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梁茹 《护理学杂志》2005,20(3):11-13
目的探讨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将124例糖尿病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干预组(68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性状,排便习惯、方式,膳食结构及运动情况.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采用护理干预,7周为1个干预周期.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膳食结构、排便情况、大便性状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便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降低糖尿病便秘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琳 《护理学杂志》2007,22(3):25-2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EBN)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EBN,即循证后采取早期预防、促进排便训练、心理支持、首次排便监护等干预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持续时间、排便时心率、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便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再次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EBN能显著降低AMI患者便秘发生率,从而降低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方法预防和解除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85例骨科在院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干预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通便,干预组采用早期提供助便器改变排便体位、直肠刺激、穴位按摩、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等系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达97.62%,其中早期饮食、排便行为训练有效率为69.05%,经直肠刺激后有效率为28.57%;两组排便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骨科卧床患者早期、系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预防患者便秘并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便,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减少因便秘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对减少骨科病人便秘的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预防便秘的发生。方法将本科287例骨科卧床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151例)和对照组(136例),两组在年龄、体重、发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体育锻炼、腹部按摩及精神心理等方面给予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周后两组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干预组接受护理干预后排便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P<0.01)。结论科学而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解决骨科卧床病人的便秘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琳 《护理学杂志》2007,22(2):25-2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EBN,即循证后采取早期预防、促进排便训练、心理支持、首次排便监护等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持续时间、排便时心率、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便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再次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EBN能显著降低AMI患者便秘发生率,从而降低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足底热敷联合穴位按揉治疗ICU危重患者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底热敷联合穴位按揉对ICU便秘患者改善排便情况的效果。方法将急诊ICU收治的有便秘症状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定时翻身、腹部按摩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足底热敷联合穴位按揉。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排便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其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便花费时间及两次排便间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足底反射区进行热敷以及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可促进患者排出积便。  相似文献   

7.
辨证施护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便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将121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与护理干预组(63例)。对照组每晚给予果导片1片口服,有便意时予开塞露1支(20 ml)辅助排便;干预组实施辨证施护,包括腹部按摩、饮食调理、针刺穴位、情志调护等。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0 5%,对照组为31 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可治疗和预防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便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舒适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142例,根据住院序号分为2组.单号治疗组70例,双号对照组72例.两组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西结合舒适护理,观察2组的首次排便时间及首次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中西结合舒适护理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排便情况,疗效稳定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优于常规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中有较好的实用价值,非常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便秘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中的效果.方法:将9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制订护理计划,预见性采用健康教育、饮食调理、腹部按摩、增加活动、心理护理、进行排便训练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发生及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便秘危险因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便秘发生率减少为14.2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早期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这对减少患者痛苦,减少便秘引起的危害以及促进疾病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程日记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预防便秘护理;观察组(60例)将预防便秘的相关内容设计成病程日记表格,由护士督导患者每日执行并记录。结果两组PCI术后便秘发生率、首次排便评分、排便满意度、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有便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患者记录病程日记、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有效降低了PCI术后便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改善直肠癌术后人工肛门患者排便习惯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排便指导、术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以及出院后的追踪护理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对人工肛门心理上完全接受的时间为(2.3±0....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对肛裂患者术后疼痛及便秘的效果,将肛裂手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及便秘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3d未排便、用力排便、排便堵塞、粪便干硬比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肛裂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肛裂术后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围术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肝胆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作出分析。方法 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肝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进食、排气、排便、下床及住院时间则均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干预组感染、胸腔积液、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肝胆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全程管理模式在混合痔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将行外剥内扎术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管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出院时患者的肛门疼痛情况、排便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应用PDCA对脂肪肝病人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脂肪肝病人自我保健、自我康复探讨安全、有效的护理模式.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抽取健康体检者中度脂肪肝病人240例,单号为观察组(120例),双号为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家庭护理干预,于6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及健康行为,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对病人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能有效促使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腹股沟疝术后患者实施延续干预措施,分析其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腹股沟疝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组均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出院后延续的干预措施。 结果干预组在出院6个月后的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腹股沟疝术后患者实施延续干预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及BMI,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药坐浴配合经穴推拿在肛裂术后的作用。方法:选取采用中药坐浴干预的肛裂手术患者 41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采用中药坐浴配合经穴推拿干预的肛裂手术患者 41 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首次排便时间、症状积分、疼痛程度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为(1.62±0.58)d,短于对照组的(2.51±0.62)d,观察组症状积分为(6.38±0.89)分,低于对照组的(8.21±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 1、2、4 d 疼痛程度分别为(4.76±0.21)分、(3.91±0.16)分、(1.15±0.14)分,均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15.83±2.96)d,短于对照组的(21.49±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坐浴配合经穴推拿应用于肛裂手术后,可有效减轻便秘情况,降低疼痛,同时加快创口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对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6例。2组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干预,研究组给予FTS理念的系统干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急性疼痛、并发症及应激反应方面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缩短/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2天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NRS评分分别为(3.05±1.32)、(4.13±1.42)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2天NRS评分降低,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研究组恶心、呕吐、便秘及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FTS理念的系统干预可促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食管裂孔疝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环节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的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双环节协同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分析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调查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护理总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稍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环节协同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老年疝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staged behaviour change (SBC) on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self-efficacy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scalds.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a total of 82 consecutive cases with diabetes and scalds wer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SBC group (41 cases were given SBC-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41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intervention)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granulation tissue growth time and wound healing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in intensity, QoL, self-efficacy, and score of wound exudation at 3, 7, and 15 day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 The granulation tissue growth time and wound healing time of the SBC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he 3-, 5-, and 7-day pain intensity of the SBC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respectively).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role emotional, social function, vitality status, physical pain, role physical, physical function, and general heal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respectively).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bove indicators of the SB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respectively).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mmunication with doctor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role function, symptom management, medication as prescribed, and control of water and salt intake and nutrition (P > 0.05, respectively).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bove indicators in the SBC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respectively). The score of wound exudation of the SBC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P < 0.05). SBC-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oL and self-efficacy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scalds an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wound healing, and can be recommended for clinical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