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超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5%和7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质量显著,且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对保障手术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回顾性分析182例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时机的手术治疗,对病人生活能力(ADL)的影响,进行临床疗效研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发病后7小时以内手术(即超早期手术)与7 ̄24小时手术比较,χ^2=6.82,P〈0.05,差异有显性,而与24小时以上手术比较,χ^2=9.92,P〈0.01,差异有高度显性。认为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主张对高血压脑出血行超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近百年来对其手术时机、手术方法一直有争论,但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越来越多的主张进行早期甚至超早期手术。1 超早期手术的定义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形成后引起颅内压增高,血肿对脑组织形成压迫,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超早期、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介绍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回顾我科1994年7月-1999年3月3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及预后资料。结果本组3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术后痊愈10例,好转16例,死亡4例(13.3%)。术前一侧肢体完全偏瘫23例,术后肌力恢复Ⅲ-Ⅳ级10例,Ⅰ-Ⅱ级11例,无改变2例,3例失语恢复。提示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比较好的方法,需要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6.
7.
8.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病 ,超早期手术治疗已日受重视。 1998年 10月— 1999年 1月我院对 5 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行超早期手术治疗 ,并与同期 5 0例未实行超早期手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分为 2组 :①观察组 (实行超早期手术 ) 5 0例 ,男 37例 ,女 13例 ;年龄 35~ 78岁 ,平均 5 8.4岁。患者意识状态分别为 :嗜睡 :GCS 9~ 10分 7例 ;浅昏迷 :GCS7~ 9分 15例 ;中度昏迷 :GCS 6~ 8分 19例 ;深昏迷 :GCS 3~5分 9例 (其中一侧瞳孔散大 7例 ;双侧瞳孔散… 相似文献
9.
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8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抽取32例行超早期微侵袭手术。30例超早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26例行缓期微侵袭手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超早期微侵袭手术组病人病后1周内意识障碍明显好转率高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近期疗效优良率高于超早期骨瓣开颅组及缓期微侵袭手术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缓期微侵袭手术组。结论超早期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神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预后优良等优点,是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评估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40例,小骨窗血肿清除59例,钻孔扩大骨窗法16例,43例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15例行术前脑室穿刺置管引流加血肿清除,12例行单纯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所有手术均在超早期(出血后7 h内)进行。结果全组185例存活171例,其中临床治愈78例,神志清醒伴功能障碍8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4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应在出血超早期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发展速度及患者基本身体状况酌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采取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8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剖宫产,观察组采取阴道分娩,对比两组产妇最终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50例产妇中皆能成功分娩,观察组50例产妇中,成功实施阴道分娩的有35例,成功率为70%,两组产妇皆无出现子宫破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的时间与母婴存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产出血量与住院的时间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疤痕子宫后实施阴道分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必须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有效的分娩方式,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分娩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规范性的手术室腔镜管理对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规范手术室腔镜管理前后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护理前)和观察组(护理后),分别40例,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主刀医生对于手术的过程满意度具有不同的反应,医生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于使用了规范手术室腔镜管理前后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来说,主刀医生对于手术过程更为满意;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窗口愈合优良率为95%,对照组为70%,对比差异显著,表示规范手术室腔镜管理前后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效果,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手术室腔镜管理对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临床优势。方法通过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术后及刀口情况的对比观察,评价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再次改良组与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刀口愈合、脂肪液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母婴安全,改进切口缝合,简化手术步骤,并有效减少刀口液化和粘连、美化刀口愈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于患有脑外伤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再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00例患有脑外伤的患者,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并总结其手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采取防治对策。结果:100例患者中,患者出院时植物人的有12例,8例死亡,15例患者重度残废,10例患者中度残废,55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脑外伤手术后再次出血患者,应针对其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第一次剖宫产手术的时机及术中情况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30例前后两次剖宫产手术中情况进行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次剖宫产手术时机、手术情况对第二次剖宫产有明显的影响。结论:第一次剖宫产应注意手术时机,以提高第一次剖宫产的质量,减少瘢痕子宫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发病后24h内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发病后不超过24h的高血压脑出血34例,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同期延期(24h后)手术23例、非手术38例进行死亡率和生存质量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手术组死亡6例,死亡率17.6%(6/34),延期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9.1%(9/23),非手术组死亡22例,死亡率57.9%(22/38)。早期手术组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率64.7%(22/34),延期手术组34.8%(8/23),非手术组18.4%(7/38)。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采取早期手术,快速、简单的手术方式,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早期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6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建更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5):540-541
目的 探讨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3例1990—2005年阑尾周围脓肿行早期阑尾切除,脓肿清除,肠粘连松解,回盲部修补和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术中情况、手术方法、并发症以及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周内痊愈出院,手术发生并发症10例,发生率15.87%。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手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平扫出现再突出征象的原因,本文作者对24例经术前,术后CT扫描比较及手术观察,发现所谓再突出并非真正核间盘再突出,而是由于手术破坏了椎管内脂肪组织,随之血肿机化,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CT平扫难以使疤痕组织与椎间盘分辨,造成再突出伪像,故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检查必须采用CT增强扫描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Early operation for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a possible way to decrease mortalit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G Dong-jie HE Yu-long CAI Shi-rong PENG Jian-jun ZHANG Chang-hua ZHAN Wen-hua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9,122(13):1492-1494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indication controversial, our experience of surgical patients. and the timing for surgery in fulminant treatment for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acute pancreatitis (FAP) are still may help improve the outcome fo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FAP from January 1, 2001 to October 1, 2005 were analyzed.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itted the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by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Results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FAP received surgical debridement,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42.3% (11/26). The postoperative mortalities in the 〉72 hour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72 hour operation group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7/8 vs 22.2% (4/1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Early surgery may reduce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prevent the deterioration of FAP. An operation within 72 hours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 might decrease the mortality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