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成文  魏庆平 《四川医学》2012,33(10):1757-1759
目的研究各种心理障碍患者纵火行为的特点和刑事责任能力,为今后预防心理障碍患者纵火行为的发生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年来进行的146例心理障碍患者发生纵火违法行为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结果发现各种心理障碍患者均可发生纵火违法行为,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酒精中毒和人格障碍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数;职业以农民、工人最多;纵火前均治疗不正规或未进行精神科治疗;作案时间选择在晚上无人在场最多,大多数是第一次作案,所有案例均为单独作案;作案地点以烧自己的房和邻居的住房居多。针对不同心理障碍患者发生纵火行为的特点对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分析。结论心理障碍患者一旦发生纵火行为,损失较大,是心理障碍患者一大危险。为了减少这类案件的发生,应加强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占达飞  朱国钦 《海南医学》2000,11(3):26-26,32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对1997年至1998年受司法机关委托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7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被鉴定者以男性和21?0岁者居多,平均年龄30.5?.5岁.鉴定结果患有各种精神疾病者69例(95.8%),其中精神分裂症34例(47.2%);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36例(50%).结论精神病人犯凶杀案比例大,尤其是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支配下作案,其手段残忍.因此,做好精神病人的监护和管理是减少和杜绝精神病人肇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陆强 《广西医学》2014,(10):1470-1471
目的研究广西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特点。方法对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1 394例刑事案件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被鉴定人以青壮年男性、低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案件类型涉及16种,以故意伤害28.90%、杀人占27.83%、性侵犯16.35%等案件居多,鉴定诊断结果排序前5位依次为精神分裂症(42.89%)、精神发育迟滞(18.29%)、无精神病(17.2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7.67%)、器质性精神障碍(3.44%)。法律能力评定前3位依次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83.14%),服刑能力评定(18.86%),性防卫能力评定(14.92%)。结论广西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疾病诊断排序前3位的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病人故意杀人案的特点.方法:对3年中63例故意杀人案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比较.结果: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组中,被鉴定人多为男性,多无作案前预谋,全部患有精神疾病且多为精神分裂症,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使用作案工具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刑事责任能力的被鉴定人有不同的特征,积极治疗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减少精神病人行凶杀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司法精神医学又名法医精神病学 ,是介于精神医学与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范畴是关于精神疾病的法律问题 ,主要任何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为司法机关提供专家证词 ,作为审理案件时的医学根据。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法律意识的增强 ,委托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案件不断增多。现就我们在从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过程中 ,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探讨。1 存在问题1.1 司法人员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新《刑法》(1997年 )第十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年来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对我院鉴定的144例案件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对照分析。结果:两组中男性组有既往史、凶杀、伤害、纵火等暴力案件和无精神病的诊断、无责任能力和完全责任能力高于女性组,而女性组的已婚率、被伤害、被奸、精神发育迟滞及被害人鉴定高于男性组。结论:两组在一般资料、案件类型、鉴定诊断及法定能力评定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唐全胜 《广西医学》2008,30(10):1506-1507
目的 了解广西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后的处理情况.方法 通过使用自制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后处理调查表,对147例涉嫌刑事案件的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鉴定后处理情况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随访调查表明,司法机关定罪结果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专家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结论一致性为80.3%,经司法机关判定无罪的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54例(50.5%)未接受任何治疗.结论 司法机关对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定罪结果与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专家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结论一致性较高,有一半以上无罪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未接受任何治疗,提示我国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后的处理急需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暴力犯罪案例特点。方法:对本院1992-2001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171例暴力犯罪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凶杀67例39.2%),伤害4例(28.7%),纵火27例(15.8%),强奸16例(9.4%),抢劫12例(7.0%),有各种精神疾病者占86.5%,精神分裂症占46.2%,精神发育迟滞占9.4%,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占8.8%,男性占82.5%,青壮年占72.5%,农民占78.9%,有责任能力者25.7%,限定责任能力者占24.6%,无责任能力者占49.7%。结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导致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主要疾病,是防范的重点对象,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人们的防病治病意识,及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岛市2007—2012年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705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0—2012年的刑事案例作为B组,2007—2009年的刑事案例作为A组。结果 近6年精神病司法鉴定仍以刑事案例为主,占60.70%,刑事案件种类中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为主,占57.00%。在刑事案例中B组诊断为无精神病的案例明显高于A组(χ2=11.70,P<0.01)。B组案发时有精神疾病的刑事案件中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者明显少于A组(χ2=19.22,P<0.01)。结论 近几年,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率较高,并且性质较严重;而公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司法鉴定工作应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以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为主。本文通过分析我院近2年鉴定的男性72例刑事责任能力案例的资料,探讨责任能力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与精神疾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司法鉴定所2006-2013年50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意见中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多为青壮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从作案动机看,无现实动机者占76%。涉嫌案由以伤害案最多,占38%,杀人案占32%。刑事案件中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居多,占66%。鉴定诊断意见以精神分裂症多见,占28%。结论精神病刑事责任能力以无现实动机为主,多致人死亡。对此类患者应早发现、尽早治疗,全社会共同加强监管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魏洁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8):623-625,628
【目的】探讨抑郁症凶杀患者的人口学和犯罪学特征及责任能力评定。【方法】对天津市1989-2007年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中鉴定为抑郁症凶杀案37例进行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人口学特征(年龄、婚姻状态、职业和文化程度)方面,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犯罪特征和责任能力评定方面,不同性别在杀人类型、造成的后果和伴随自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杀害对象和责任能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凶杀案的杀人类型与责任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女性凶杀案的杀人类型与责任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抑郁症凶杀案的司法鉴定中,应重视凶杀行为的性别差异及性别差异对责任能力评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鉴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与所患精神疾病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46例鉴定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鉴定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年龄多为青壮年,其中无精神病与有精神障碍者分别占17.39%、82.61%。结论: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应明确诊断,谨慎评定刑事责任能力,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急性药物中毒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1年收治的235例急性药物中毒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35例患者中,男116例,女119例,年龄(49.4±27.8)岁。死亡10例,病死率4.26%。医源性中毒以老年人居多,误服以学龄前儿童居多,自杀倾向以中青年居多(P〈0.01)。按中毒药物来源分析,医源性和误服中毒药物多种多样,以地高辛较为集中(89.74%),自杀倾向主要为苯二氮革类(63.46%)、止痛类(86.67%)和环类抗抑郁药物(83.33%)。结论综合性医院常见急性药物中毒来源多种多样,老年人以医源性中毒多见,儿童主要是误服中毒,中青年(特别是女性)多为自杀倾向,应提高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管理,注重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临床实习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采用SCL-90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58例中医临床实习医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中医实习医师的SCL-90各因子均分(除恐怖外)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女实习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实习医师。958例中医实习医师中有324例可能有心理问题,占33.82%。结论中医实习医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给予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加心理干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73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对HAMA≥7分或HAMD≥8分的COPD患者61例进行观察治疗,其中单独抑郁30例(17.3%),单独焦虑11例(6.4%),焦虑合并抑郁20例(11.6%)。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对照组30例。干预组给予COPD规范化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COPD规范化治疗+安慰剂。2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HAMD、HAMA评分及肺功能测定。结果 (1)2组治疗后HAMA、HAMD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除焦虑心境、抑郁心境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精神焦虑和焦虑/躯体化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HAMA、HAMD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2组治疗后FEV_1、FEV_1%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间FEV_1、FEV_1%、FEV_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情绪障碍、躯体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在糖尿病防治领域被广泛研究应用,尤其在糖尿病前期及并发症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全科医生对《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指南》)的应用和需求情况。方法 于2018年7-8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东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体基层卫生人员共30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医138例,西医166例。自行设计《指南》应用及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情况、中成药使用情况、对本指南的知晓情况及培训需求状况。结果 中医全科医生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低于西医全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133例(96.4%)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127例(92.0%)使用中成药进行社区糖尿病防治;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134例(80.7%)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112例(67.5%)使用中成药进行社区糖尿病防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4,P<0.001;χ2=27.038,P<0.001)。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25例(18.1%)没听说过《指南》,94例(68.1%)听说过但未学习,19例(13.8%)了解并认真学习过;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33例(19.9%)没听说过,108例(65.1%)听说过但未学习,25例(15.0%)了解并认真学习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854)。中医全科医生中,男性《指南》学习率高于女性(P<0.05);随年龄增长、学历降低、职称升高、工作年限增长,《指南》学习率增高(P<0.05)。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126例(91.3%)有《指南》培训需求;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144例(86.7%)有《指南》培训需求,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6,P=0.209)。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50例(36.2%)希望采用面对面培训《指南》,63例(45.7%)希望采用视频培训,25例(18.1%)认为两者兼可;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59例(35.5%)希望采用面对面培训,69例(41.6%)希望采用视频培训,38例(22.9%)认为两者兼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0.569)。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全科医生《指南》知晓率、学习率较低,应加强《指南》社区推广,尤其在年龄低、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中医全科医生群体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冠心病PCI术后213例患者,其中62例伴发抑郁症,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收入等临床特点及其常见的精神心理原因等方面作分析.将62例患者回顾性分成两组:综合治疗(药物+心理治疗)组31例,对照组(心理治疗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在抑郁评分、生存总质量、再住院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变化. 结果 冠心病PCI术后伴发抑郁症,以文化程度越低、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占46.2%)、病情越严重(心肌梗死占72.6%;二支、三支血管病变占79.0%)的患者居多.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条件困难、负担过重(67.7%)、劳动力下降,无力担当家庭主力(51.6%)、担心冠心病再发(87.1%)是其主要原因.冠心病PCI术后伴发抑郁症的患者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后,患者抑郁评分、再住院率及MACE发生率下降,生存质量总分增高.综合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伴发抑郁症严重影响其短期和远期预后,加强药物和心理治疗(“双心治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