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 48小时内发生低血钾症极为普遍 ,因低血钾而造成的心律失常、心悸、情绪波动、烦躁、食欲不振、腹胀、肌无力、肩背痛等并发症影响了病人康复。严重低钾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以往通过采取补充 3‰~ 9‰浓度的钾来纠正低血钾 ,均不能使血钾浓度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而影响治疗 ,并在此期间有发生室性心律的危险。故而我科自 1992年开始使用 30‰浓度钾来治疗低血钾症 ,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此我们对 1992~ 1997年间 5 12例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在ICU 2 4小时内补钾效果及补钾时病情护理以及补钾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严重低血钾致心脏骤停的经验教训.方法 选择612例CHF住院患者,合并有低血钾者86例,其中5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致心脏骤停,其中风心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1例;血钾在2.0~2.98 mmol/L.心脏骤停前均有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律失常.均给予静脉、口服补钾及抗心律失常处理.结果 5例均抢救成功,血钾2~3 d内恢复正常.结论 长期、大剂量利尿剂的使用是导致CHF合并低血钾的主要原因,及时合理补钾、合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减少低血钾的发生,发生心律失常时及时静脉及口服补钾、抗心律失常处理可防止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低血钾麻痹患者心律失常与血钾浓度关系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期性低血钾性麻痹 (以下简称低钾麻痹 )系周期性发作的伴有低血钾的弛缓性肌肉疾病 ,低钾麻痹不少见 ,其危险性除呼吸肌麻痹外 ,主要在于其低血钾性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不可预测性和猝死性。因此 ,探索心律失常与血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此方面的护理很有必要。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收集近 8年来 (1989~ 1998年 )低钾麻痹住院患者 53例 (血钾 <3 5mmol/L为低血钾 ,血钾3 0~ 3 5mmol/L为轻度低血钾 ;血钾 2 5~3 0mmol/L为中度低血钾 ;血钾 <2 5mmol/L为严重低血钾。所有病人均符合周期性瘫痪 (低钾型 )诊断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钾血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92例AMI患者:(1)按血钾水平分为低钾血症组和正常血钾组;(2)按入院距AMI发病时间分为<3h组与3 ~24 h组;(3)按AMI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结果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低血钾症组为83.33%,在正常血钾组为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钾血症发生率在距离AMI发病时间<3h组患者为43.75%,在3~24 h组为14.47%,前者高于后者(P<0.01);在STEMI组为20.25%,在NSTEMI组为15.38%,二者相近(P>0.05).结论 AMI早期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其发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提示低钾血症是AMI常见致死原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血钾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室性心律失常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钾浓度变化的关系,以期降低AMI的死亡率。1 临床资料120例AMI病人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39~76岁,平均49-2±6-7岁。前壁梗死58便,下壁48例,下壁并右室梗死6例,无Q波梗死6便,正后壁梗死2例。根据血钾浓度将病人分为两组,血钾浓度<3-5(平均2-8±0-7)mmol/L者为低血钾组,共37例。血钾浓度在3-5~5-5(平均4-5±0-9)mmol/L者为正常血钾组,共83例。采用持续心电监护观察两组病人快速性心律失常包…  相似文献   

6.
钾是心肌细胞内的主要正离子 ,细胞内外的钾浓度差是形成静息膜电位的基础 ,因此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浓度的变化对AMI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1] ,低血钾易诱发室速和室颤[2 ] 。本文分析了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组 )与 5 0例冠心病患者 (CHD组 )血钾含量变化以及AMI组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低血钾引起室性心率失常的可能机制。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仪器 美国MEDICAEasyLytePLUS(K+ Na+ Cl-)分析仪。1 1  试剂 美国MEDIC…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血钾测定值与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sT指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50例,按入院时血钾测定值分为〈3.5mmol/L组,3.6~4.0mmol/L组及〉4.1mmol/L组3个组,观察各组分别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血钾〈3.5mmol/L组,3.6~4.0mmol/L组与血钾〉4.1mmol/L组比较,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钾〈3.5mmol/L组与3.6~4.0mmol/L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人院时血钾≤4.0mmol/L发生率达62%。其中血钾〈3.5mmol/L发生率30%,血钾3.6~4.0mmol/L发生率32%。入院时血钾≤4.0mmol/L,住院期间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血钾〉4.0mmol/L组。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已有报道,尤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报道较多。本研究将人院时血钾测定值分为3个组,观察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娟  杨兵  刘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63-1864
2006—07/2008—07我院ICU共收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162例,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111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低血钾症2.8~3.5mmol/L,162例患者均采用高浓度深静脉微量泵补钾,1~2h均可纠正低钾血症,无一例患者因低钾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现将低血钾发生原因和补钾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贾新未  傅向华 《临床荟萃》2010,25(8):I0001-I0001,650
6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重点介绍了低血钾性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强调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钾离子是心肌电活动基础的生命离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坏死、衰竭情况下,钾离子水平直接影响心室颤动阈值、除极和复极电位活动以及心电稳定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直接相关;此时,钾离子是直接关系到心脏病患者生死存亡的“生死离子”。但在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症重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的救治中,尚存在对低血钾的发生认识不足、治疗不利的普遍现象。尤其值得重点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血钾的重要临床意义,对高危重症患者尤其应当重视血钾水平在整个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44例洋地黄毒性作用的病人,结果显示在低血钾状态下,发生心律失常较正常血钾状态下为高(x^2=5.967,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低钾血症。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二组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我们体会到(1)洋地黄毒性作用在CHF中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且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电解质紊乱有关;(2)老年人CHF治疗过程出现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应考虑有洋地黄毒性反庆的可能;(3)血清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10小时内血钾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钾含量与梗塞部位有无关系,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自1994年1月 ̄1998年6月,对符合HO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间在10小时内的住院患者49例,在治疗前采静脉血2ml,即送检。结果:不同梗塞部位组间血钾含量,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钾低于3.5mmol/L的以右室,前壁梗塞为主,血钾低于正常值的病人均伴  相似文献   

12.
恶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及时抢救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而低钾血症也会导致病人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因此迅速有效地处理成为病人成活的重要因素。现将我科成功抢救1例低钾伴频发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韦靖 《当代护士》2006,(11):75-76
正常人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的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血钾症.低血钾时,易引起多个系统功能紊乱,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心脏疾病术后要求严格控制入量,常规浓度补钾由于入液量的控制,往往不能纠正低血钾.目前临床常用高浓度静脉补钾.补钾浓度大于0.4%即称为高浓度补钾[1].2003年2月~2006年2月我们对心脏疾病术后出现低血钾症的55例患者进行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效果良好,现就高浓度静脉补钾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97例心血管术后的病例,其中术后24小时发生心律失常者62例,占全组患者的64%。分析结果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房性、室性、混合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交界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则较少见。逐步回归提示:血清钾与心律失常呈负相关,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血清钾浓度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心律失常组其血清钾浓度明显低于无心律失常组,因此对术后患者,尤其24小时内,应作血钾浓度监测,保持血清钾在4.3mmol/L 左右。文中还提出对患者的监护内容主要是:持续给予心电监护,并排除假报警的干扰;为防止患者发生低血钾,应及时给予静脉补钾;对心电图中 T 波发生变化时进行认真分析;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做好心理护理等。  相似文献   

15.
血钾异常致重症心律失常的抢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极度窦性心动过缓(简称极度窦缓)、Q-T间期延长等严重心律失常均为心内科的急重症,而血钾异常(高血钾、低血钾)是其常见病因之一。笔者通过总结19例因血钾异常而导致的重症心律失常患者救治中护理的经验、教训,并对血钾异常所致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心肺复苏,心脏起搏治疗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护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含量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和室上世,但既往报道中很少涉及急性心梗早期(指症状出现24h以内)血钾含量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42例AMI病人早期血钾测定,探讨其与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近2年来收治AMI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4~84岁,平均676岁。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5例,下壁+后壁8例,下壁+右室5例,前壁+下壁+右室3例。1.2方法入院确诊为AMI的病人未经治疗且症状出现在24h之内者,采静脉血查血钠、钾、氯、二氧化碳结合力、血…  相似文献   

17.
吴毓玲 《临床医学》2003,23(8):40-41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因素已被公认。最近尚有人提出低血钾也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1 ] 。为了进一步探讨低血钾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 99例同时期、同年龄组的住院病人血钾浓度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以及血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99例病人均为我院近几年收治的病人 ,所有脑血管病人均为急性发病后 2 4小时内入院。脑血管病的诊断均由头颅CT证实 ,均在发病 48小时内用火焰光度计测定血钾 ,因胃肠道、肾脏、内分泌等疾病造成的低血钾除外。99例病人分为三组 :Ⅰ组急性脑梗塞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分泌疾病致低血钾、血钾浓度与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并观察补钾治疗后血钾和心电图恢复情况.方法观察42例内分泌疾病引起低血钾临床表现的患者血钾浓度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其中24例全程跟踪补钾治疗中及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血清钾浓度和心电图变化.结果42例低血钾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以双下肢为重)、心悸、胸闷,严重低血钾者表现为四肢软瘫及肌肉酸痛.血钾浓度为(2.60±0.55)mmol/L,心电图低血钾改变与血清钾生化测定符合率为88.2%,血清钾<2.5 mmol/L时,两者符合率为100%.1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入院时血钾(2.54±0.6)mmol/L;补钾治疗40h后血钾(3.35±0.44)mmol/L,血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较长.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钾(2.58±0.42)mmol/L;补钾治疗40 h后血钾(3.72±0.17)mmol/L,血清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较长.5例甲亢周期性麻痹患者入院时血钾最低,为(1.75±0.60)mmol/L;补钾治疗15 h后血钾(3.55±0.53)mmol/L,血清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需要的时间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短.结论低血钾的临床表现、与血清钾浓度以及心电图改变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临床表现除与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还与低钾血症发生的急缓有关.心电图能较好地反映低血钾的严重程度.内分泌疾病所致低血钾因病因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且经补钾治疗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不同.补钾需补至血清钾浓度和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室应变功能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9例AMI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常规超声参数及右室游离壁整体纵向峰值应变(RV-GLS)。于AMI后每个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为随访终点,共随访12个月。根据AMI后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因心律失常而入院或死亡,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121例和未发生事件组318例。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RV-GLS对AMI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事件组年龄和Killip分级均大于未发生事件组,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RV-GLS及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未发生事件组(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V-GLS是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OR=1.13,95%CI:1.01~1.86,P=0.005)。结论 RV-GLS是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准确评估AMI患者右室功能有助于临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24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和43例非心脏疾病患者,测定QTd,QTcd。结果: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QTd及QTcd可能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