萍  徐晓丽  胡莎  赵珍珍 《全科护理》2021,19(13):1814-1816
目的:调查导致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5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根据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其中发生组28例,未发生组97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病例信息及PICC置管时的操作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患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过小(<32周)、体重过轻(<1600 g)、穿刺位置在腘静脉、脐带异常、羊水污染、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导管阻塞是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1600 g、胎龄<32周、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胎龄过小、出生体重轻、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应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连续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细菌定植是指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细菌但无感染症状,是感染发生的前提。一种细菌的定植率代表了发生该细菌感染的风险性。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感染隐匿,临床特异性差,病情可迅速进展。本文总结了细菌定植的条件及常见部位、易引发新生儿严重感染的几种定植细菌,同时分析了感染的高危因素及细菌定植对新生儿感染的预测,提高新生儿细菌定植的拭子培养率,增强医生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识别、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就诊于我院的PICC置管新生儿128例,其中发生PICC导管并发症32例。统计PICC导管并发症类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中,导管堵塞占比最高,其次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断裂。经单因素分析,出生体质量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到达预期位置、留置时间 15 d、连续输液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到达预期位置、留置时间 15 d、连续输液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出生体质量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到达预期位置、留置时间 15 d、连续输液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需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专业,具有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不限制输注液体的渗透压等优点,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1],并大大减轻了频繁、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保证了其每日的输液量,为需要长期静脉营养和治疗的新生儿提供了安全的静脉通道。然而,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l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中,抽取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抽取未感染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和感染导管培养。结果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白细胞数(OR=2.561)、操作人员经验(OR=2.023)、导管留置时间(OR=1.347)穿刺次数(OR=1.248)。结论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管理好老年患者,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监督和管理,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适合新生儿PICC导管透明敷料的更换频率。方法 307例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3d、5d、7d更换透明敷料,观察3组患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儿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96%、4.90%、5.77%,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6.10%、7.06%、6.02%,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99%、1.96%、0.0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议新生儿PICC导管每7d更换透明敷料1次,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居家PICC肿瘤患者穿刺点细菌定植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0—12月于本院PICC维护中心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72例穿刺点采样,并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观察分析,同时对患者维护情况进行记录。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维护间期、敷料卷边范围、周围皮肤是否清洁、自理能力、穿刺点增生及导管体外长度为PICC穿刺点定植的影响因素,其中体外长度在4 cm以内能减少细菌定植。微生物检验显示,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要定植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首位。结论肿瘤患者居家期间PICC穿刺点细菌定植情况需得到重视,应对穿刺点细菌定植高风险者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置管时用心电图进行定位,维护过程中将体外长度控制在4 cm之内,加强对男性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维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若穿刺点增生应进行碘酊湿敷,建立有效联络方式,建立完善的社区维护机制、推广洗必泰消毒剂的应用,从而减少PICC穿刺点细菌定植,降低感染率,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一段时间内某院住院并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240例,以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者作为病例组,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细菌定植的因素作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排除可疑污染的阳性病例5例,30例导管尖端有细菌定植,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插入导管型号、拔管前是否有发热、拔管时穿刺点皮肤、导管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从导管有无输血、从肝素帽推药次数6方面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细菌定植为应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最终显示导管型号、抗生素的使用2方面因素是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结论 选择合适的导管,做好穿刺点护理,严格控制置管天数,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