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和AMI死亡组的Q-Td、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AMI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AMI死亡组的Q-Td、Q-Tc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其差异性对判定AMI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其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测量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选用QRS波群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每个患者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计算Q-Td及Q-Tcd。结果:14例透析前Q-Td、Q-Tcd在正常范围内的血透患者透析后Q-Td、Q-Tcd变化较透析前略有增加,但透析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8例透析前Q-Td.Q-Tcd就已延长,透析结束后,除3例缩小外,其余15例均明显延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Td、Q-Tcd正常组透析过程及透析后,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明显低于透析前Q-T间期延长组病人,测定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心律失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40-104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致心脏损害与Q-T间期离散度(Q-Td)之间相关性临床价值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风湿科收治的SLE患者91例,对照组为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测量每份心电图十二导联的QT间期计算Q-Td。结果:通过对SLE患者与健康受检者Q-T间期离散度的比对,91例SLE患者Q-Td为58.23±12.26ms,100例健康者Q-Td为36.23±7.89ms,前者明显较后者延长(P<0.01)。结论:Q-T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有显著的相关性。Q-Td是用来评价心室肌复极同步程度的一项新指标,Q-T间期离散度的增大常预示着心肌组织有明显的受累。因此,在SLE心脏损害的患者中,Q-Td无疑可提供更有临床价值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左心室的结构、功能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用心脏彩超测量左心室的结构、功能。结果CAPD患者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Q-Td、Q-Tc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APD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及射血分数与Q-Tcd显著相关。结论腹透患者Q-Td的异常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改变有关,左心室肥厚是导致Q-Td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测量Q-Tcd可间接反映腹透患者的左心室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住院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63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进行Q-Td及J-Td对比测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d、J-Td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组Q-Td、J-Td较存活组有显著增加。结论AMI时Q-Td、J-Td显著增加,死亡者较存活者增加更为显著,此可作为识别AMI后高危人群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健康青年Q-T离散度与P波离散度测定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青年Q-Td(Q-T间期离散度)、J-Td(J-T间期离散度)及Pd(P波离散度)的正常值及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检出率,为完善心电图数据库提供信息.方法对548例19~37岁健康青年进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测量计算得到Q-Td、Q-Tcd、J-Td及Pd,并统计TⅢ>TⅠ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健康青年Q-Td为28.14±15.81,Q-Tcd为30.01±14.54,J-Td为23.91±13.83,男性长于女性,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Pd为29.96±13.99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与J-Td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健康青年Q-Td及Q-Tcd的正常值应<50ms.J-Td的正常值为23.91±13.83,且均为男性长于女性;Pd正常值应<40ms.TⅢ>TⅠ综合征的检出率为20.8%,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为8.76%.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心电学参数,与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有关。分析了贵阳医学院附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及非心肌梗死患者40例Q-Td及Q-Tcd的变化,并与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最大差值,即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研究表明,QT离散度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延迟程度、复极的不均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并可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恶性心脏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源性猝死关系密切。近年来,我们对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给予Ca^-拮抗剂盐酸地尔硫卓治疗,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 间期离散度(Q-Tcd)预测表阿霉素导致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m2,治疗1-5个周期。根据肌钙蛋白Ⅰ水平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未发生心肌损伤组,比较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结果。结果:44例患者中心肌损伤组16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组28例。心肌损伤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肌损伤组(P<0.05);两组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Q-T间期离散度较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对表阿霉素致心肌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其意艾分析.方法 将48例AMI患者分成室速组12例和非室速组36例,进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并对比观察.结果 室速组与非室速组Q-Td比较,室速组12例,Q-Td为(83±21.6)ms,非室速组36例,Q-Td为(47±18.4)ms.两组相比:P<0.05.结论 Q-Td增加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昼夜变异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做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对照组,测量每小时的Q-Td,将8:00~20:00定义为日间,0:00~次日5:00为夜间,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出日间和夜间的Q-Tcd。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患者Q-Tcd呈日间(昼)高,夜间(夜)低,昼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昼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昼Q-Tcd观察组亦大于对照组(P<0.05),夜Q-Tcd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存在昼夜变异性,日间Q-Td高于夜间,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3例临床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并与50例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及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组、单纯甲状腺机能亢进组及正常人组Q-Td分别为(53.9±10.2)ms、(31.8±7.9)ms、(29.8±6.2)ms;Q-Tcd分别(62.0±12.4)ms、(36.5ms±8.5)ms、(32.8±6.8)ms显示甲状腺机能亢进Q-Td及Q-Td明显延长(P<0.01).结论揭示Q-Td、Q-Tcd延长对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蒙秋云 《广西医学》2006,28(11):1718-17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MI病人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心电图Q-Td、Q-Tcd的变化及差异。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Q-Td、Q-Tcd无明显关系(P〉0.05);②猝死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③再发组在亚急性期、陈旧期Q-Td、Q-Tcd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预测AMI后猝死发生和再发梗死的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许秀丽  沙比拉 《农垦医学》2004,26(5):349-350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JT间期的变异程度。有研究表明。QTd和JTd的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d和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d,旨在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近几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为探讨心肌病Q-T离散度,本文总结了9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994~1997年在我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91例,均符合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原发性心肌病分型标准,排除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塞、电解质紊乱等,其中男63例,女28例,年龄20~75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杨朔 《吉林医学》2015,(9):1798
目的:分析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110例Q-T间期延长的患者,按照其原发疾病的不同分类,进一步测算其Q-T间期离散度(Q-Tcd),并根据心律失常和不同类别时的Q-Tcd进行分析。结果:110例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中,高血压18例,占16.4%(其中伴左室大8例,不伴左室大10例);心肌梗死16例,占14.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例,陈旧心肌梗死7例);糖尿病15例,占13.6%;风心病14例,占12.7%;心肌病12例,占10.9%;低血钾11例,占10%;心肌炎10例,占9.1%;药物引起8例,占7.3%;脑出血6例,占5.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风心病和心肌病患者的Q-Tcd较其他患者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间期延长患者进一步计算Q-Tcd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有利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T波峰.末间期(Tpc)和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 R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Tpe、Tpe RR的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各组Tpe、Tpe RR比较,DC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显著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显著高于NYHA Ⅰ-Ⅱ级患者(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pe、Tpe RR与室性心律失常、NYHA分级、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P>0.05).结论 Tpe能够反应DCM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1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