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侧侧缝合法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种新的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一侧侧缝合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12只,双下肢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将两侧腓总神经在相同部位以相同的力度钳夹损伤;实验侧将损伤的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靠拢后,切开相邻面的束、外膜,互相侧侧缝合,对照侧不作进一步处理。3个月后,对神经的再生情况进行肌电图、组织学等检查。结果:实验侧腓总神经远端有良好的神经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质量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经侧侧缝合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再生;侧侧缝合法是一种新的修复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鼠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与侧侧缝合修复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讨神经缝合修复方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 将SD鼠分为两组。端-侧缝合组将腓神经远侧断端与去外膜胫神经(开窗)行端侧缝合,开窗大小相当于腓神经的直径。侧-侧缝合组将腓神经远侧断段侧壁去除外膜,同样胫神经侧壁去外膜,两者去除外膜的面积相当于腓神经直径的3倍。将去外膜的两神经干进行侧-侧缝合。通过足印分析法,组织学方法,电生理,神经纤维密度等测量。比较两种修复法神经再生质量。 结果 术后16周时端-侧组和侧-侧组腓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39.92±11.67)和(-64.49±31.31)(P=0.033),有显著差异。电生理术后16周侧-侧组腓神经潜伏期(Lat)(1.17±0.26)、波幅(Amp)(24.9±3.59)优于端-侧组Lat(1.42±0.06)、Amp(16.5±7.04)。组织学检查显示侧-侧组神经纤维密度(4330±672)较端-侧组(3186±199)高。 结论 鼠类腓-胫神经侧-侧缝合对神经再生有益。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促周围神经再生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促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4年~1995年,对11例前臂及腕部神经断裂采用了模拟神经再生室的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室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外源性提高再生室内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结果: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按照低位神经损伤恢复的评定标准,全部病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的再生(特别是感觉神经再生)有明显作用。临床采用再生室的小间隙桥接法室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经轴突逆向运输达胞体而发挥作用。为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Ballance等~[1]第一次报告此术式,把面神经远端缝合到副神经侧方治疗面瘫。但直到1992年Viterbo等~[2,3]就端侧缝合发表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后,它才因其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而被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是将损伤神经远断端缝合到相邻神经侧方,或将一段神经用端侧缝合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失功能神经之间。术后正常的供体神经能够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collateralsprouting)的神经再生方式通过…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进一步验证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有效性,初步探讨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20侧,实验分3组,分别为神经端侧缝合组、正常对照组、切断对照组。神经缝合后5个月采用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等方法,观测再生神经纤维及其靶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测再生运动神经纤维及比例。结果端侧组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CMAP)潜伏期较正常组减慢64%,最大波幅为正常组的27%。肱二头肌肌湿重为正常组的72%,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正常组元明显差异。端侧组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占正常组的44.5%,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分别占正常组的85.9%、77.3%和65.5%。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示端侧组肌皮神经主干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9±0.07)%,x±s,下同],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二头肌肌支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8±0.0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有相当数目的再生神经纤维,但以髓鞘薄,直径小的纤维为主,同时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端侧缝合克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研究将一有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与同一正常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后,近端神经纤维沿该神经干克服缺损进行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A组,将兔的左侧尺神经切除3cm,远近端均与正中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右侧以正常尺神经作为对照,B组,左侧神经处理同A组,右侧尺神经行同样长切除后进行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6个月通过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了解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再生质量。结果 在两组左侧,电刺激尺神经近段以及近侧端侧缝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求治疗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以期简化操作,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在实验研究成功报告的基础上,选择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或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患者进行神经端侧吻合术。结果 14例病人经术后6月~16月随访,受损神经术后功能完全恢复者13例,部分恢复者1例。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术是以基础研究为依据,正确指导临床应用的崭新术式,对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的动物模型,比较其与端端缝合及单纯端侧缝合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均分为3组:端端缝合组(A组)、端侧缝合组(B组)、端侧缝合加搭桥组(C组)。分别于术后2、8、16周对再生神经及正常对照行电生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分析并比较神经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神经纤维计数(NFC)、神经超微结构等指标,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在术后8周及16周时,再生神经的NCV、NFC、纤维形态、支配肌肉的CMAP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1),但不如A组。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后的再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端侧缝合,但与端端缝合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影响和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皮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髓鞘数目为[(715.29±84.30)个,(?)±s,下同],较对照组(403.67±70.56)个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电刺激可能具有通过促进Schwann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神经延长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自制的神经延长架,每天分数次延长1mm,修复神经缺损10mm,9周后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延长段神经外膜血供基本正常,神经缺损修复后其神经刺激阈值与神经原位缝合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神经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观察,延长组和原位缝合组有基本正常组织结构,神经移植组有明显空泡变性,髓鞘凝固变性。结论 应用神经延长装置,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有效的延长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theapplicationoffinemicrosurgicaltechniquewithepineurialorperinurialstitcheshasimprovedtheoperativeefficacyofperipheralnerveinjuriestoa greatextent ,thetotaloutcomeofnerverepair ,however ,isnotallthatcouldbedesired .1Thecruxliesmostlyinthemisdirectionoftheregeneratingaxonscausedbythedisorganizationoftheinternalfascicularstructure .2DeMedinaceli3describedanewtechniqueofnerverepair,termed ”cellsurgery”,withwhichtheperipheralnerveisrepairedattheaxonallevelbyminimizingphysicalandchemic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对比观察,分析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用SD大鼠20只,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下肢行神经端侧缝合,另一侧下肢建立带血运的神经游离移植模型。术后分笼饲养,观察肢体瘫痪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取缝合处以远腓总神经段标本切半薄切片,分别做甲胺蓝、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和HE染色,测量神经横切面轴突数目、密度、直径等。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测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结果所有大鼠伤口一期愈合,足部无溃疡形成,外观红润饱满。于术后3个月左右胫前肌肌力恢复,趾展反射出现。光镜检查见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再生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呈线形平行排列。电镜观察见髓鞘形态正常。两种术式轴突数目、密度、直径、髓鞘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修复效果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指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求指数曲线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再生的方法,阐述该法的应用依据及应用优势。方法将80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与B组(指数曲线电刺激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在不同时段观察其步态、毛发、展爪反射,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重等指标,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指数曲线电刺激组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小腿三头肌失神经废用的减慢、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神经远段变性的加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应,最终加速了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良好恢复。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指数曲线电刺激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轴索修复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特制保护液浸泡、液氮冷冻及断面修整、粘合与固定等轴索修复技术 ,对 12例周围神经 (13根神经 )损伤的患者进行轴索水平的修复,术后平均随访 9.7个月。结果 12例中, 4例行一期健侧 C 7移位术,术后 4~ 7个月神经再生达患侧胸锁关节或腋部,具备了二期行尺神经转位手术的条件; 5例行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其中 3例术后 16个月冈上肌与冈下肌肌力达 3~ 4级 (按照 6级分类法 ), 2例术后 12个月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1例行二期健侧 C 7移位手术 (尺神经移至正中神经 ),术后 4个月桡侧腕屈肌肌电图示神经再生; 1例行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术后 15个月肌电图示神经再生; 1例行指神经修复,术后 3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轴索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的B超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尸体标本和30名健康自愿者的周围神经作B超检查,两者进行对照后获得人体正常周围神经的声像图。临床应用42例周围神经损伤,于术前行B超检查,并用术中病理学检测结果来证实其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周围神经的纵切面表现为中等回声管状结构,内有线性平行回声;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点状回声。神经完全或部分损伤时,其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损伤区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近端有稍增强的神经瘤回声影。当神经粘连或受压时,神经走行弯曲,周围组织回声发生改变,神经界限不清晰。B超诊断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81%。结论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党参、黄芪、丹参、生地、当归及红花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草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均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立即进行缝合术。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组织学检测有髓神经轴突数目;计算腓肠肌肌湿重及最大收缩肌张力。结果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4周,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第8周、12周两时间组,中草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党参、黄芪、丹参等复方中草药合剂对大鼠坐骨神经的早期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局部应用复方红芪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比较大鼠坐骨神经局部应用复方红芪提取液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效果 ,并观察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 3 5只 ,各鼠编号后分成 4组。建立双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于神经损伤段周围肌肉间隙内注射药物。红芪组每侧注射复方红芪提取液 0 .4ml;NGF组每侧注射 10 0U ;对照组每侧注射生理盐水 0 .4ml ;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前、术后 4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SFI)及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NCV)。结果 SFI :红芪组优于NGF组和对照组(P =0 .0 11、0 .0 0 4) ,和正常对照组比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5 2 )。MNCV :红芪组与NGF组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5 2 ) ,但均优于对照组而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复方红芪提取液可有效地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且运动功能恢复指标优于NG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