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波  白玉洁  于巍 《综合临床医学》2012,(10):1053-1055
目的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所诱导的短暂心肌缺血中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2例行射频消融术的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组),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3、6h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浓度,并与9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患者(对照组)术前和术后3、6h的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术后3h[(80.62±7.53)U/ml]、6h[(76.37±9.21)U/ml]较术前[(45.42±7.00)U/ml]升高(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术前及术后3、6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可在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损伤的射频消融术后迅速升高,并早于心肌肌钙蛋白T。缺血修饰白蛋白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最近发现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很高,能在心肌缺血早期可逆阶段被检出,是第一个被FDA批准销售的心肌缺血标志物。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试验于2007-11/2008-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的患者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34~81岁;另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健康人群60名作为对照,男36名,女24名,年龄42~75岁。方法:测定60名体检健康者和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前与术后5min,术后2,6h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46例择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的患者,于球囊扩张后5min,2,6h取静脉血2mL进行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测定值〉0.16μg/L者判为阳性。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T的水平。结果: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后5min、术后2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及对照组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6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后5min、术后2h46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均为阴性,术后6h有3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阳性。结论:心肌缺血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升高较心肌肌钙蛋白T出现早,缺血修饰白蛋白可作为心肌缺血发生后到发生细胞坏死之前的一个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光化学法检测34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前,术后6、12、24、48、72h和32例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清cTnⅠ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h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血清CK—MB活性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24h达高峰,术后48~72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cTnⅠ水平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h达高峰,术后72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2h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K—MB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TnⅠ水平检测优于血清CK—MB活性。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浓度变化,并比较“罪犯”血管有无侧支循环时对其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30min从动脉鞘管取血,由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血浆IMA水平,并记录血管病变支数及术中“罪犯”血管有无侧支循环。结果患者PCI术后30min IMA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罪犯”血管区域心肌有侧支循环组的IMA浓度升高水平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结论PCI术可使冠心病患者血浆IMA水平升高,“罪犯”血管区域无侧支循环时血浆IMA水平升高较有侧支循环更明显,表明PCI治疗可对心肌产生损伤,特别是对无侧支循环血管保护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背景:最近发现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很高,能在心肌缺血早期可逆阶段被检出,是第一个被FDA批准销售的心肌缺血标志物.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试验于2007-11/2008-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的患者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34~81岁;另选苏州人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健康人群60名作为对照,男36名,女24名,年龄42~75岁.方法:测定60名体榆健康者和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前与术后5 min,术后2,6 h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46例择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的患者,于球囊扩张后5 min,2,6h取静脉血2mL进行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测定值>0.16 μg/L者判为阳性.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T的水平.结果: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后5 min、术后2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及对照组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6 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存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置入治疗后5 min、术后2 h 46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均为阴性,术后6 h有3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阳性.结论:心肌缺血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升高较心肌肌钙蛋白T出现早,缺血修饰白蛋白可作为心肌缺血发生后到发生细胞坏死之前的一个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6.
陈永新  庄思齐 《新医学》2006,37(10):655-656
目的:观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72h及术后7日取因先心病行心内直视手术婴儿的外周血检测cTnⅠ、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并将术后结果与术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活存病例在术后24h、72h及术后7日的cTnⅠ浓度均高于术前;肌酸激酶、CK-MB、LDH只分别在术后24h、72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日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心肌损伤的敏感度方面,术后各时点cTnⅠ均优于CK-MB(P〈0.05)。术后7日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与Ⅰ-Ⅱ级患儿的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nⅠ水平可反映婴儿先心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程度,并可作为预测患儿预后的指标。cTnⅠ对评价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其敏感度优于CK-MB,且诊断时间窗较CK-MB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为炎症标志物,对比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方法入选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15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组21例,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人选者围术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术式的对全身的炎症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中肝素化后1h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h后开始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体外循环后1h后与术前比较即开始升高(P〈0.05),体外循环12h后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峰值(P〈0.01)。两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但OPCAB组相对处于低水平(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共入选137例择期PCI患者,其中66例他汀组术前口服他汀类降脂药超过7d,71例(对照组)术前未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结果:术后他汀组肌钙蛋白I(Tn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TnI峰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15±0.23ng·mL^-1和0.48±1.08ng·mL^-1(P〈0.05),CK—MB峰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44±3.05ng·mL^-1和4.98±10.89ng·mL^-1(P〈0.05)。术后他汀组和对照组TnI超过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48%(P〈0.05),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25%(Pd0.05)。CK-MB超过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在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和20%(P〈0.05),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2%和1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OR=0.42;95%可信区间为0.19~0.92;P=0.03);年龄〉65岁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重要预测因素(OR=2.4;95%可信区间为1.1~5.23;P=0.03)。结论:PCI术前用他汀1周以上可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保护差别。方法:选择48例冠脉搭桥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24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24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Ⅰ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Ⅰ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相似文献   

10.
缺血修饰性清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性清蛋白(IM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89例ACS患者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h及24h采血检测IMA、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1例,心绞痛48例。分析IMA对ACS的诊断价值。结果ACS患者IMA水平于胸痛发作2h明显增高,4h达到高峰,6h后降至正常。而cTnI,CK—MB在胸痛发作4h开始增高,6h明显增高,以后逐步递增至24h。在心绞痛、心肌梗死中,IMA水平升高以心绞痛最明显(P〈0.05)。结论IMA是诊断ACS早期敏感指标,是诊断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拟行择期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远端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65例成功完成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端缺血预处理组36例,对照组29例。远端缺血预处理组在行PCI治疗前1 h用血压袖带200 mmHg压力给予患者4个5 min缺血/5 min再灌的循环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当天凌晨6点及术后20 h测血清CK-MB、cTnI及hs-CRP水平的含量,并记录术后3个月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主要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远端缺血预处理组患者术后CK-MB、cTnI、hs-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可降低PCI相关心肌损伤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缺血修饰清蛋白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检测对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监测急性胸痛患者发病后2、6、12、24h的血清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与健康人群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用ACB法测定IMA含量,免疫比浊法测定cTnI含量,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测定CK-MB活性。结果IM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无明显升高(P〉0.05);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可升高,发病后2~12h内IM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IMA、CK-MB、cTnI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心肌梗死发生后2h其阳性率分别为85%、71%和55%,3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h时,其阳性率分别为96%、87%和81%;当3项指标联合检测时,阳性率上升到99%。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h和6h时,IMA、CK—MB、cTnI的AUC值则分别为0.821、0.692、0.632和0.984、0.861、0.816。结论IMA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以前即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即可升高,IMA、CK-MB、cTnI 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其敏感性明显优于单项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03例胸痛发作患者分别于入院即刻及4、6、12、24h连续监测IMA、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三项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 23例患者最终诊断为AMI;入院即刻IMA、CK-MB、cTn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IMA 89.3%、91.3%,CK-MB 48.4%、92.3%,cTnI 30.6%、93.7%;入院6h内,IMA、CK-MB、cTnI的敏感性分别为91.3%、34.8%、52.2%,联合检测敏感性为10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9,P<0.01).结论 IMA对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IMA联合cTnI、CK-MB检测诊断AMI,其敏感性明显优于单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方法评价缺血修饰清蛋白(IM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单项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胸痛发生后3 h内和3~6 h内95例AMI患者血清IMA,hs-CRP,CK-MB和cTnI以及全血NLR水平,并与60例来自体检中心的人群(作为阴性对照)做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①胸痛0~3 h AMI组IMA,NLR,hs-CRP,CK-MB和cTnI的平均值分别为96.04U/L,3.77,13.39mg/L,43.26U/L和0.063 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78.10 U/L,2.02,3.12 mg/L,19.37 U/L和0.04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胸痛3~6 h AMI组IMA,NLR,hs-CRP,CK-MB和cTnI指标均高于0~3 h 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胸痛0~3 h AMI组IMA,NLR,hs-CRP和CK-MB 4项联合诊断早期AMI的ROC AUC为0.98,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分别为0.89,0.83,0.79和0.85)。同时,4项联合检测对早期AMI诊断价值也显著高于心梗诊断的经典血清学指标cTnI(AUC=0.78)。结论 IMA,NLR,hs-CRP和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AMI的诊断效能,优于各单项目检测。  相似文献   

15.
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复苏组、药物组,再按气管切开后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24 h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CA)和CPR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 kU/kg;复苏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复苏组、药物组血清CK-MB含量从ROSC后0.5 h起均明显增高,于12 h达峰值.之后均有所下降;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逐渐增高;两者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3 h起血清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损害明显轻于复苏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CPR后血清CK-MB和cTnI含量,减轻大鼠心肌损伤,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对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因急性胸痛来本院就诊的患者95例,在胸痛≤1h、3h、6h、12h、24h连续监测IMA、Mb、CK~MB、CTnI4项指标,观察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有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组入院:在胸痛≤1hIMA、Mb、CK—MB、CTnI敏感性分别为81.0%、38.1%、28.5%、14.2%,IMA敏感性与其他3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痛≤3h时IMA、Mb、CK—MB和CTnI4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5.3%,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早期,IMA是一个比较灵敏的指标,IMA、Mb、CK—MB、CTnI联合检测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明显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学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制订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方法 老年ACS病例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上述病人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2 w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CK-MB、c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w后降至正常.结论 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8例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预处理组,每组14例。川芎嗪预处理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滴入川芎嗪3mg/kg,30min滴完,转流后追加1mg/kg于氧合器中,对照组于上述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和术后24h测定外周血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同时,分别于转流前和主动脉开放后30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期间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指标AST、LDH、CK、CK-MB明显升高(P<0.05),川芎嗪组心肌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川芎嗪组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较对照组为轻。川芎嗪组CPB后线粒体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预处理使患者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得到保护,心肌酶漏出减少,故川芎嗪预处理在CPB手术中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