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几年,随着中医的普及,很多人会在适当的时机选择补阳,有些人认为补阳就是补虚,各种各样的补药成为了第一选择。其实,中医专家表示,这种观点是存在偏差的。阳气――长寿之保障《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  相似文献   

2.
一、对“本”的早期认识祖国医学关于“人身之本”的观念始于《内经》。综合起来有以下几项内容:1.以“阴阳”为本:这种观念,在《内经》上表现较突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即表明以阴阳为本。阴阳失去平衡则患病,“培本”就是调整其不平衡。这只是培本的早期概念,还有待发展。2.“胃气”为“本”:也见于《内经》,是以脉诊的“胃气”有无和能否“安谷”判断“本”的强弱,胃气少则本虚,无胃气即本绝。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没有胃气的脉叫“真脏脉”,见真脏脉是死征。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明确指出上焦阳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其基础上浊邪上乘,阻遏胸阳,形成气滞血瘀、痰浊,使血脉不通而发痛。《素问.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说明心  相似文献   

4.
王赐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70-1570
1病因病机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寒痛、热痛、瘀痛、食痛、虫痛等,其中虚寒型胃痛为较常见的胃痛类型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5.
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睡觉前艾灸半小时温阳安神,这是很多人养生保健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养生不成反伤身。《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相似文献   

6.
甘温扶阳法来源于《内经》,主要适用于阳虚之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至真要大论》中曰:“劳者温之”。根据“阳之动始于温”、“甘与辛合而生阳”的理论,本法常用药物的药性多温,气味或甘或辛。如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甘草、桂枝、生姜、杜仲、狗脊、续断、附子、肉桂等。  相似文献   

7.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迟脉症、心悸、胸痹、厥症"等范畴[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相关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休,环流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在《临证指南医案》称胸痹:"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8.
王佳 《中国药店》2013,(16):65-65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强调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气;秋冬要顺其收藏之气,以养其阴.  相似文献   

9.
蛔虫病蛔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古代文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灵枢·厥阴》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蛸,……心肠痛,忄农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蛸也”。《伤寒论》厥阴篇:“食则吐蚘”;《金匮要略》曰:“病腹痛有虫,……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等。以下就蛔虫病之证治论之。【临床症状】少量蛔虫寄生于人体,可无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腹痛。蛔虫较多时,…  相似文献   

10.
从玄府论治心系疾病的经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  王明杰 《首都医药》2005,12(23):41-42
王明杰教授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他提出的从玄府角度论治心系疾病,有其独到之处,作为其学术继承人,在跟师学习中,颇有收获,在此做一初步经验总结。1.玄府的理论渊源玄府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有“汗孺玄府”之说。故最初玄府仅指汗孔而言。金元医家刘河间,对玄府之义大加发挥,其在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指出:“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  相似文献   

11.
黄疸一证首先载于《内经》,早于西方约二~三百年。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上写道:“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素问·平人气象论》又曰“目黄者,曰黄疸”。对黄疸患者的症状(身痛,安卧,倦怠  相似文献   

12.
杨维 《华夏医药》2009,4(1):52-52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上均说明风寒湿之邪皆可致痹”。在《素问.评热论》指出”风寒湿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故正虚是风湿发病的内因,是病本。  相似文献   

13.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枢·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相似文献   

14.
蔡淦 《家庭用药》2011,(5):45-45
中医说的脾胃功能要比西医讲的脾、胃功能要宽泛的多。 中医认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因而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5.
这两名患者虽然表现不同,但她们同属一个病症——更年期综合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到了五十岁左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下降会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如烘热汗出、失眠、情绪波动大、抑郁、烦躁,甚者喜怒无常。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相似文献   

17.
高静民 《首都医药》2004,11(9):38-38
《灵枢》篇指出“六经调者,谓之不病”即人体经脉疏通,经气畅达,则百病不生,反之,由于“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假如“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必须“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对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治疗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当经气不能正常发挥其输布营养、协调阴阳、保卫机体的作用,百病乃变化而生,治疗必须疏调经气。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皆生于气”。只有重视气血的调理和气机的调畅,才能使经气疏通,益寿延年。在《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对老年出现白天精神不济,夜晚睡眼不佳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壮者之气血盛,…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丹参片药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鲁丽 《黑龙江医药》2005,18(1):59-60
心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寻找一种效果好、服用方便、利于普及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的心血管病药物,对保障人类健康有重大意义。我国传统医学早有“不通则痛”的论述,素问《痹论》日:“心痹者。脉不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指出本病病机:“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以其阴弦故也”。总之,心血管疾病基本病机是气虚血淤。  相似文献   

19.
<正> 水气病即水肿病。除五脏阳气不足因素引起水肿外,多由外感风湿二邪所致;亦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血分和气分病。《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少阴也,少阴者冬  相似文献   

20.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徐福平称,整个夏季的气候特征就是多热多湿,人体多出现外热内寒、上盛下虚的症状,如失眠焦虑、咽痛咽干、易腹泻、疲倦乏力等。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肤,体内腹部阳气偏虚,同时外界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喝冷饮以及饮食寒凉的食物,过量寒凉易损阳气,所以夏季养生要从"养阳"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