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31例)和针刺组(30例),针康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组只给于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其疗效。[结果]针康组在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比针刺组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除内科基础治疗外,给予康复训练,包括正确摆放体位、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艾灸。采用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量表、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upp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U-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风痰瘀阻证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和血浆缓激肽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痛觉过敏、远端水肿和肩部活动运动3个维度评分及SH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SHS量表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U-FMA和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NIHSS和风痰瘀阻证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U-FM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NIHSS和风痰瘀阻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GRP水平升高,SP和缓激肽水平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SP和缓激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5,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空气压力循环治疗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手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结果 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9%.结论 空气压力循环治疗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后有明确肩手综合征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穴位封闭+康复法和常规针刺+康复法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穴位封闭+康复组)在缓解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封闭方法有效地缓解了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瘀肿、关节不利,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方法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68例确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采用现代Bobath运动训练;观察组(34例):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方法。中药:内服法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外治法采用中药熏洗治疗;针刺:采用毫针刺法进行辨证选穴结合局部选穴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疼痛程度,公分软尺测定手肿胀程度,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了解患者上肢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及患肢症状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肢肩痛、手肿胀及DASH评分(观察组:1.34±0.47,0.91±1.21,50.28±8.46;对照组:6.05±1.54,2.08±0.97,67.51±9.64)较治疗前相应评分(观察组:6.89±1.42,4.42±2.13,75.23±10.14;对照组:7.04±1.05,4.09±1.94,76.18±9.48)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8.24%)优于对照组(73.53%)(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刺方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肿胀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SH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上肢功能、生活质量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VAS、肿胀评分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肿胀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SS-QOL评分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MA、SS-QOL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中风后SHS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上肢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中医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治疗。15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18.33±12.93)分vs (63.27±11.96)分;(29.08±12.41)分vs (62.19±13.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18.33±12.93)分vs (29.08±12.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53.11±9.32)分vs (23.88±8.40)分;(42.35±8.49)分vs (24.42±7.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为明显[(53.11±9.32)分vs (42.35±8.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93.2%vs 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病例均采用中药熏蒸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周围及患肢手部等进行治疗。结果:46例病例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结论: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杨健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2011,(1):27-28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特点包括患侧上肢的疼痛、水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失调及营养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均无治疗本病的特效疗法。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针灸康复疗法对43例SHS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线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埋线治疗,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实验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线治疗能进一步增加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0%[1],其典型表现是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水肿和疼痛、皮温上升;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变形,骨质疏松,严重影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许多临床医生为肩-手综合征的防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临床中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近5年来的进展略作一回顾。1针刺手法的选择王氏等[2]将135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2组均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使用浮针疗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电针法,治疗为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浮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S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方面浮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电针组。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风偏瘫后并发肩手综合征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的常见并发症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导致残疾。采用中草药内服外敷 ,并结合针灸及合理的功能锻炼治疗肩手综合征 18例 ,结果治愈 11例 ,改善 7例 ,疗效满意 ,无任何副作用 ,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线灸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28例。靳三针线灸组给予靳三针及药线灸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3周为个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能力简化Fugl-Mey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靳三针线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3.7%,普通针刺组为82.1%;靳三针线灸组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在简化Fugl-Meyer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3)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疼痛程度均显著缓解(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缓解上肢的疼痛程度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组(35例)、单用针刺组(35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一致的针刺治疗,不用穴位注射,疗程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肢疼痛及水肿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34.29%和4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和20.00%(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患肢疼痛及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和单用针刺治疗都能明显地缓解患肢的疼痛,减轻水肿,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但穴位注射联合针刺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制透热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中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应用两对(4个)电极,一对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一对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肩关节部位频率设为5kHz,腕关节部位频率设为4kHz,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每次治疗20min,1个疗程15d,同时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运动疗法。15d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锋勾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锋勾针治疗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疼痛、水肿及Fugl-meyer评分,并分析临床有效率.结果:锋勾针治疗组的疼痛、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锋勾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正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可见于12.5%~70%的病例,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出现~([1])。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水肿、关节僵硬,以及血管舒缩和营养障碍,症状可能涉及肩部和/或手,故称为肩-手综合征,又有学者称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CRPS)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征~([2])。其症状表现跟脑卒中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取毫火针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行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肩手综合征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肩痛改善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肩手综合征评分及肩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运动功能、肩痛及肩手综合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有效率比较方面,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6%,对照组为71.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肩手综合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般发生于中风后2天~7个月,大多数在3~16周,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呈上下一般粗细,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继之皮肤逐渐变薄,手掌皮肤色泽变红(偶为苍白等),有时下肢亦有类似表现[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