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液回收方式对血液保护的效果,探讨术中血液回收最佳方法。方法7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术野出血及体外循环结束后的“机器余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经离心洗涤后再回输给患者。对照组将肝素化后术野出血直接吸入体外循环中,待体外循环结束后将“机器余血”直接回输给患者。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h、24h患者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凝血活酶时间(e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err),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24h库存血输入量和引流量,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35例患者共回收经血液回收机洗涤后的浓缩红细胞33500rnl,对照组35例患者共回收“机器余血”19150ml,研究组回收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2例(5.7%),研究组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PTT明显长于研究组(P〈0.05)。术后两组WBC和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RBC、HGB和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液可有效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液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中常规超滤联合血液回收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出血?凝血纤溶系统和血制品输入方面的影响?方法:3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术中不使用常规超滤及血液回收,术后机血回收后直接回输给患者;联合组:体外循环中使用常规超滤,使停机时储血罐内机血在100 ml以内,体外循环开始前?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的术野出血以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储血罐?膜肺?管道内的机血回收至血液回收机,洗涤后再回输给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24 h的出血量,24 h红细胞悬液?血浆输入量,术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全血凝固时间?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较对照组6?24 h的出血量及24 h血制品输入量显著减少,联合组D-二聚体较对照组显著减低,而两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全血凝固时间?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联合使用常规超滤和血液回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出血及异体血液输入,减轻患者术后的纤溶系统亢进,而对凝血系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当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外科临床置换心脏瓣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4年7月在心内科完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310例,在其体外循环当中均应用了超滤。其中患者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45±1.2)岁。二尖瓣置换128例,主动脉瓣置换68例,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置换114例。结果所有患者超滤时间为40~200 min,滤出液量800~10 000 m L,所有患者停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红细胞的压积提高了3%~10%,手术野渗血量减少了2%~6%左右,术后机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应用超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中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以及中小分子炎性介质等一系列有害的物质,能够有效浓缩血液,减少并发症,是一种便捷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医学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两组,Ⅰ组(10例)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Ⅱ组(10例)采用渚低温冷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在转流前,同中复温开始时及停机后1h,分别采血测定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转流期间和停机后1h,两组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下降(P<0.05);Ⅱ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在转流期间高于转流前(P<0.05)。结论: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易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保证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麻醉资料.采用术前肌注吗啡、东莨菪碱,以马来酸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维库溴铵和芬太尼为麻醉诱导;以芬太尼和维库溴铵为麻醉维持.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过综合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由于心脏及重要脏器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掌握好麻醉深度,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防止麻醉过深导致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而加重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7.
纵隔心包引流量过多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而又需及时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如何减少出血和库血的用量是心外科急需解决的问题。输人大量库血,除可带来凝血机制紊乱,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外,还可能传播血源性传染病。体外循环术后出血渗血在很大程度上与血小板激活和纤溶系统有关。国内外有大量文章报道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抑肽酶可保护血小板功能和抑制纤溶系统,减少术后出血、渗血,减少库血的输入量,减少并发症[1-3]。本文选择了心脏手术中相对引流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现… 相似文献
8.
本组资料总结了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123例再次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我科自1983年1月至1997年10月共施行再次瓣膜置换术123例,男71例,女52例;年龄23~59岁,平均(46±15)岁;体重40~95公斤。术前心功能均为Ⅲ和Ⅳ级,胸心比(65.07±13.98)%,EF为(30.17±9.06)%。全组病人均为人工生物瓣膜术后7~11年因人工瓣膜退行性改变、钙化或撕裂而需更换人工瓣膜。再次二尖瓣置换术6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 相似文献
9.
心脏停跳和不停跳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脏停跳(AH)和不停跳(BH)瓣膜置换术(VR)体外循环(CPB)管理技术的特点。方法 观察201例VR患者,其中AH90例,BH1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相比,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倒数和库血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用量、术中失血量等较少(P〈0.05);术后血管扩张剂使用率较高(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在CPB管理方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0年5月~2001年1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80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2~36岁,平均41.7±12.9岁;体重29~96kg,平均52.0±12.6kg.生物瓣衰败再次瓣膜置换术14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瓣膜置换术15例,瓣周漏3例,二尖瓣裂及主动脉瓣裂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行换瓣术14例,Ⅲo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后双瓣置换术2例,心衰合并肝功能减退8例,心衰合并肾功能减退4例,合并冠状动脉轻度狭窄2例,术前呼吸、心跳骤停经复苏成功后瓣膜置换术4例,马凡式综合征2例,巨大心脏、心衰12例.其中经历再次手术32人次,其中4次手术2例,3次手术2例,2次手术28例.全组双瓣置换16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58例,三尖瓣置换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11月我院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65例。随机分为改良超滤(MUF)组(n=89)和无超滤对照组(n=76),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停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为CPB停后15min)3个时间点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MUF组患者超滤时间为35~115min,滤出液量600~1800ml。所有患者在停ECC时血细胞比容得到提高(〉28%),关胸时术野渗血明显减少,MUF组超滤后CO、CI均较CPB停时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停CPB时与CPB停后15min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结束后与对照组CPB停后15min相比,CI升高显著(P〈0.05)。且MUF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6~10h,对照组呼吸机辅助时间8~18h,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MUF组为2~4d,对照组为3~6d。结论 ECC中应用改良超滤方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和中小分子炎性因子等有害成分,能迅速浓缩血液,同时减轻患者术后各脏器水肿,减少术后各脏器并发症,有利于心、肺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监护室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心肌灌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体外循环(ECC)下瓣膜置换术中不同的心肌灌注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各方法对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对围术期的影响。方法:53例瓣膜手术按所采用的心肌灌注方法分为晶体停搏液组(组Ⅰ),含血停搏液组(组Ⅱ)和温血逆灌不停跳组(组Ⅲ)。术前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但Ⅳ级心功者组Ⅱ(10%)、组Ⅲ(15.4%)多于组Ⅰ(0.0%)。结果:术中ECC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多巴胺支持率、引流量等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Ⅰ最低咽温、心脏自动复苏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组Ⅱ和组Ⅲ(P<0.05);ECC总液量、稀释度、晶体停搏液灌注量、血K^ 浓度均高于组Ⅱ和组Ⅲ(P<0.05)。组Ⅲ主动脉阻断时间、ECC总液量低于组Ⅰ和组Ⅱ(P<0.05);流量和最低咽温高于组Ⅰ和组Ⅱ(P<0.05)。与术前比,术后LVEF在组Ⅱ和组Ⅲ仅有轻微下降(P>0.05),而组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含血灌注和不停跳温血灌注能给心肌提供能量,因而较晶体停搏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对围术早期的水、电解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0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给予系统的延续护理服务,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抗凝相关知识、抗凝药物服用的依从性调查.结果 出院后3、6个月试验组抗凝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延续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使抗凝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周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3):97-101
目的 探讨米力农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细胞因子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5 月-2015 年5 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 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 例。麻醉诱导前15 min,观察组给予50 μg/kg 米力农,对照组则以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呼吸功能及心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在对应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而白介素10(IL-10)水平在对应的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给药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较给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结论 米力农能调节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能改善左心室功能和保护肺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储存自体血200 ~ 600 ml,分析采血前、后及输入自体血后患者血常规和血凝分析实验室数据变化情况,统计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量等.结果 采血前后各项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回输血后各项指标与手术前比较除血小板、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HB、HCT、RBC低于术前(P<0.01),但位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不会造成组织缺氧,避免输异体血率为47.37%(18/38);所有患者在回输血过程中无不良输血反应.结论 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可以部分解决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输血要求,减少异体血输血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管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患者资料,CPB采取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4∶1氧合血停搏液灌注心肌保护。结果:CPB时间85~235 min,主动脉阻断62~198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85%,无全心辅助和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以及重视其它脏器的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及其它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 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 术后早期病死8例,其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5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3例,病死率为9.0%,生存81例,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