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治疗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患者分为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观察组),13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h,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恢复较快,静脉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掖方法治疗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正规胰岛素;对照组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连续输注治疗。两组补液方法均采用胃肠内补液。每l-2h检测血糖、钾、钠、尿糖和尿酮。结果治疗组尿糖、尿酮转阴时间较对照组短,纠正酮症酸中毒所用胰岛素的剂量要小于对照组,而且没有低血糖的副作用出现。结论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在常规治疗下使用胰岛素泵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胃肠内补液在老年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胃肠内补液对老年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NKHDC)的疗效。方法 15例NKHDC老年患者,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的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7例采用单纯性静脉补液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血生化及血渗透压等指标。结果 胃肠内补液组治疗24h后的血糖、钾、钠、氯和血浆渗透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8h后恢复正常水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胃肠内补液组的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静脉补液量少,无一例发生脑水肿、肺水肿、溶血和低血钾等并发症。结论 对老年NKHDC患者采用胃肠内补液法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内补液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将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相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消失时间、平均胰岛素日用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效果明显,可有效缩短血糖达标与住院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加快尿酮体消失,且可显著调节血钾、血钠水平,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徐薇 《中外医疗》2012,31(4):46-47
目的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的救治水平。方法 48例住院患者采用2条静脉通道,一条静脉通道持续滴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0.1U/(h.kg),每1~2小时检测血糖、钾、钠和尿糖、尿酮;另一条静脉通道大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结果 48例患者血糖均平稳降至7.2~11.1mmol/L,尿酮体阴性,全部痊愈出院。结论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胃肠内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疗效.方法 总结我科1997年1月~2009年7月1日3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和1例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采用胃肠内补液方法治疗后,观察HCT、Hb,分别从0h、4h、8h、24h测得的值,经统计学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果 胃肠内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能迅速使血容量得到有效改善,血液粘稠度得到有效稀释,嗜醒、昏迷状态短时内变为清醒,血钠明显降低,高渗状态得到改善.结论 胃肠内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能使血容量有效补充,而无明显增加心脏负荷,使失水较快纠正,不会使血氯、血钠及POSH的升高,使高渗状态得以纠正,神志状态能在短时内(16h)得以清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点。方法分析1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时具体做法、补液的种类、剂量、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92例予以留置鼻饲管,占62.2%,3例早期经肛门行结肠内补液。入院头24 h胃肠内补液量占54.9%,24 h清醒患者占91.2%,死亡率为1.3%。结论根据胃肠内补液的特点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利于纠正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选取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行静脉补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胰岛素泵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高于对照组的73.97%,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9.6632,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尿酮转阴时间分别为(5.02±1.08)h、(0.52±0.45)次、(12.25±2.28)h,均优于对照组的(5.99±1.85)h、(0.98±0.52)次、(22.89±3.69)h,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0.2636、9.9986、8.8898,P0.05。结论胰岛素泵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次数,缩短尿酮转阴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门诊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救治进行临床分析与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7月在我院急诊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胰岛素静脉滴注降糖、补液、并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手段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经过紧急救治,其中69例患者8~20小时内,血糖降至8.3~12.9mmol/L,酮体6天内全部消失,血钾、血钠等恢复正常浓度,其他临床症状也得以恢复,有效治愈率达90.79%。另外7例患者因救治无效死亡,死亡率为9.21%,(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降糖、补液并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是救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对初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治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10例,按BMI标准分为三组,A组(BMI〈25 kg/m2)118例、B组(BMI:25~28 kg/m2)117例、C组(BMI〉28 kg/m2)75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结束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肾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低血糖晕厥、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并发症。结果随访结束时,C组血肌酐[(142.6±44.3)μmol/L]、尿白蛋白[(142.0±36.7)mg/24 h]、尿钠[(579.4±163.8)mmol/24 h]水平均高于A组[(122.2±36.3)μmol/L、(113.2±23.2)mg/24 h、(422.3±125.9)mmol/24 h]及B组[(127.9±40.8)μmol/L、(120.3±32.6)mg/24 h、(467.8±155.4)mmol/24 h]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尿肌酐A组[(9.3±1.9)mmol/24 h]、B组[(9.1±2.1)mmol/24 h]、C组[(9.4±1.7)mmol/24 h]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C组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越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A、B、C三组糖尿病足、低血糖晕厥、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方案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胰岛素剂量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BMI越大,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越大,预后越差,对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及早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羊水过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93例羊水过少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治疗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补液治疗;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丹参联合静脉补液治疗,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羊水指数( AFI)、相关凝血指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未发生因使用肝素所致的产后出血、血肿、皮肤黏膜出血及过敏反应等。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AF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AF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PT、APTT、TT和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补液是治疗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安全、有效方法,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冯瑞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0):1365-136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综合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空腹血糖(FBG)、阴离子间隙(AG)、C肽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抗氧化能力(TAC);比较治疗前后应激相关激素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第2、24小时观察组HbAlc、FBG、AG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O2-CP和C肽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和TAC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Cor和N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T3、FT4和TSH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能有效改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综合应激状态,疗效优于小剂量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量泵治疗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综合应激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23例和观察组(微量泵治疗组)2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氧化应激、应激激素及炎性介质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d及5d的氧化应激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12、24h及48h的应激激素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治疗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综合应激状态的变化较大,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相关指标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彬  赵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86-88,91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仅观察组加用骨化三醇,均持续治疗6个月;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后的血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钾、血钙和血磷]、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蛋白尿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67%(33/36)]和显效率[50.00%(18/36)]均高于对照组[72.22%(26/36)、19.44%(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无效率[8.33%(3/36)]低于对照组[27.78%(10/3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HbA1c、血钾、血钙和血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HbA1c、血钾、血钙和血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bA1c、血钾、血钙和血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HbA1c、血钾、血钙和血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的收缩压[(126.53±9.5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76.73±4.58)mm Hg]、24 h尿蛋白[(362.35±26.42)mg/24 h]、mAlb[(136.52±18.36)mg/24 h]和α1-MG[(95.37±17.62)mg/24 h]均优于治疗前[(143.41±13.84)mm Hg、(95.65±6.41)mm Hg、(518.72±47.16)mg/24 h、(229.84±29.45)mg/24 h、(109.43±25.71)mg/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收缩压[(125.66±10.60)mm Hg]、舒张压[(73.66±5.85)mm Hg]、24 h尿蛋白[(163.40±19.68)mg/24 h]、mAlb[(82.73±21.73)mg/24 h]和α1-MG[(78.93±12.53)mg/24 h]均优于治疗前[(144.82±14.35)mm Hg、(94.28±7.52)mmHg、(524.29±52.35)mg/24 h、(234.55±32.71)mg/24 h、(115.79±23.68)mg/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24 h尿蛋白[(163.4±19.68)mg/24 h]、mAlb[(82.73±21.73)mg/24 h]和α1-MG[(78.93±12.53)mg/24 h]均低于对照组[(362.35±26.42)、(136.52±18.36)、(95.37±17.62)mg/24 h],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9%%(5/36)、11.11%(4/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较好,改善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症状,不良反应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老年2型糖尿病并酮症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老年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41例老年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9例(治疗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2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给予相应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酮症消除时间、住院时间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上述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酮症较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更安全;在置泵前、置泵期间和置泵后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联合金水宝胶囊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以氯沙坦钾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对照组以氯沙坦钾治疗,疗程为2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UTP/24 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UTP/24 h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Scr、BUN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能明显降低患者蛋白尿,显著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冯之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149-150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科12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胰岛素泵组)和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静脉滴注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酮转阴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胰岛素泵组在血糖达标、血酮转阴和尿酮转阴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方面明显优于静脉滴注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于静脉滴注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入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血糖达标时间、血酮转阴时间以及尿酮转阴时间短,胰岛素总用量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稳定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唐晓君 《河北医学》2013,19(4):492-49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黄芪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等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和黄芪。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24h尿蛋白定量和Cr,以及血清CRP、IL-6和TNF-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上述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黄芪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减轻微量白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