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围刺飞针加电针治疗斑秃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红  张家维 《中国针灸》2003,23(11):659-660
目的 :寻找治疗斑秃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斑秃患者 2 0 8例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1 2 8例采用围刺飞针加电针治疗 ,每日 1次 ,1 5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 80例用内服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6 7% ,对照组为 75 0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围刺飞针加电针治疗斑秃具有良好效果 ,其进针快 ,疼痛感较轻 ,安全 ,病人易接受 ,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观察头皮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选择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头皮针配合梅花针叩刺组)与对照组(单纯头皮针组)各2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6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头皮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是一种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头皮针治疗本病100例,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头皮针加络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兴华 《河北中医》2000,22(2):139-141
目的观察头皮针加络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头皮针组(头针组)31例,采用头皮针治疗;头皮针加络刺组(络刺组)31例,在头皮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曲泽、委中穴的刺络法.结果痊愈加显效率,络刺组为90.32%,与头针组的67.74%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头皮针加络刺疗法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缓解红细胞聚集状态,减少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甘油三酯作用,且对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大于单纯头皮针疗法.结论头皮针加络刺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头皮针透刺为主治疗偏头痛43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厥头痛”、“头痛”等范畴。轻者数月一发,重者数日一发,甚至发作时持续数小时、数日难于缓解,患者十分痛苦。现代医学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明确。笔者近年来采用头皮针透刺为主治疗偏头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体针根据经络选穴进行针刺治疗,头皮针选用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颞前斜带(对侧)、顶颞后斜带(对侧)为主要治疗带。结果:本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显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无效1例(1.45%),总有效率98.55%。结论:体针结合头皮针取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中细火针围刺法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与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中疼痛、僵硬、...  相似文献   

8.
蜂针围刺法治疗网球肘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球肘又名肱骨外上髁炎 ,为临床常见病。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蜂针围刺法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89例 ,随机分为蜂针治疗组 45例和对照组 44例。治疗组中男性 2 6例 ,女性 1 9例 ;年龄1 8岁~ 68岁 ,平均 41 .5岁 ;病程 1周~ 2 1年。对照组中男性 2 4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2 0岁~ 65岁 ,平均 40 .8岁 ;病程 1 0天~ 2 2年。治疗方法治疗组 :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为中心 ,施针点环绕该中心呈圆形放射状排列 ,使用活蜂尾部的蜂针对准施针点直刺。初次施治时先用一只蜂试针 ,以后每次增加 1~ 3只蜜蜂 ,针点间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神经功能及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方法:4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神经功能评分(CSS)及血肿吸收速度。结果:低右 复方丹参组治疗第21天,CSS改善及血肿吸收速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促进血肿吸收。  相似文献   

10.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早期头电针为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头电针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将 6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头电针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及血肿吸收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只要脑水肿不严重,及早采用头电针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可加速血肿吸收,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围刺组、运动组、围刺+运动组,每组15只。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对应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14天后进行行为学评估;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比;RT-PCR法检测β-catenin mRNA、GSK-3β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GF水平。结果:14天后围刺+运动组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比优于模型组、头穴围刺组和运动组(P<0.01)。围刺+运动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可明显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GSK-3β水平、增加VEGF表达(P<0.01)。结论: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
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头针丛刺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脑梗死,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血液流变学、脑血管血液流速变化。结果与结论 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总有效率达94%。治疗后两组对比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流速具有显著差异(P〈0.05)。从观察指标得出头针丛刺法治疗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头体针治疗脑梗死致麻痹性斜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体针治疗脑枕叶腔隙性梗死致麻痹性斜视的疗效。方法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5例 )、对照组(45例),治疗 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对照。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38%和 92%,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20%和 73%,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针药并用治疗脑枕叶腔隙性梗死致麻痹性斜视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海峰  崔海  唐强 《针刺研究》2003,28(1):17-20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甲醛固定脑组织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 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针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组间 1 5天时比较 ,电针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在第 1 5天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针刺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头皮针可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时限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头皮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头皮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运用头皮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对比观察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 (GSH- PX)的变化及疗效评分。结果与结论 头皮针治疗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能促使 GSH- PX酶活性升高 (P<0 .0 5 ) ,而 MDA酶活性降低 (P<0 .0 5 ) ,疗效评分比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其机理与头皮针扩张缺血区脑血管 ,改善脑供血及促进侧枝循环尽早建立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头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 6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的 TNF的血清测定及依上田敏法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血清 TNF均有下降 ,但针刺组下降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肢体功能评定显示 ,针刺组 15 d后肢体功能明显提高 ,针刺前后有明显差异 ( P<0 .0 5 )。而对照组经一般治疗 15 d后肢体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头针治疗能降低血清 TNF含量 ,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加强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文献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头针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焦氏头针、汤氏头针、靳氏头针以及林氏头针等流派。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对各头针体系穴位构成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特点进行了探讨。发现:(1)穴区分布与构成所依据的理论有中医藏象,以及现代医学脑功能定位与神经生理学理论之差异。(2)不同流派配穴理论、进针层次、行针手法、留针时间等各有特点。(3)在头针体系的选择方面,总体表现出以某一流派为主的特点,但也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组合应用的情况。为提高小儿脑性瘫痪领域头针临床水平,使其应用更趋规范,在临床研究中亟需通过严格的科研设计,对不同头针体系的组合应用模式、施术方案等进行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9.
头针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丘脑痛的可能性,观察头针和体针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方法治疗。持续治疗28d,于治疗14d和治疗28d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MPQ各项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28d后与治疗前比较TCD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1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丘脑痛有较好疗效,头针与体针并用治疗丘脑痛疗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