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洁  王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92-193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肺复苏123例中成功40例,总成功率32.5%,出院存活17例,存活率13.8%;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心脏基础疾病、早期除颤等,心肺复苏成功组(40例)与非成功组(83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及时、准确、早期电除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6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分析成功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骤停106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过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为时40min的急救,10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66例(62.26%),死亡40例(37.74%),其中,院内成功率为83.33%,院外成功率为16.67%。病因与复苏成功率关系不大,不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患者成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短检查确诊、评估时间,提早进入复苏时间.心肺复苏基础上,根据病情情况,适当配合联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加压素,灵活掌握复苏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临床救治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3例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在复苏过程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降温保护脑组织、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等。结果本组23例心肺复苏患者中,9例心肺复苏成功,成功率为39.1%;在9例心肺复苏成功后,4例有脑部疾患后遗症。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来说,早期诊断,尽早给予心肺复苏,以及在复苏过程中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监测治疗原发病等,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抢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1)。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B-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急诊科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34例,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1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及电复律基础上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治疗,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16例为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结果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组心肺复苏成功率(68.72%)显著高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对于心肺复苏中反复性室速和室颤认识到有交感风暴的存在非常重要,常规心肺复苏和治疗的基础上及时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其实心肺复苏技术的起源很早,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2010年,美国心肺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刖管急症救治指南得以面世。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心脏复苏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施救的措施开始多元化。心肺骤停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概率也得到提高,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其概率已经达到了40%~60%。虽然心肺骤停患者能够大比例的得到抢救,但是抢救目的的实现,并不代表心肺复苏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心肺复苏患者的彻底康复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主要是因为这类康复患者在早期伴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作者所在医院是省级三甲医院,院内有很多成功的心肺复苏患者,作者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从心血管复苏的临床过程人手分析,重点阐述心肺复苏临床程序完成之后,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变化,随后详细阐述心肺复苏患者康复后,在早期,能够引起其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主要探讨左室肥厚这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预防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预防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宇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15-515
目的:探讨院前猝死急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成功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中心71例院前猝死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27例(38.03%),存活5例(7.04%),总死亡率为92.96%。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CPR)开始时间、ROSC时间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确。结论:尽早CPR是影响CPR成功的关键因素,复苏后综合征(PRM)是影响转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院中青年护士心肺复苏(CPR)知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应用反馈装置培训能否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方法 从我院中青年护士群体(中级职称以下)中随机抽取120名,对其进行CPR知识调查并记录应用反馈装置培训前后两轮心肺复苏参数,统计并比较CPR知识和应用反馈装置前后两轮CPR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培训前心肺复苏操作总体合格率低,培训前、后呼吸正确率分别为32.18%、82.74%,培训前后按压正确率为55.36%、95.47%.主要原因为按压过浅(28.12%)、通气过度和通气不足(30.79%/26.41%).应用反馈装置培训后CPR有效按压率、人工通气和操作时间均明显改善.结论 中青年护士CPR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欠理想,CPR培训时应用反馈装置能提高护士CPR质量.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素(EPI)作为一线药应用于心肺复苏中已有100余年历史。但因其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在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增加心肌氧耗,心内膜下血供减少,可能诱发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也不能改善神经功能等等;所以EPI其作用也越来越多受到争议。因此,医务工作一直在寻找更为有效的心肺脑复苏(CPCR)药物。上世纪90年代Lindner等发现复苏成功的病人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水平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病人,阻断V1受体后室颤猪ROSC率显下降日.人们开始重视AVP这种可能对心肺脑复苏更有价值的药物。作对血管加压素在心肺脑复苏中(人或动物模型)的应用机理及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樊冬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527-2528
目的 调查该校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影响医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该校已学习过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35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记录学生的一般情况,利用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对学生的心肺复苏技能进行考核,记录操作成功人数.结果 350名医学生总成功率为76.0%,其中男生总成功率较女生成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型上进行过模拟训练的学生较未参加过模拟训练的学生成功率高(P<0.01);有相应临床实习经历的学生较没有相应临床实习经历的学生成功率高(P<0.01).结论 进行模拟训练对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性别差异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一定影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男女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11.
急诊心肺复苏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诊心肺复苏的抢救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53例心肺复苏的病例。结果40例复苏成功,成功率为25.14%,其中男24例,女16例;院内29例,院外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是急诊科医生的重要技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和了解其影响因素,对复苏的成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夏连香  谢爱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47-148,150
目的探讨喉罩在临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护理。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20例,在紧急心肺复苏流程中徒手、盲探置人喉罩紧急通气,观察喉罩置入时间、置人成功率及置人后的通气效果等指标,并总结喉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护理体会。结果20例患者喉罩全部置入成功,置入时间平均约为12S,其中18例1次置入成功(占90%),复苏成功12例(占60%)。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气道通气良好,胸廓起伏满意,监护仪均可显示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动态血气监测分析提示能达到理想通气效果。结论喉罩在心肺复苏急救中可代替气管插管作为首选的气道开放方法,而及时的护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CPR),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结论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肺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完全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新型仪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应用已有20余年,对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与觉醒、心血管功能和呼吸运动等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节的作用。其在各方面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该药临床应用现状作以综述。1心肺脑复苏美国急救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分会都将纳洛酮列入心肺脑复苏方案中[1]。陈天铎医师观察21例心肺脑复苏中使用纳洛酮的患者情况,表明纳洛酮对自主呼吸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有明显提高[2]。叶氏的统计亦表明在心肺脑复苏时加用纳洛酮不但可解除β-内啡肽受体对循环呼吸的抑制,对中枢神经有唤醒…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中应用纳络酮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心肺复苏的作用。方法设对照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应用效果。结论纳络酮组自主呼吸恢复率为50.0%和心脏复苏成功率为28.0%。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率为23.7%和心脏复苏成功率为28.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术与徒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于院前发生猝死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者的疗效。方法将在院前发生猝死患者86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组和徒手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在开始复苏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率。结果心肺复苏器组SBP5、10、15分钟时均高于徒手组(P<0.05),心肺复苏器复苏组患者的ROSC(63.6%)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38.1%),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心肺复苏器复苏组的收住院率(40.9)也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35.7%),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器在改善院前发生猝死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9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医护人员立即行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33例患者入院后则由麻醉科医师行常规气管插管(延时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分别为55.56%、52.78%,对照组分别为30.30%、27.27%,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1.67%,对照组为96.97%,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2.10±0.65)min,对照组为(4.72±1.20)min,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正> 心脏骤停时,药物的应用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近10余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短期内不适宜大量应用NaHCO_3;钙剂可加重心脏骤停时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肾上腺素能药物中,α受体兴奋剂甲氧胶和α、β受体兴奋剂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主要和首选药物,而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存在潜在危险性;利多卡因和溴苄胺是抗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结合高级综合模拟人(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在社区居民推广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将586名社区居民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3名,研究组采用ECS结合PBL教学法进行CPR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培训,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理论考核及格267人(91.13%),对照组及格250人(8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74,P=0.0293).研究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及格271人(92.49%),对照组及格245人(8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672,P=0.0009).结论 ECS结合PBL教学法有助于社区居民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和CPR的操作技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诊心肺复苏病人,随机分为选择顺序复苏组(A组,68例),常规CPR复苏程序组(B组,62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顺序复苏组CPR成功32例(47.1%),高于传统的常规复苏组13例(20.9%),P〈0.05。结论 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随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能大大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