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并不少见,但因恶性疟原虫常占优势,而三日疟原虫为数极少而易忽视。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时的治疗,显然应针对有可能致死的恶性疟原虫,尔后针对间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给以  相似文献   

2.
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实验室可以更进一步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其中恶性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受到重视.严格的基因表达模式控制着疟原虫的分化,随着一些假定转录因子的鉴定,恶性疟原虫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可能与真核生物不一样.该文对恶性疟原虫基因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用海南省恶性疟原虫Fcc7801/HN作为抗原,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C6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生长的作用,并且与恶性疟原虫Fcc-1/HN,Fcc7802/HN,Fcc8703/JS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有较广泛的交叉免疫荧光反应。用免疫电镜观察,此株单克隆抗体能识别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用免疫印迹法测得该抗原分子量为71kDa,此抗原有可能成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较快,本对恶性疟原虫在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对恶性疟原虫在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 述,旨在为我国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研究中发现血浆是这种疟原虫生长所必需的,因此在培养时曾补用已知化学物来代替血浆。9年前作者已成功地以硬脂酸代替血浆体外培养诺氏疟原虫,但培养恶性疟原虫未获成功。最近作者以市售人和牛白蛋白代替血浆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结果如下:用于研究的两株恶性疟原虫(FUP株和FVO株)是在实验室内以  相似文献   

7.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酚氯仿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设计四条扩增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以间日疟原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人全血DNA为对照,进行LAMP反应。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将原虫血症为1.5%的恶性疟原虫血样用正常人血按1∶10倍比稀释为1.5×10-3、1.5×10-4、1.5×10-5、1.5×10-6、1.5×10-7、1.5×10-86个浓度后进行LAMP,检测其敏感性。结果恶性疟原虫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阳性),对照组均呈棕色(阴性)。恶性疟原虫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均无扩增产物。LAMP可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度为1.5个疟原虫/107RBC。结论检测恶性疟原虫的LAMP方法特异、敏感及简便。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恶性疟原虫融合蛋白(PfCP-2.9)免疫兔血清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效果。 方法 将恶性疟原虫起始培养物的原虫率稀释为(0.4±0.1)%,红细胞压积为2%,使用不同浓度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进行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40~42 h后分别用LDH检测法和传统镜检计数法检测原虫生长抑制率。 结果 PfCP-2.9免疫兔血清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DH测定法与传统镜检法测得体外恶性疟原虫抑制率相近(分别为97%和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DH法检测恶性疟原虫体外抑制试验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恶性疟原虫是引起人体疟疾的四种疟原虫中最重要的虫种,它每年造成1—2百万人的死亡。已知恶性疟原虫中的许多基因的核酸序列,但其相应的功能尤其是那些编码与疟原虫入侵有关的蛋白基因的功能仍未确定,近年来发展的疟原虫瞬时和稳定转染系统将有助于分析恶性疟原虫基因及基因产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尽管以青蒿素为基础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能有效控制疟疾扩散及降低疟疾死亡率,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和ACT的耐药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本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性基因(Pfmdr1)、恶性疟原虫氯喹耐药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恶性疟原虫钙ATP蛋白6基因(Pfatp6)和恶性疟原虫K13基因(Pfkelch13)及其他青蒿素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疟原虫青蒿素耐药分子机制和监控耐药疟原虫的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可应用于现场蚊感染恶性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针对恶性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DNA(SSUrDNA)的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实验室感染及现场采集的感染恶性疟原虫的蚊基因组DNA中,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DNA片段,进行恶性疟原虫的检测。结果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检测出特异的约188bp大小的DNA片段,其基因序列与预计序列完全一致。估测每份蚊DNA样本中含有10个以上子孢子即可获得此片段,而对间日疟原虫及未感染蚊DNA不能扩增出此片段。结论 该PCR检测方法可应用于现场恶性疟原虫感染蚊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获得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保守II 区 (RegionII )的单克隆抗体。 方法 采用恶性疟原虫保守II 区十二肽 (EWSPCSVTCGNG)免疫BALB/c小鼠 ,经融合 ,ELISA 3次筛选 ,获得 3株分泌针对保守II 区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单抗能与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CSP片段及天然CSP特异性反应。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显示 ,单抗不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子孢子 ,也能识别约氏疟原虫子孢子。 结论 成功地获得了针对恶性疟原虫CSP保守II 区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号编码多态性及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基因(Pfcrt)76编码多态性及其用该多态性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反应性进行评价。方法 用套式PCR/RFLP技术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滴上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编码的赖氨酸野生型多态性及苏氨酸突变型多态性,并对恶性疟原虫的氯喹反应性进行体内法测定。结果 34份滤纸血样中,32份的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号编码为苏氨酸(突变型),突变型比例为94.12%;34份血样中21份做氯喹抗性体内观察,该21个病例中14份血样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号编码为突变型,体内法观察同样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抗性,两种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抗性的符合率为66.67%。结论 套式PCR/RFLP检测Pfcrt基因76号编码多态性,其方法简便、快速,但其多态性对氯喹反应性的提示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用温度诱导方法获得了 M2 6 - 32靶抗原基因片断表达的融合蛋白。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 ,该融合蛋白能与单克隆抗体 M2 6 - 32反应 ,证实了获得的基因序列是单克隆抗体 M2 6 - 32的靶抗原基因片断。该融合蛋白能与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反应 ,且抗该融合蛋白抗体和纯化融合蛋白的抗血清还能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胞浆抗原反应 ,表明该靶抗原基因片断内含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共同基因序列 ,且这一共同基因表达的蛋白存在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抗原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基因(Pfcrt)76编码多态性及其用该多态性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反应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套式PCR/RFLP技术检测现场采集的滤纸血滴上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编码的赖氨酸野生型多态性及苏氨酸突变型多态性,并对恶性疟原虫的氯喹反应性进行体内法测定.结果34份滤纸血样中,32份的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号编码为苏氨酸(突变型),突变型比例为94.12%;34份血样中21份做氯喹抗性体内观察,该21个病例中14份血样恶性疟原虫crt基因76号编码为突变型,体内法观察同样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抗性,两种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抗性的符合率为66.67%.结论套式PCR/RFLP检测Pfcrt基因76号编码多态性,其方法简便、快速,但其多态性对氯喹反应性的提示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ID_(50)依次为249.5、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_(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_(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mol/L。结果显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及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但对其它2种药物的敏感性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及咯萘啶无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疟疾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药性。监测恶性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近年来恶性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疟疾依然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传染病之一。在5种导致人类疟疾的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毒力最强、致死率最高。研究表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与其抗原编码基因的互斥性表达密不可分,这依赖于其发育过程具有精密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对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中具有丰富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其中一部分ncRNA已被证实在恶性疟原虫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恶性疟原虫相关ncRNA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理解,从而为疟原虫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 ,使恶性疟原虫在猕猴体内进行短期的生长发育 ;并以此模型进行了抗疟疫苗保护性试验 ,以探索此猴模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 ,恶性疟原虫在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生长良好 ;在猴模外周血中可以见到除疟原虫配子体外的各种虫体形态 ;原虫生存期为 13~ 14d;3只实验猴最高感染率分别达到 8.6 %、6 .5 %和 5 .4% ;接种了恶性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 -痘苗病毒的猕猴 ,在疟原虫的攻击试验中受到了保护。结果表明 ,通过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可建立起供短期实验的恶性疟原虫 -猕猴模型 ;该动物模型可以适用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疫苗宿主保护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