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颅切除鞍区大型肿瘤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颅切除鞍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对13例位于鞍内-鞍上轴线上的大型肿瘤采用一侧额下经眶入路手术;11例鞍上巨大型肿瘤和侵袭至鞍区周邻部位的肿瘤经眶-翼点入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死亡1例,余无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该两种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显露良好、脑牵拉轻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于鞍区大型肿瘤的经颅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鞍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12例。结果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改良额眶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病变的处理,不失为-种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鞍区脑膜瘤120例,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68例(翼点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2例(眶上外侧组)。结果鞍上型脑膜瘤垂体受损、视力降低、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视野受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翼点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眶上外侧组(P0.05)。翼点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5.6%)与眶上外侧组(32.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对视野、视力、垂体的影响程度高于鞍旁型,易压迫视神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比,能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4.
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标准翼点入路手术切口向颞部后方作不同程度的延伸或向对侧延伸成冠状切口 ,以翼点为中心的开颅方法[1] 。但在处理某些颅底病变时 ,因眶缘和颧弓的阻挡仍嫌显露不足 ,于是以不同方式将翼点入路向颅底方向扩大[1~ 8] ,称之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 ,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眶颧弓入路。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4 0例中男 18例 ,女 2 2例。年龄 7~ 6 9岁 ,平均 4 4 .1岁。颅底肿瘤 38例 ,分别为巨大垂体腺瘤 4例 ,颅咽管瘤 7例 ,脑膜瘤 14例 (包括颅眶沟通脑膜瘤 2例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7例 ,鞍旁中颅底…  相似文献   

5.
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单侧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5例位于鞍内、鞍上主要在轴线上的鞍区肿瘤采用一侧额下入路,5例偏轴线生长或巨大型向鞍旁、鞍后侵袭的肿瘤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14例发生短暂尿崩,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出现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颅额下和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操作直观、显露良好、损伤小的优点,结合显微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7.
翼点眶上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翼点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冶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皮瓣按翼点入路切开,但仅采用经眶上小骨窗开颅,骨窗呈椭圆形,最大直径仅为3.5~4.0cm,前部尽量靠近颅前窝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鞍区肿瘤切除。结果 取得显微镜下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无1例手术死亡。仅有1例64岁老年病人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于术后3个月死于8市部感染。其他多数病人术后仅出现较为短暂的多尿和低钠血症,经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和(或)长效尿崩停以及浓氯化钠溶液后效果良好,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均可做到显微镜下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且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显露好,是较为理想的鞍区肿瘤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眶尖肿块经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眶尖肿块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结果11例均采用眶翼点入路,肿物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此类肿块部位特殊,累及眶内及颅内,单纯经眼眶入路或经颅入路对肿块的显露均难满意,全切困难,采用眶翼点入路显露良好,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采用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处理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7例(14侧)尸头上模拟两种手术入路的操作,应用神经导航技术,选择上斜坡区为手术靶区,测量并计算两种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和工作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翼点入路的观察角度显著性小于颅-眶颧入路(P<0.05).在显露范围上翼点入路小于颅-眶颧入路,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颅-眶颧入路对上斜坡病变的显露范围有所扩大,工作角度显著增加,因此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减少脑牵拉性损伤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扩大翼点-经颞叶-经天幕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5例(10侧)成人湿性头颅标本上模拟扩大翼点-经颞叶-经天幕入路,并结合10例(20侧)成人头颅干性标本进行颅底骨性结构间距离的测量,显微镜下观察该人路的岩斜区结构显露情况.结果 扩大翼点-经颞叶-经天幕入路可充分显露海绵窦、鞍旁以及上、中斜坡等颅底重要结构.结论 扩大翼点-经颞叶-经天幕入路适用于向鞍旁和海绵窦方向侵及的岩斜区肿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肿瘤同样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改良翼点入路切除复杂型鞍区肿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在切除各种不同复杂型鞍区肿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各种复杂型鞍区肿瘤病例经改良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向鞍旁生长的鞍区肿瘤常选用经对侧翼点入路,向上斜坡生长的常选择经肿瘤侵犯生长对侧翼点入路。结论不同的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向不同方向侵犯生长的复杂型鞍区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的显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是利用自然解剖间隙,以对脑组织的最小牵拉而对鞍区病变进行手术,有到术区距离短、显露好、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充分、肿瘤全切率高等优点。良好的手术解剖间隙显露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磨除蝶骨嵴及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影响很大,故拟对鞍区手术解剖间隙及翼点入路中蝶骨嵴处理和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定量研究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鞍区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鞍区病变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鞍区病变的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显微技术的进步,鞍区手术已经有经眉眶上锁孔入路、翼点入路、蝶窦入路、额下入路及联合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获得鞍区的最佳显露,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的牵拉和损伤。本文对近年来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范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手术对鞍区的显露范围。方法成人湿性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在经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评价该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计算显露面积。结果经翼点入路中磨除蝶骨嵴后的显露面积(3022.93±141.29)mm2和磨除前床突后的显露面积(3373.14±190.39)mm2,均较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翼点入路中充分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可显著增大鞍区的显露面积,是鞍区病变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6.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颅眶沟通性肿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5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病人中,采用额下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4例,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上-翼点入路10例,改良翼点入路17例,翼点和颞下联合入路2例。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率为82.9%(29/35)。结论对于颅眶沟通性肿瘤,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细致的术中操作,耐心的颅底重建以及多科的协调合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及前颅底肿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鞍区及前颅底肿瘤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8.4%),次全切除4例(21.1%),大部分切除2例(10.5%)。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18个月,失访2例,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翼点锁孔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鞍区及前颅底,可达到传统翼点入路相似的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合理入路。方法对15例标本进行鞍区显微解剖观察,并回顾性分析113例垂体腺瘤的手术观察结果和经验教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国人鞍结节较平坦,经间隙Ⅰ手术困难不大;间隙Ⅱ大多狭小,不利于外侧入路的展开,常增加视路并发症、经蝶入路可提供较女,的肿瘤显露,治疗结果较好结论入路选择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虽然经单侧鼻腔入路最值得推崇.但额下入路手术效果并不悲观.其中眶上锁孔入路前景良好。由于肿瘤形态的差异,向鞍旁显扩展的肿瘤依然需要采用经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20.
经眶-额-翼点联合入路切除巨大鞍上脑膜瘤25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巨大鞍上脑膜瘤的开颅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对 2 5例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经眶 额 翼点联合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本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 2 1例 ( 84%)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入路具有显露良好、脑牵拉轻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适用于切除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