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精神科开放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为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精神科开放病房104例患者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存在自杀风险的患者38例,其中极危险4例(30~41分),很危险11例(20~29分),危险23例(10~19分),较安全(10分以下)的66例.结论 精神科开放病房住院患者存在自杀风险.量化评估可为住院患者安全提供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精神科开放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精神科开放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为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自杀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精神科开放病房169名患者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存在自杀风险的患者占58%,其中极危险11例(30~40分),很危险20例(20~30分),危险67例(10~20分),较安全(10分以下)的71例,占42%。结论:精神科开放病房住院患者存在自杀风险,量化评估可为住院患者安全提供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的意外风险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入住开放式病房,对照组入住封闭式病房;采用跌倒、噎食、攻击、自杀、出走5个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风险状况。结果两组患者中有攻击风险者占40.0%,有自杀风险者占24.4%;研究组跌倒、噎食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走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风险评估管理,是预防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队工作模式对开放精神科病房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干预效果。方法将400例在开放病房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团队工作模式进行自杀干预,观察8周。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自杀态度问卷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8周末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自杀态度问卷各维度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干预组自杀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在精神科开放式管理病房运用团队工作模式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自杀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自杀态度,减少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科自杀患者的特征及潜在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81例自杀或自杀未遂患者(研究组),并与同期505例无自杀倾向患者(对照组)对比,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者特征及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回归模型优劣。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抑郁(OR=5.371)、精神分裂症(OR=2.812)、慢性疼痛(OR=3.278)、负性生活事件(OR=2.439)、高风险自杀量表得分(OR=2.133)和药物依赖(OR=2.518)为自杀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5。结论抑郁、精神分裂症、慢性疼痛、负性生活事件、高风险自杀量表得分和药物依赖为精神科患者自杀高危因素,得出的回归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走的原因,并探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走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2016年作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开放病区收治的300例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2015年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经验性评估,2016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自制出走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出走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在治疗中出走的次数较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精神分裂住院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出走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A组(评分≥4分,伴攻击行为)80例和B组(评分<4分,不伴攻击行为)73例。采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对其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攻击史、BPRS量表总分、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激惹性及NOSIE-30两个因子分(激惹、精神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尽早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9):1740-1741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按时间段进行分组:2013年5月~2014年5月的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精神分裂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护理。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激惹、精神症状、社会兴趣等NOSIE因子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攻击性、激活性等PANSS症群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能有效防范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5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评分。结果158例患者中,有攻击行为82例(51.89%),无攻击行为76例(48.10%);两组BPRS评分比较,有攻击行为组的总分及敌对猜疑、激惹性、行为紊乱等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并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放式精神科病房预防病人自杀自伤是护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开放式住院病人的自杀危险因素调查,发现抑郁症占开放式病房住院总数的48.2%,开放式病人自杀危险评分为14.33±8.08,中度自杀危险性病人占29.5%,高度自杀危险性病人占15.8%。男女病人之间的自杀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总自杀危险在51~60岁和21~30岁段评分最高,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各类自杀危险因素中,病人的自杀观念的评分最高2.33±2.06,有63.6%的病人存在自杀观念,其次是自杀企图(1.18±1.89,32.7%的病人存在)和无助、无望、自我评价低。在第二类危险因素中,病人的焦虑情绪评分较高0.87±0.67,而且70.9%的病人存在焦虑情绪。另外,自杀危险因素与年龄、诊断、职业、病程和婚姻有关,P<0.05或P<0.01。其中,第二类危险因素与年龄有关,P<0.01,第三类危险因素与诊断、住院次数和职业有关,P<0.05。上述结果提示,开放式精神科病房应高度重视病人的自杀危险,根据病人自杀危险的高危因素,开展针对性的预防,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我院有危险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作研究对象,针对常见危险行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1年内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1年患者出走、自伤、伤人、毁物、自杀危险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危险行为,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10个精神科病区(6个普通病区、4个老年病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两组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家属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Autar量表对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脑外科的43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11例和对照组221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改良Autar量表的风险评估等级采取相应的DVT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4.74%)低于对照组(11.76%)、住院天数[(34.289±5.620)d]少于对照组[(42.036±8.2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改良Autar量表能预警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风险,从而对中高风险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应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科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行为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患者的大体病情。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后6周末、12周末和18周末各量表评分。结果实施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患者的PANSS 总分为(17.90±4.20)分,其中阳性症状为(8.67±2.77)分、阴性症状为(9.30±2.78)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为(20.80±4.25)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7.74,5.32,5.90,3.72;P<0.01);SDSS评分为(13.80±3.99)分、SWLS评分为(15.43±4.01)分、BPRS&amp;nbsp;评分(22.63±4.15)分也均低于对照组,GAS评分为(78.00±14.4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5,7.41,5.77,6.83;P<0.01)。结论综合行为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八段锦锻炼对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5)和对照组(n=19),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增加八段锦锻炼。锻炼前和锻炼12周后分别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NOSIE及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12周后,研究组患者NOSIE各因子中病情总分(220.24±9.31)、总积极(98.80±6.95)分、社会能力(36.084-2.12)分、社会兴趣(31.28±4.99)分、个人整洁(31.44±1.22)分,均高于对照组[(189.79±6.49),(78.21±6.82),(31.794-2.57),(19.054-5.30),(27.374-2.98)分];激惹(2.564-2.27)分、迟缓(2.484-1.93)分、抑郁(1.12±I.30)分,总消极因素(6.564-3.7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63,9.805,6.064,7.829,6.184,-2.999,-8.155,-2.897,-7.276;P〈0.01);SANS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锻炼可改善男件悒件件院精神分裂痱患者的社会功能.减绎阴件症状.对患者的康寅有一宗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自我管理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自我管理记录单由表首、项目及备注3个部分组成。便利选取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成年精神科男女病房各2个,按性别采取抛硬币法随机抽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个病房,从每个病房便利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的20例患者,共抽取8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的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自我管理记录单,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幻听护理和管理。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34例、对照组30例完成研究。干预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焦虑、紧张、先占观念3个条目)、冲动行为风险评估量表和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ANSS(焦虑、紧张、先占观念3个条目)、冲动行为风险评估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干...  相似文献   

17.
陈健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77-278
目的探索系统化心理干预对降低住院患者抑郁情绪与自杀行为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测量对300例住院患者进行较系统的早期识别抑郁情绪和心理危机,早期报告、及时心理疏导。结果 119例(39.67%)住院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患者在医院自杀率由2006年20.7/10万降至2009年零发生。结论系统化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改良护理标识对于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改良护理标识进行管理,改良护理标识分为3大类,即患者识别标识、治疗护理标识和治疗环境标识。对每一类标识的颜色、形状、字样、挂放位置、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统一要求,并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结果患者的自杀未遂、类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外逃、藏药、拒绝进食、拒绝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患者对护理标识接受度及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规范应用护理标识可以有效降低封闭病房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8年8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631例病人在入院第1个月内的约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保护性约束的相关因素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入院第1个月内经历约束的病人301例(47.7%);经历约束的病人年龄较轻、病程较短、住院次数较少;平均约束次数为2.1次,每次约束时间为(9.8±48.6)h。Logistic多因素分析:针对其他病人的攻击行为(OR=21.87),针对工作人员的攻击行为(OR=17.47),出走行为(OR=4.74),拒药行为(OR=6.07),治疗依从性差(OR=6.57)等是保护性约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OR=0.33),使用抗抑郁剂(OR=0.22)和其他安定类药物(OR=0.15)以及消极言行(OR=0.15)为保护性约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住院精神病病人的保护性约束比例高,约束时间长,攻击行为是保护性约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约束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