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QT离散度对肺心病病人的预后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老年慢性肺心病病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30例,第1天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其QT离散度,并与体检健康老年组60例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T离散度在老年肺心病组(高危组 低危组)为55.46±20.64(40~87)ms,较对照组42.58±18.46(34~66)ms增大,其中高危组61.22±25.74(45~120)ms,较低危组50.25±19.68(35~78)ms增大,低危组50.25±19.68(35~78)ms,较对照组42.58±18.46(34~66)ms增大,均P<0.05;而高危组61.22±25.74(45~120)ms,与对照组42.58±18.46(34~66)ms比较差异更加显著,P<0.01。[结论]老年肺心病病情越重其QT离散度增大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QT离散度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对200例冠心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对照组Q-Tcd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Q-Tcd明显大于健康人组。对其中23例心绞痛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其Q-Tcd值心绞痛发作期明显大于非发作期。提示:冠心病患者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增大,Q-Tcd对判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肺心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 1 2导心电图测定 6 9例COPD、88例肺心病和 32例对照者的QTd ,求得校正的QTd(QTcd) ,并测定同一日的血钾、气血分析及入院后三天之内的肺功能。结果 :COPD组、肺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QTd及QTcd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肺心病组与COPD组比较 ,QTd及QTcd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 ;肺心病死亡组 32例与肺心病治疗组 5 7例之间QTd、QTcd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QTd测定可作为COPD和肺心病病情变化的一种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测量69例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组的Q-Td和Q-Tcd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76±29对32±14,92±38对36±16,P均<0.01)。认为Q-Td和Q—Tcd明显延长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滞度与慢性阻塞性肺心病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关系。方法 :对 46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纤维蛋白原、血液粘滞度进行了测定及观察肝素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纤维蛋白原、血液粘滞度均增高 ,肝素治疗后降低。结论 :肺心病纤维蛋白原、血液粘滞度增高造成血液凝固性升高是肺心病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一个重要原因。肝素治疗能减轻高凝状态 ,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姜悦  陈威 《中国病案》2013,(4):66-6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再灌注治疗后QTd的动态变化,探讨QTd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给与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测定其发病后12小时内、13-72小时内、4-7天、8-15天的QT离散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QTd值分别为:12小时内54.48±10.89ms、42.93±7.65ms;13-72小时内60.27±15.14ms、43.01±7.94ms;4-7天48.65±12.21ms、43.47±7.87ms;8-15天46.41±13.11ms、43.01±8.16ms。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值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梗后13-72小时QTd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有人提出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有差异,称之为Q-T离散度(QTd),并与开胸记录的单相动作电位相符[1,2]。QTd的增加和肥厚性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慢性心衰的猝死有关。[3]但急性心梗患者的QTd亦增大[4]。为此,我们总结了急性心肌梗塞中存活者与因心脏事件死亡者的Q-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4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全血SOD-1含量。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全血SOD-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缓解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症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全血SOD-1含量显著低于非重症组(P<0.01)。提示: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病理过程有O_2参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全血SOD-1含量高低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南京产ECG512C型心电工作站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对54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结果 慢性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的QT离散度比存活患者的长,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发心律失常的比心律正常的患者的QT离散度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 QT离散度可作为肺心病预后的评估指标及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表明[1],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再灌注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AMI的预后。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反映心室肌应激性恢复的重要指标,对预测AMI后心室颤动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2]。我们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124例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探讨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92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共124例。入选标准:①诊断及溶栓治疗均符合W…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南京产ECG512C型心电工作站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对54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结果慢性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的QT离散度比存活患者的长,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发心律失常的比心律正常的患者的QT离散度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肺心病预后的评估指标及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QTc离散度与肺心病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卫红  李琼素 《医学综述》1998,4(5):268-269
<正>QT离散度(QTd)和 QTcd与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晚期心衰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疗效评估已得到公认.但QTd、QTcd与肺心病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少.本文通过198例肺心病患者ECG的回顾研究分析,旨在探讨QTd、QTcd对肺心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指导临床判断和治疗.1 对象方法1.1对象 198例为我院1990年1月~1997年2月住院的资料完整的肺心病患者,男160例,女38例,年龄50岁~92岁,平均70.25士1.23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摒除电解质异常,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心肌炎,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根据心肺功能情  相似文献   

14.
健康青年Q-T离散度与P波离散度测定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青年Q-Td(Q-T间期离散度)、J-Td(J-T间期离散度)及Pd(P波离散度)的正常值及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检出率,为完善心电图数据库提供信息.方法对548例19~37岁健康青年进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测量计算得到Q-Td、Q-Tcd、J-Td及Pd,并统计TⅢ>TⅠ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健康青年Q-Td为28.14±15.81,Q-Tcd为30.01±14.54,J-Td为23.91±13.83,男性长于女性,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Pd为29.96±13.99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与J-Td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健康青年Q-Td及Q-Tcd的正常值应<50ms.J-Td的正常值为23.91±13.83,且均为男性长于女性;Pd正常值应<40ms.TⅢ>TⅠ综合征的检出率为20.8%,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为8.76%.  相似文献   

15.
王婷婷 《大家健康》2016,(12):63-64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出现相应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统计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57.90±29.80);与正常人组的QT间期离散度(38.9±24.1)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QTd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小珠  李敬东 《广东医学》1998,19(9):674-67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和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Q-Td、J-T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LOWN2级室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WN3级以上室早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中,Q-Td值大于50ms者,  相似文献   

17.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QT离散度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测量 3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好转前后及健康对照组QTd及QTcd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以上三者的QTcd值分别为 (4 2 .45± 15 .39)ms,(32 .11± 12 .11)ms,(30 .2 5± 10 .2 0 )ms。前者分别与后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 )。同时以QTd值≥ 5 0ms为界线时前者分别与后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监测QTcd值及当QTd值≥ 5 0ms可作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AMI患者(AMI)72h内的QTd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QTd为(60.57±47.03)ms,对照组QTd为(27.52±17.36)ms;AMI组中,死亡组(7例)QTd为(85.50±45.19)ms,存活组(31例)QTd为(49.90±32.0)ms,均P<0.0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自Day[1]等证实Q-T离散度(Q-T)是心室肌复极局部差异的反映以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Q-T离散度Q-Td及Q-Tcd变化,以探讨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7年至1998年8月入院的患者,经病史、心电图及酶学证实为AMI共40例。并除外药物、电解质等影响及非窦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9±10.8)岁,平均随诊(9.5±1.3)个月。对照组健康人40例,男21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人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和预后的关系.方法AMI住院死亡病人3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存活病人随机挑选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病人的QT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QTd:78.50±38.15(ms),QTcd:70.50±35.10(ms)对照组QTd:65.00±22.40(ms),QTcd:53.50±26.32(ms),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预测AMI死亡危险性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