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2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作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126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66例(占52.38%),无扩张者60例(占47.62%).两组患儿年龄、发热天数、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发热时间、血钠浓度和冠脉扩张密切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冠状动脉扩张与患儿年龄小、发热时间长及血钠浓度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BNP)在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0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对其年龄、发热天数、血白细胞计数、白蛋白、ESR、CRP、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02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扩张者25例(24.5%),无扩张者77例(75.5%)。两组患儿间年龄、发热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NT-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BNP水平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次为发热时间,而年龄、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NT-BNP在预测川崎病冠脉扩张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出现冠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阴性预测值0.93)。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9月1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结果:142例KD中并发CAL34例(23.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低蛋白血症、低血钾与CAL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3岁以下患儿、血小板计数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低蛋白血症、低血钾是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20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50例)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15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例患儿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为25%,两组患儿的热程、年龄、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等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发热的时间过长等都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红娟 《当代医学》2014,(34):59-60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48例,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组,A组为冠状动脉扩张组(n=16),B组为非冠状动脉扩张组(n=32),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血液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血脂)。结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不存在冠脉动脉病变的患儿相比,一般资料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年龄≤3岁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严密监测其心功能与冠脉情况,避免发生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高、血小板水平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2组患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此类指征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医生诊断与治疗川崎病,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的87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状动脉损害检查结果分为2组,其中48例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作为研究组,另39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观察其发热持续时间,同时检测WBC、PLT、CRP、Hb及ALB水平,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10 d占60.42%,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P<0.05)。2组在WBC、PLT、CRP及ALB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发现CRP、发热持续时间是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其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另外CRP也是影响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因素之一,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李磊  哈丽君  王军  王大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49-105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7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血脂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6例(占36.1%),无扩张者46例(占63.9%);两组患儿年龄、PLT、CRP、ESR、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下PLT、ESR及CRP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有助于KD的诊治及对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169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169例KD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B组为KD不伴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年龄、发热天数、白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数、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结果 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6.69%。A、B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83、0.353和0.715。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KD的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病变;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合并有CAL者纳入观察组30例,未合并有CAL者纳入对照组52例,对影响小儿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向量机(XGB)、决策树的不同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和验证以明确预测效能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和log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钠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得到的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基于XGB模型分析可知,影响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所得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5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665,AUC面积为0.89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70%,特异性为73.10%,约登指数为0.598,AUC面积为0.841;基于XGB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800,AUC面积为0.963,XGB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模型、XGB模型均可用于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其中XGB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为良好,所演算出的影响因素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排序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发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大年龄组(5岁以上)和低年龄组儿童(5岁以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大年龄组儿童KD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诊治的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8例KD患儿中低年龄组共119例(75.3%),大年龄组共39例(24.7%)。研究发现,大年龄组儿童较低年龄组儿童皮疹发生率低(P〈0.01);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后,大年龄组儿童发热持续时间均较低年龄组儿童长,且冠状动脉病变及不完全KD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之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性、结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脱皮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发现大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血沉、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低年龄组比较,大年龄组急性期有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结论]大年龄组儿童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较高,其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能与剧烈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垒  杨增芳  马巧梅  董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88-889,953
目的 :了解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1 80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生化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 )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χ2 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 80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 94例 ,占 5 2 .2 % ,冠状动脉瘤 2 0例 ,占 2 1 .2 % ,无扩张 86例 ,占 47.8% ,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发热天数、C-反应蛋白、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 P<0 .0 5 ) ,多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C-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 ( P<0 .0 5 )。结论 :对川崎病 ( KD)进行病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可对该病做出及时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胞(WBC)计数和血脂水平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 对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WBC计数和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其中67例冠心病(CA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造影结果 分为单支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其WBC数和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WBC计数与血清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HDL-C水平则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CAHD患者WBC计数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多支病变组WBC计数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血WBC参与了ACS的发生与发展,并且WBC数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为临床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价廉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孙军  王娟  余章斌 《西部医学》2014,26(9):1128-1130
目的探讨1岁以下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共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均<1岁。另选择同期治疗的典型川崎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月龄(9.8±0.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和实验室诊断差异,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中I项人数为6例,符合2项人数为30例,符合3项人数为20例,符合4项人数为3例,符合超过4项者1例。心脏彩超结果发现,心脏血流异常38例(63.3%),冠脉扩张43例(71.6%),冠状动脉增厚17例(28.3%);X线片结果显示,肺纹理增粗35例(58.3%),肺野斑点12例(20,0%),其他13例(21.7%)。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0.5~5d均发热消退;心脏彩超检测显示,冠脉扩张人数降低到13例(21.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3,P=0.035);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X片显示肺纹理增粗和肺野斑点人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06,P=0.001);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平均住院(9.1±1.2)d。结论1岁以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与典型川崎病具有明显区别,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可以辅助诊断。经过治疗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患儿的临床特征,明确关节受累是否会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率、对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和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且资料完整的川崎病患儿636例,根据有无关节局部症状,分为关节受累组(31例)和无关节受累组(605例)。回顾性分析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关节受累组与无关节受累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损害率和对IVIG的反应率。结果:31例伴有关节受累的川崎病患儿中,3岁以上患儿25例(80.6%),诊断为完全性川崎病26例(83.9%),多关节(≥2个关节)受累24例(77.4%),大关节受累26例(83.9%),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20例,64.5%)。关节局部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经追踪随访,均无关节局部后遗症发生。与无关节受累组比较,关节受累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P<0.05),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冠状动脉损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受累组患儿的IVIG无反应率(39.3%)高于无关节受累组(1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多发生于3岁以上患儿,且倾向于多关节受累,以大关节受累多见,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时,对冠状动脉损害率无明显影响,但患儿对IVIG反应性更差。关节受累为川崎病的短暂性症状,不会遗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