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苏氏正骨法结合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的疗效。方法:本组24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男185例,女55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外固定组(A组)和内固定组(B组),每组120例,分别采用苏氏整复手法结合外固定器(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结果:2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按临床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25例,良8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4.17%;B组优11例,良86例,可23例,差0例,优良率80.83%。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苏氏正骨法与外固定结合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越膝外固定器限制膝关节活动,需进一步改进成带活动轴可屈曲式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并研究其有关影响因素,探讨治疗青少年胫骨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青少年胫骨骨折患者79例(83处骨折),男55例,女24例;年龄11~17.6岁,平均13.9岁.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钉、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并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各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发生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与固定方式、高能量损伤、多发骨折、开放性骨折因素显著相关.且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弹性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外固定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弹性髓内钉组和钢板组.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患者需再手术(复位丢失2例、延迟愈合和畸形愈合各1例).6例外固定支架患者需再手术(复位丢失3例,畸形愈合2例,钉道感染1例).2例钢板固定患者因不愈合、成角畸形行二次手术.通过统计学分析:外固定支架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术比较有7.56倍(95%可信区间=3.74~29.87)的复位丢失和(或)畸形愈合风险.未次随访时,3组疗效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干骨折中,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弹性髓内钉可以达到其他固定系统效果并可避免大部分并发症,手术方式选择取决于医生的经验以及患者基本情况和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 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 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 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 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 尺偏角(20.8±2.9)°, 桡骨高度(10.9±1.8) mm;对照组掌倾角(9.1±1.6)°, 尺偏角(17.1±2.9)°, 桡骨高度(8.1±1.5) 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 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 研究组优20例, 良25例, 可3例, 差2例;对照组优16例, 良14例, 可10例, 差10例, 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空心钉固定,D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支撑钢板固定,E组:内侧外固定支架加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各组的强度、刚度、失效载荷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A、B、C、D、E组胫骨远端的抗压应力值分别为(1.31±0.10)、(1.61±0.14)、(1.17±0.13)、(0.90±0.08)、(0.98±0.08)MPa,轴向刚度分别为(1224.49±115.40)、(1016.95±102.32)、(1395.34±140.12)、(1935.48±180.42)、(1764.71±174.76)N/mm,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为(3076.92±304.20)、(2553.19±250.73)、(3529.41±344.42)、(4800.00±490.61)、(4444.45±451.52)N/mm,失效载荷分别为(2448±208)、(2034±184)、(2791±265)、(3871±382)、(3529±342)N,等效刚度值分别为(703±56)、(583±62)、(805±74)、(1100±108)、(1035±110)N·m/Deg. 结论 对于胫骨不稳定性pilon骨折,采用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效刚度高,而且固定坚强、可靠,操作方便,踝关节稳定性好,为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固定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最佳手术时机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分别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A组,22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B组,36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C组,37例)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95例,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3岁。左侧50例,右侧45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51例,Ⅵ型44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深浅部感染、切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塌陷、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等)、骨折愈合情况(连续骨痂形成时间)及术后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关节面再塌陷发生率及内固定失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术后1年Merchant评分: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组与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组在日常活动功能、步态、活动范围及总分方面均明显优于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P<0.05)。下肢功能评定结果: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组,优10例,良5例,可4例,差3例;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组:优21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组,优23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结论: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术中出血量最少,但无法满意显露骨折断端与关节面,无法提供坚强的固定效果,远期疗效差;对于累及双髁及移位明显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仍建议行双切口或膝前单切口双钢板法治疗,有利于关节面的复位及骨折的坚强固定、早期锻炼。  相似文献   

6.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并做理论性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Richard钉、PFN及外固定架治疗321例(男132例,女189例;年龄20~93岁,平均56.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PFN组94例,Richard钉组142例,外固定架组8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内容包括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采用Kudema改良MerliD'Aubigne标准从疼痛、运动幅度、步行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至4年,平均14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外固定架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Richard钉组与PF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功能: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组固定方法比较,PFN的疗效最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博  杨灵  汪红  江伟  朱仲伦  刘跃洪 《中国骨伤》2020,33(3):203-208
目的:比较Ⅰ期跟骨牵引与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牵引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1~57(38.6±10.5)岁;高处坠落伤18例,车祸伤6例;左侧15例,右侧9例;AO/OTA分型C1型3例,C2型9例,C3型12例;采用Ⅰ期跟骨牵引,Ⅱ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9~58(37.8±11.2)岁;高处坠落伤17例,车祸伤4例;左侧11例,右侧10例;AO/OTA分型C1型2例,C2型8例,C3型11例;采用Ⅰ期外固定支架固定,Ⅱ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采用VAS评分评价Ⅱ期内固定术前疼痛缓解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对内固定术后Pilon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术前跟骨牵引组VAS评分为(3.73±0.87)分,外固定组为(2.67±0.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0±1.40) d、(12.30±3.60) d,外固定组分别为(7.60±1.50) d、(10.80±2.6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牵引组解剖复位20例,一般复位4例;外固定组解剖复位18例,一般复位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AOFAS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型Pilon骨折,Ⅰ期跟骨牵引或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都能起到临时稳定作用,为Ⅱ期内固定手术创造较好的软组织条件,内固定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跟骨牵引操作简单,外固定支架固定虽然会增加手术次数,但有更好的制动效果,在减轻术前疼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较跟骨牵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经皮锁定接骨板固定与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其中男89例,女35例;左侧53例,右侧71例;年龄21~81岁,平均(48.62±8.93)岁;摔伤94例,车祸伤30例。微创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72±9.23)岁;29例合并腓骨(或外踝)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5例,B型12例,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 d;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技术结合MIPPO治疗。常规组58例,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08±9.66)岁;26例合并腓骨(或外踝)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1例,B型10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3 d;采用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结果:微创组手术切口(7.34±1.42)cm,常规组(21.82±2.35)cm,微创组较常规组切口小;微创组手术时间(44.48±10.00)min,常规组(59.42±11.84)min,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2个月。微创组65例在术后15~20周骨折愈合,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补肾续骨中药口服后愈合,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皮肤裂开及骨外露;常规组4例出现伤口裂开、感染,致钢板外露,3例出现骨不连并再次手术,其余骨折均愈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现象。按照Johner-Wruhs功能评定标准,微创组疗效优于常规组。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结合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骨科的优点,既保护了软组织,将手术程序简化,创伤降到最小,又能获得较坚强的内固定,保证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具有软组织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符合微创生物学内固定观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8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52例;年龄34-85岁,平均60.27岁;左侧33例,右侧27例。所有骨折为自行摔倒后手撑地所致,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3型22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20例,C2型8例,C3型4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握力、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结果: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桡骨高度:外固定组平均(4.85±2.75)mm,内固定组平均(4.29±1.53)mm;掌倾角:外固定组平均(14.66±10.77)。,内固定组平均(14.39±5.01)。;尺偏角:外固定组平均(7.90±4.70)。,内固定组平均(6.19±3.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功能比较,除旋后及桡偏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atra腕关节评分标准测定两组患者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外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86-27分,其中优15例,良11例,可1例,差3例;功能评分平均94.93分,均为优。内固定组Batra解剖评分平均91.27分,其中优16侧,良12例,可2例;功能评分平均94-23分,均为优。结论:复位外固定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相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赖震  石仕元  魏威  费骏  余涌杰 《中国骨伤》2011,24(6):479-481
目的:比较石膏固定和骨片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分别接受2种方法治疗的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石膏固定组(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3.9±5.7)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11例,3区3例。骨片钉固定组(B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6.1)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9例,3区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①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情况;②骨折复位质量采用KjaerPeterse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拇指运动功能采用Cannon等方法进行评判。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3.5)个月,A、B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0±2.5)d和(9.0±3.9)d,A组住院时间短。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4例,良8例,差5例;B组优8例,良6例,差0例,B组复位质量优于A组。A、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0±0.5)周和(6.0±1.9)周,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拇指运动功能:A组优6例,良8例,可3例;B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折再次移位2例,B组无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石膏固定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的优点,但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骨片钉固定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赵巍  曹扬  施林军  李焘 《中国骨伤》2014,27(7):597-600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经皮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采用锁定钢板经皮外因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8例,均为单侧;男6例,女2例;年龄4~10岁,平均7岁。开放性骨折5例按照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闭合性骨折3例按照AO分型:A3型2例,B2型1例。术后观察骨愈合情况及步态影响,采用Johner-Wruhs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8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发生感染。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9个月;锁定钢板拆除时间4-7个月,平均4.3个月。7例带架行走后目测走态正常,另l例因胫前肌腱缺失,影响步态。对侧小腿内侧皮肤未见擦伤痕。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个月~1年,依据Johner-Wmhs疗效评价标准,结果优7例,良1例。结论:锁定钢板经皮外固定操作简便,对于儿童胫骨骨折固定稳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好,带钢板行走时步态影响较小,但LCP钢板置钉点固定,要求在安装前完成骨折的复位并确定置钉处有完好的皮肤覆盖。  相似文献   

12.
混合式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常规内固定治疗易发生术后并发症。自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混合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2月至2007年3月,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治疗Pilon骨折23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三根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60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1:通过冠突窝桡侧缘固定,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3岁,平均(5.4±0.5)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13例,Gartland Ⅲ型7例。方法2:通过冠突窝尺侧缘固定,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6.1±0.4)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Gartland Ⅱ型11例,Gartland Ⅲ型9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方法3:通过冠突窝中间固定,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7.4±0.6)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桡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7例,Gartland Ⅲ型13例。术后1年时,在X线片测量Carrying角及Baumann角,并观测此时的肘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情况:方法1为(14.04±3.25)°,方法2为(13.14±2.34)°,方法3为(9.25±2.56)°。Carrying角改变值:方法1为(7.64±1.78)°,方法2为(7.38±1.68)°,方法3为(5.27±1.13)°。Baumann角改变值:方法1为(28.55±3.23)°,方法2为(27.55±2.23)°,方法3为(21.45±1.73)°。Flynn临床功能评定结果:方法1优11例,良4例,差5例;方法2优12例,良3例,差5例;方法3优11例,良6例,差3例。方法3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也不同,通过冠突窝中间的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